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经皮水冷微波消融治疗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9.02月-2020.03月到本院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共110例,依据随机分配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对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内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10/55(1.818%)显著低于对照组29/55(52.727%);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简介: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心可宁胶囊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含量,以更好地控制丹参的质量。方法:采用Alltech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量1.0mL·min^-1,检测波长280nm。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906~1.9062txg(r=0.9998)、0.0213~0.2131μg(r=1)、0.1727~1.7277μg,(r=1);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6%(RSD=1.5%)、102.2%(RSD=1.2%)、99.5%(RSD=1.6%)。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简介:目的观察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采用抗病毒、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吸氧、止咳、镇静等综合治疗,治疗组采用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治疗5d,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病情治愈好转率。结果治疗组患儿气促喘憋缓解、哮鸣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3.6%)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协同作用,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可作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药物之一。
简介:目的评价高龄老年(≥80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室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达比加群组使用110mg,2次/d,利伐沙班组使用10mg,1次/d,华法林组将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至2.0~2.5,比较3组间的出血、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及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达比加群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等指标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前[(34.25±0.59)s]、用药后3d[(44.73±2.60)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利伐沙班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用药前[(14.94±0.31)s]、用药后3d[(18.05±0.58)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结论(1)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NOACs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安全性优于华法林。(2)使用NOACs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当应用于特殊人�
简介:目的研究抗Cl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dsDNA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等自身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性及肾损害。方法测定93例初诊SLE患者血清抗Clq、Anu—A、抗核抗体(ANA)、抗dsDNA、ANCA、抗Sm。结果狼疮肾炎(LN)患者血清抗Cl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肾炎表现的狼疮对照组。无论患者有无肾损害,狼疮疾病活动患者抗Cl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稳定的狼疮对照组。而AnuA和抗dsDNA抗体只在伴有狼疮肾损害的疾病活动组即活动LN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活动LN对照组。进一步分析,在活动性LN组血清抗Clq抗体和AnuA双阳性的概率为63.6%,而无一例抗Clq抗体和AnuA同时阴性。相反,在非活动LN的SLE对照组患者无抗Clq抗体和AnuA双阳性。LN组抗Clq、AnuA、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LN组。SLE疾病活动组抗Clq抗体、AnuA、抗dsDNA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稳定组。活动LN抗Clq抗体、AnuA、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活动LN。活动IN组抗Clq抗体、AnuA、抗dsDNA抗体及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SLE组。结论抗Cl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都是狼疮疾病活动的指标,均与LN有关,可以相互补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LN及疾病活动检出率。
简介: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引流效果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接诊的84例行胸腔引流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置管引流后,观察组的胸水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值均为P〈0.05,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5.24%,与对照组的80.95%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行胸腔引流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还可以缩短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例)和观察组(n=45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流循环速度比较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液循环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肢体麻木、尿路感染、眩晕、恶心的发生率15.56%均低于对照组62.22%。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增加动脉血液循环流速,减少血管淤堵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进行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数量共126例,对所有患者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对诊断结果、CAG胃镜检查分型与HP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对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HP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病理诊断检测出的HP阳性数量为85例,阳性率为67.46%;胃镜诊断检测出的HP阳性数量为67例,阳性率为53.17%。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病理诊断检测出的阳性率明显更高,P<0.05。胃镜检查显示A型强阳性数量为11例,HP感染弱阳性数量为8例,阴性数量为23例,占据比例分别为26.19%、19.05%和54.76%;显示B型强阳性数量为12例,HP感染弱阳性数量为9例,阴性数量为20例,占据比例分别为29.27%、21.95%和48.78%;显示C型强阳性数量为13例,HP感染弱阳性数量为7例,阴性数量为19例,占据比例分别为33.33%、17.95%和48.72%,HP感染阳性率C型患者明显更高,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都比较高,胃镜诊断C型患者中主要以HP感染为主,同时也会出现肠上皮化生等相关症状,因此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对这部分患者引起重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简介:目的:为了检测大鼠血液中微量睾酮的含量,研究正常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实验性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BECKMANCOULTERAccessImmunoassaySystem)及配套的睾酮试剂盒测定正常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结果:(1)430只正常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为(4.64±2.48)ng/mL.(2)不同采血方式在相同时间点采血测定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存在差异.(3)以玻璃毛细管球后静脉丛间隔4h连续多次采血可使大鼠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下降,以8h下降最为明显.(4)24h内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存在昼夜节律,8:30的血清睾酮含量明显高于20:30.结论:正常大鼠的血清睾酮水平差异较大,分布范围较宽.不同采血方式、不同采血时间及反复多次采血对大鼠血清睾酮含量的影响较大.上述因素可能是激素测定数据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本实验结果为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及适当的采血时间提供参考.
简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指一种主要和大脑后部白质病变相关的症侯群。其临床特征为头痛、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运动障碍及抽搐。特征性神经影像学异常通常见于顶-颞-枕叶的白质;CT为低密度改变。他加权和ADC呈高信号。RPLS的发生通常和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及某些药物的使用有关。可能诱发RPLS的药物有:抗肿瘤药、贝伐单抗、环孢素、双氯芬酸、静脉注射入免疫球蛋白、利奈唑胺、他克莫司、沙利度胺及麻疹疫苗。药物诱发RPLS机制现仍然不清楚。早期诊断和治疗颇为重要。因为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可致不可逆损害。然而,大多RPLS经及时适当治疗是可逆的。药物性RPLS的治疗方法包括停用可疑药物,控制高血压和抽搐以及脱水。
简介: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医院重症监护在整个医疗体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重症监护部门的管理成为整个医院的管理范畴。在重症监护病房中,使用机械通气在治疗患者疾病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是机械通气中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如何管理气管插管成为重症监护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气管插管拔管指征而将人工气道的导管拔除包括非人为因素的气管导管拔除。非计划性拔管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同时增加院内感染机率,护理安全是衡量整个医院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ICU代表了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更应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患者安全。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神经重症病房气管插管376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28例,分析原因并讨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关键词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