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内脏脂肪堆积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病程在2h至3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抵抗组45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4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以及内脏脂肪厚度.结果两组患者相比内脏脂肪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脏脂肪厚度分别与腰臀比(r=0.361,P=0.000)、空腹胰岛素(r=0.291,P=0.005)、胰岛素抵抗指数(r=0.326,P=0.001)、三酰甘油(r=0.319,P=0.002)、内中膜厚度(r=0.433,P=0.000)、空腹血糖(r=0.215,P=0.039)、2h血浆葡萄糖浓度(r=0.243,P=0.019)、腹壁脂肪厚度(r=0.220,P=0.034)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时内脏脂肪堆积程度明显增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胰岛素抵抗时存在内脏脂肪堆积,并且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CT定位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出血脑疝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CT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抽吸引流,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发病距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和出院时的生存情况。结果出院时意识状况:神清4例,浅昏迷7例,中度昏迷3例,深昏迷4例,死亡8例,死亡率22.9%,8例中6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再出血。另外9例因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死亡17例。存活18例中,随访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优良率27.8%。结论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患者,创伤小,时间短,及时缓解了脑疝,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头部MRI资料,统计MRI横断位扫描T2WI像中脑干、丘脑、基底前脑、胼胝体、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区域的异常信号表现,以颅脑损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分为清醒组与非清醒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者头部MRJ中的损伤灶位置与清醒与否的OR值,明确对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头颅MRI中脑干腹侧及背侧、双侧基底前脑、双侧丘脑、胼胝体、双侧大脑额叶区域损伤和未损伤患者在清醒组与非清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背侧损伤、丘脑右侧损伤、胼胝体损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RI表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脑干中上段背侧、胼胝体、丘脑有损伤灶的患者预示着难以清醒。
简介:目的:识别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分析不同轨迹的预测因素,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1年12月至 2022 年 6月在银川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病房住院的 213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住院期间进行首次调查,于出院后1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调查.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轨迹的类别,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轨迹的预测因素.结果:共173 例患者完成全部随访调查,通过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出3 条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分别为"低水平-下降"(29.5%)、"中等水平-维持"(39.9%)、"高水平-上升"(30.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个人月收入、居住地、性别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的影响因素(P...
简介:目的:整合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体验的质性研究结果,为医护人员进行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 年5月31日,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提炼出50 个研究结果,归纳为 6 个新的类别,综合成 3 个整合结果:患者对认知功能下降的感知及原因、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患者主动适应认知功能下降并希望获得外界更多支持.结论:认知功能下降是乳腺癌患者真实存在的问题,对患者造成众多影响,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主诉并予以干预,帮助其改善认知功能.
简介:目的:整合脑卒中患者参与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体验的质性研究,为临床开展并改善VR技术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计算机检索中文及英文数据库中有关脑卒中患者参与VR技术康复训练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3月,根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 43 个研究结果,归纳出11个新类别,得到3 个整合结果:脑卒中患者对VR技术康复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参与VR技术康复训练的感知益处及感知障碍.结论:VR技术给多数脑卒中患者带来积极的康复体验,但仍面临着认知、肢体、心理等多重障碍,医护人员应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以提高对VR技术康复训练的接受度,强化患者对VR康复训练的益处认知以增强参与动机和信心,减少参与VR技术康复训练的障碍与...
简介:目的:检索、总结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运动康复的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实施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善模型为研究框架,于2022 年12月至 2023 年3月通过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构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运动康复的循证方案;便利选取 2023 年3月—8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 59 名及科室护士20 名为研究对象,比较应用运动康复循证实践证据前后 2 组患者的满意度、生存质量和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同时比较循证实践证据应用前后运动康复相关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及护士运动康复知识水平变化.结果:证据应用后,循证实践组患者满意度、生存质量得到提升(P<0.001)、功能障碍指数下降(P<0.001)、运动康复相关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和护士康复知识水平得分均较应用前提高(t=-15.873,P<0.001),差异具有...
简介:通过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创伤外科医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仍较高。主要原因包括对颅脑创伤患者诊断治疗不够重视,抢救与监护仪器较落后,而且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的现场抢救与转运、急诊室抢救和处理、手术指征和方案、手术后监护和护理、脑水肿防治和颅内高压的处理,以及并发症防治及康复措施等诸多环节尚存在明显不足,缺乏规范化和科学性。其中,临床医师在决定广泛脑挫裂伤合并重症颅内高压患者的手术原则和手术方法时存在较大差异和不规范,此为目前颅脑创伤临床治疗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皮质吞咽中枢在脑磁图中的激活情况,为吞咽皮质中枢的功能探讨提供资料。方法采用151通道Omega2000全头型生物磁仪(CTF.co,Canada)对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脑磁信号的采集。以等电流偶极(equivalentcurrentdipole,ECD)记录肌电信号开始前-2500ms内激活脑区的部位及时间顺序。以每隔20s、25s、30s、35s时间不等的方式向受试者口腔注射室温纯净水0.5~1ml共10A。所有检查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并与脑磁图的磁场变化结果融合,形成磁源性成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结果5例患者得到磁源性影像。所激活的脑区包括岛叶、初级运动感觉皮质、扣带、丘脑等。部分脑区呈现反复激活,脑内吞咽皮质激活存在5个相对较为固定的环路。中央前后回、岛叶、丘脑、扣带回持续稳定激活,其初次激活发生在一定时间段内。后扣带较前扣带回及岛叶激活较晚。结论吞咽皮质在处理吞咽信息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环路。后扣带回激活较晚可能是由于卒中后吞咽皮质功能活动受损的表现。
简介:目的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通过筛查试验和自主呼吸试验并满足撤机标准的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检测机械通气前及撤机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生命体征、生化指标以及浅快呼吸指数(rapidshallowbreathingindex,RSBI)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撤机后连续观察48h,需要重新应用呼吸机的定义为撤机失败,24h后可重复试验。无需应用呼吸机者定义为撤机成功。结果30例患者共完成38次撤机,28次撤机成功,10次撤机失败,失败率26.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前和撤机前GCS评分的变化(ΔGCS)是影响撤机成功的危险因素(P〈0.05)。机械通气前,与撤机失败组相比,撤机成功组的浅快呼吸指数偏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撤机前,与撤机失败组相比,撤机成功组的GCS评分、血磷、白蛋白、氧合指数较高,而体温、收缩压、血糖和RSBI则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撤机相关的独立因素为撤机前的RSBI、肺部感染和ΔGCS,3项指标判定能否撤机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0%,准确性为81.6%。结论撤机前的RSBI、肺部感染和ΔGCS为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独立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Titin抗体及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1例MG患者和80例对照组成员进行Titin和AchR抗体的检测。结果Titin抗体对MG具有特异性,它在合并胸腺瘤的MG(MGT)、晚发型MG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分别为80%、69.4%)和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早发型MG患者的阳性率(25%)和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发型MG患者中AchR抗体阳性率比晚发型MG患者明显增高,并且早发型MG患者的AchR抗体水平也明显高于晚发型MG和MGT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抗体检测为MG诊断和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联合检测可以提高MG诊断的灵敏度。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方法检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结合病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提示的病变部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为38.93%(160/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24.09%(99/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年龄大、吸烟比例高,与无狭窄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13);而颅内动脉狭窄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狭窄者(P=0.005)。411例中皮质梗死49例、皮质下梗死108例、腔隙性梗死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以皮质梗死为主(P=0.001),并且动脉内一中膜层厚度明显增加(P=0.020);而颅内动脉狭窄者以腔隙性梗死更多见(P=0.016)。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年龄、性别、血糖及血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所确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相关,提示发病的原因可能不同。糖尿病与吸烟是引起颅内、外动脉病变的重要原因。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轻型颅脑损伤(MTB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MTBI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3~15分)的临床资料。患者伤后1周内给予头部CT、MRI及SWI检查,结合CT及相位图排除气体、血管和颅底伪影后,SWI图上的低信号为脑内挫伤出血灶。分别记录MRI常规序列和SWI探查到的病灶数目、发生部位,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SWI对脑外伤微小挫伤出血灶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CT及MRI普通序列扫描,特别是在伤后出现晕厥昏迷史或持续性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中更为明显。结论SWI比常规CT及MRI对MTBI患者脑内微小挫伤及出血灶的检出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客观的诊断价值,并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
简介: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患者睡眠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QualitySleepIndex,PSQI)、疾病活动指数等工具收集炎症性肠病专科门诊就诊及肛肠科、消化科住院的120例患者资料。结果: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55.8%(溃疡性结肠炎:47.6%,克罗恩病:64.9%)、PSQI平均(8.07±2.91)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其中主观睡眠质量(1.54±0.66)分、入睡时间(1.62±0.74)分、睡眠时间(1.16±0.71)分、睡眠效率(0.89±0.63)分、睡眠障碍(1.10±0.42)分、催眠药物(0.17±0.37)分、日间功能紊乱(1.59±0.76)分。经Stepwise多元回归法明确疾病活动期、无业(学习)、女性、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是影响炎症性肠病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低,与疾病活动性、工作/学习状态、性别及目前用药方案有关,临床应重视其中的关联性,将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纳入疾病管理方案中。
简介:目的: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方案对患者体征指标稳定的价值探究。方法:收录2020.3——2023.2期间,我院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110例,入组均行外科手术治疗,规范性分组并给予不同麻醉方案,统计麻醉护理效果差异。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纳入均等,分别行芬太尼麻醉、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结果:在麻醉诱导实施之前,患者组间体征指标(包含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未存在较大差异,麻醉实施后,于麻醉后10min、手术进行时、手术结束即刻再次针对患者体征进行监测,均显示观察组患者体征变化更为平稳,与变化明显的对照组相较差异显著,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参数更佳,P<0.05。结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方案对患者体征指标稳定的价值显著。
简介:目的:分析甲状腺手术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其术后疼痛和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2组术后疼痛情况和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1h、24h和48h的VAS评分为(4.6±0.6)分、(3.0±0.5)分和(1.6±0.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PSQI总分及各项目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为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可加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