简介:目的评价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MEDLIN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同时手工检索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11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8篇文献质量评价为C级,1篇文献评为B级.Meta分析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经过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治疗后:①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2.28,95%CI:-172.43~-72.14,P<0.01);②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08,95%CI:-5.88~-2.27,P<0.01);③肌酐清除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79,95%CI:1.82~3.75,P<0.01).结论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确切.但由于目前的临床研究质量总体偏低,尚需进行严格的、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能量消耗(PEW)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9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25岁-78岁,透析龄3-36月。运用改良SGA法评分系统(MQMGA)、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和白蛋白等进行营养评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进行微炎症状态评估,同时检测人体学指标[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中臂围(MA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中臂肌围(MAMC)]、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等。入组标准:按照国际肾脏营养及代谢协会(ISRNM)专家组制定的PEW的标准进行筛选,分为PEW组35例及非PEW组61例。结果:(1)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PEW发生率36.5%(35/96),其中大于65岁患者22例,占62.9%(22/35),糖尿病肾病患者14例,占40%(14/35);(2)两组比较,在原发病方面,PEW组糖尿病肾病比例较非PEW高(P〈0.05);PEW组年龄、透析时间、Hs-CRP明显高于非PEW组(P〈0.05);而BMI、TP、Alb、PA、Hb、TC、MAC、MAMC的比例等明显低于非PEW组(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65岁)、透龄长、Hs-CRP、Alb是导致PEW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PEW发生率高,其中高龄(〉65岁)、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高龄(〉65岁)、透龄长、微炎症状态、低蛋白血症是PEW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4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来氟米特负荷剂量50mg/d,共3d,继以30mg/d维持剂量治疗,联合泼尼松0.8~1.0mg·kg^-1·d^-1为起始剂量,6--8周开始逐渐减量或尿蛋白减半时逐渐减量,治疗第2、4、8、12和24周各随访1次,临床观察尿量、浮肿、体重、血压等,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监测血、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肝功能,血脂及肾功能。结果来氟米特治疗12周完全缓解率47.1%,总有效率为75.3%(25/34),24周完全缓解率为50%,总有效率为79.2%(19/24)。治疗后12、24周尿蛋白均有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ALb)显著上升(P〈0.01),肾功能无明显变化。可逆性脱发、感染为最常见副作用。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可用于缓解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尚可,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选择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系统随访的38例行保留膀胱手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对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手术方式、即刻灌注、静脉化疗等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定义复发或进展为终点事件。生存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随访3~36个月,25例复发(复发率65.8%),17例进展(进展率44.7%)。复发时间(11.6±0.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1个月,未复发生存时间(19.9±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进展时间(11.2±1.2)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0个月。Cox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静脉化疗均是影响肿瘤复发与进展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RR=2.968,P=0.004)、病理分级(RR=2.128,P=0.027)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数目(RR=4.519,P=0.003)、病理分级(RR=3.137,P=0.014)同样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数目、病理分级是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尽可能选择肿瘤数目较少、病理分级较低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
简介:目的总结并分析初发血尿的病因,同时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尿路上皮癌(U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评估FISH用于筛查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入院诊断为“血尿待查”患者的最终出院诊断结果,同时记录其中每例患者的检查诊治经过。计算比较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500例初次诊断血尿待查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尿路上皮癌130例、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感染135例、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相关出血66例、乳糜血尿23例、特发性血尿60例、其他44例。有218例诊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75.4%vs.33.9%,P〈0.001),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96%vs.99%,P=0.837)。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诊断,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0.4%和34.8%(P〈0.001)。结论血尿待查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及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FISH对于尿路上皮癌尤其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ON)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27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其高尿酸血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227例HBV—GN患者中高尿酸血症71例,总发生率31.28%,随着eGFR的下降,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逐渐增高。单因素分析发现Scf≥132.6μmol/L、高血压、系膜增生程度、肾小球硬化率、新月体形成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等是其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Scr水平、肾小管间质病变为HBV—GN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BV—GN是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见的病因之一,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血肌酐水平、肾小管间质病变等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balloon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tenting,PTS)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经血管造影检查存在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18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插管史,平均留置时间(3.0±0.4)个月。PTA术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S后缓慢放气。PTS术18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4枚,2例为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使用血管球囊扩张成后残留狭窄严重,植入10mm×62mm自膨式支架,另2例为右侧无名静脉狭窄,植入12mm×62mm自膨式支架。结果发生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18例均行PTA进行治疗,术后予双嘧达莫50mg,口服3次/d,随访6~12个月,其中2例出现再次狭窄,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肿胀,3个月后再次予以PTS,术后3d予以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随访至今无肿胀发生,手术成功。结论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血清脂联素(ADPN)在糖尿病肾脏病(DKD)肾损害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DK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24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SC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肾功能衰竭组(D组),正常对照组30例(E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ADPN水平变化。结果血清ADPN水平在A组显著低于E组(P〈0.05),而在B、C、D组均显著高于E组(P〈0.01),且随24h尿蛋白定量及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B、C、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E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随24h尿蛋白定量及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4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血清ADPN水平与TNF-α、24h尿白蛋白定量及SCr呈正相关(r=0.4345、0.5015、0.4644,P〈0.01),与血糖、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1849、-0.1793,P〈0.05)。与胆固醇无相关性。结论2型DKD患者血清ADPN水平随。肾损害程度加重而不断升高,且与TNF-α显著相关。提示二者水平变化及相互作用可能在DK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全身抗感染及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疗效,分析CRBSI致病菌及耐药性情况。方法:观察258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及股静脉置管组(B组),统计留置导管后〈7d、7~14d、15~28d、29~56d时出现CRBSI例数,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疑似CRBSI的患者行外周静脉与导管内血培养后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5日2次静脉滴注,同时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5mg/ml加肝素钠500U/ml封管,每天1次,疗程2周。结果:置管后2~4周CRBSI感染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致病菌;24例CRBSI患者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10例拔管。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全身抗感染及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CRBSI有较好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retroperitoneallaparoscopicnephron-sparingsurgery,RLNSS)治疗较大(肿瘤最大径〉6cm)肾错构瘤(renalangiomyolipoma,RAM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4例RAML(最大径均〉6cm)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24例中10例行RLNSS,14例实施传统开放手术(opennephron-sparingsurgery,ONSS)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RLNSS、ONSS两组手术用时、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缺血时间[RLNSSvsONSS:(27.8±3.4)vs(24.5±3.7)min];术中出血量[RLNSSvsONSS:(242±49)vs(338±63)ml];术后患者平均肠道恢复时间[RLNSSvsONSS:(2.1±0.6)vs(2.9±0.8)d]和术后住院天数[RLNSSvsONSS:(9.2±1.0)vs(11.4±1.4)d]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在手术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较大RAML,RLNSS仍然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与ONSS相比,RLNSS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实际选择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术者自身的操作水平而定。
简介:目的比较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0月到2013年1月收治行手术治疗的7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钬激光组31例和电切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膀胱冲洗率、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钬激光组手术时间、膀胱冲洗率、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膀胱穿孔率明显低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37月,中位31月,两组患者2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9.35%和27.50%,钬激光组复发率明显低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钬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观察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及2年累积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组患者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TURBT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URBT组(P均<0.05);HOLRBT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TURBT组(P<0.05);HOLRBT组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HO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能有效控制病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一个中国遗传性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探讨靶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在遗传性肾病基因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家系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本;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肾穿组织病理,采用目标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355个遗传性肾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应用Sanger测序,在其他家庭成员中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及突变-表型共分离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多物种的保守性分析。结果: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和肾活检病理观察,先证者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不排除Alport综合征的可能。基因筛查发现,该家系可确诊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中所有女性患者均为X染色体COL4A5基因c.3641G〉A(p.Gly1214Glu)杂合突变,而男性患者均为该位点的半合子。且该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具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结论:该遗传性肾病家系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致病突变位点为COL4A5c.3641G〉A(p.Gly1214Glu)。靶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成本低、高通量、准确性高,适用于遗传性肾病家系的基因突变筛查。
简介:目的探讨硬、软性输尿管镜结合在输尿管内支架管管周继发多发结石中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4年10月9例利用硬、软性输尿管镜治疗内支架管管周继发多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相关技巧。结果本组9例,所有滞留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均被成功取出,继发结石均被成功碎石,其中1例支架管被分5段取出,术后第1天复查KUB或泌尿系CT,所有患者肾盂内残留结石均〈2mm,1月后再复查残留结石全部排出,拔管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为100%,手术时间65~115(81.0±4.8)min;术后发热3例,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硬、软性输尿管镜结合治疗输尿管内支架管周继发多发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少、拔管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手术治疗输尿管内支架管管周继发多发结石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