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sTBI)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及血清转运蛋白(TSPO)联合格拉斯哥评分与休克指数比值(rSIG)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104例,术后随访90 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61例,男42例,女19例,年龄(52.6±4.1)岁;预后不良组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53.2±4.4)岁。统计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rSIG值及血清TSPO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SIG联合TSPO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sTBI患者从受伤至获得救治时间、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即时血糖、血清TSPO水平、CT提示中线移位≥5 mm、脑疝形成及术后并发症均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SIG为保护性因素(均P<0.05)。预后良好组的rSIG值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11.6±3.2比6.6±2.0,t=9.021,P<0.05),血清TSPO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1.3±0.3)比(3.1±1.1) μg/L, t=12.350,P<0.05]。rSIG值和TSPO联合预测sTBI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95%CI:0.808~0.97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92.0%,两者联合的AUC高于单独rSIG、TSPO,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BI患者中,rSIG值与血清TSPO呈负相关(r=-0.439, P<0.05)。结论sTBI预后不良者具有rSIG低值及血清TSPO高表达,两者联合应用对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性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1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93例、女49例,年龄24~81岁,中位无病生存期53.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55.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与患者无病生存期有关联;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患者总生存期有关联。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4.406,95%CI:1.619~12.006)、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102,95%CI:1.461~11.513)以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 cm(HR=18.171,95%CI:2.357~140.073)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短;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8.573,95%CI:1.630~45.099)和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721,95%CI:1.068~20.860)患者总生存期短。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及近似完全缓解患者总体预后较好;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淋巴结转移状态及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在临床上能更及时、准确地做出顺产与难产判断的头位分娩评分法,并探讨其对判断初产妇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拟定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对164例诊断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初产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总分小于70分者,90.63%行剖宫产术,大于80分者90.32%经阴道分娩(P〈0.01),无一例严重母婴并发症发生。结论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全面地对整个产程及胎儿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对顺产与难产做出综合判断,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了剖宫产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WOT 分析法联合中医特色延续性护理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方法:随机抽选我院推拿科、骨科、针灸科、康复科 500 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0例。对照组实施中医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前者基础上实施 SWOT 分析法联合中医特色延续性护理措施。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于出入院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指数)及数字量表评分法(NRS评分)。结果:分别比较在入院时与出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NDI指数、NR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出院后2周,1个月及3个月的NDI指数、NR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SWOT分析法联合中医特色延续性护理诊疗模式的应用对治疗颈椎病患者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肝癌合并微血管癌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建立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术前抗病毒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使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因子,并采用R软件制作预测列线图,使用区分度和校准度评价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共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22例、男131例,年龄(51.3±11.7)岁,抗病毒组62例、非抗病毒组91例。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术前抗病毒治疗组的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率均较高(χ2=41.423,54.389;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抗HBV病毒治疗(HR=0.301,95%CI:0.171~0.532,P<0.001)、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HR=1.226,95%CI:1.157~1.776,P=0.032)、肿瘤直径(HR=1.008,95%CI:1.001~1.016,P=0.02)与总体生存相关。3年和5年生存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9(95%CI:0.712~0.782)和0.755(95%CI:0.724~0.593)。结论术前抗HBV治疗可改善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建立的针对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肝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3年和5年的生存率预测模型较为准确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同步放化疗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疗非EGFR突变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19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以兔单克隆抗体SP263检测PD-L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肿瘤阳性细胞比例≥1%为PD-L1阳性表达,分别分析PD-L1表达≥1%和≥25%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9例NSCLC患者中,PD-L1阳性表达13例,其中PD-L1表达≥25%者4例。PD-L1表达≥1%和PD-L1表达<1%组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5例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7例,疾病稳定(SD)7例,疾病进展(PD)1例。PD-L1表达<1%组患者客观缓解3例,疾病控制4例;PD-L1表达≥1%组患者客观缓解4例,疾病控制10例。PD-L1表达<25%组患者客观缓解6例,疾病控制11例;PD-L1表达≥25%组患者客观缓解1例,疾病控制3例。PD-L1表达≥1%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95%CI:12.7~57.3个月),PD-L1表达<1%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未达终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PD-L1≥25%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95%CI:0.0~34.5个月),PD-L1<25%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7.4~52.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结论PD-L1阳性接受同步放化疗非EGFR突变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有不良趋势,有必要扩大样本量探索PD-L1在局部晚期不可手术NSCL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并探讨免疫治疗对不同PD-L1表达水平患者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未成年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的视神经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MOG抗体相关的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结果、治疗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16例患者共29眼受累,男∶女为1∶1,起病年龄为(7.0±2.9)岁,7/16患者存在前驱感染,单侧∶双侧为3∶13,复发性视神经炎2例。治疗前视力≤0.1共19眼(65.5%),其中无光感4眼,光感5眼,眼前手动5眼,眼前指动5眼;0.1~0.5共10眼(34.5%)。治疗后随访视力:0.1~0.5共4眼(13.8%),0.5~1.0共5眼(17.2%),>1.0共20眼(69.0%)。(2)辅助检查:12/16患者急性期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炎,所有患者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有不同程度P100波潜伏期延长及振幅降低,13/16患者MRI T2WI可见视神经肿胀、增粗。12/16患者MRI可见颅内病变,3/16患者有长节段脊髓病变。(3)治疗及预后:13/16急性期给予静脉甲泼尼龙冲击联合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2例复发视神经炎的患者维持期给予霉酚酸脂口服无复发,1例激素不敏感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病情无进展。患者随访时间(16±9)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10/16治愈,4/16明显好转,2/16无明显改善。结论未成年人MOG抗体相关的视神经炎患者发病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双侧受累多见,急性期视力受损严重。多数患者急性期静脉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好。多数患者预后好,少数患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L1基因遗传变异对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纳入278例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术后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收集患者的生物学样本,辅助化疗期间评估患者的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完成固定周期的辅助化疗后通过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长期生存数据。通过收集的血液学样本提取的DNA进行PD-L1基因分型。进一步收集68例患者术后的癌组织标本,提取RNA进行PD-L1基因mRNA表达分析。基因型和预后的单变量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结果278例患者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3.2年,中位总生存期(OS)为4.9年。-1813G>C位点的分布频率为:GG型173例(62.23%),GC型92例(33.09%),CC型13例(4.6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1,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864)。后期分析将GC和CC基因型合并;GG基因型和GC/CC基因型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2.7年和4.0年(P=0.013),中位OS分别为4.0年和5.4年(P=0.009)。未发现该位点不同基因型和2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存在关联(P>0.05);相对于GC/CC基因型患者,-1813G>C位点GG基因型患者癌组织标本中PD-L1基因的mRNA表达相对较高(3.67±0.65比2.69±0.78,P<0.001)。结论PD-L1基因-1813G>C位点可以影响术后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否能够改善基于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分类的心源性休克C期(典型期)、D(恶化期)和E期(终末期)的患者预后。检索本院信息系统数据库,所纳入的满足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遵循相同的治疗原则。分类分析SCAI心源性休克C期、D/E期中应用IABP与患者1和6个月生存率之间是否相关。本研究共纳入心源性休克C期141例,心源性休克D/E期267例。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中,应用IABP是提高患者1个月生存率[OR值(95%CI)为0.372(0.171~0.809),P=0.013]和6个月生存率[OR值(95%CI)为0.401(0.190~0.850),P=0.017]的相关因素;校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后,与提高1和6个月生存率相关的因素是PCI/CABG。心源性休克D/E期患者中,应用IABP是提高1个月生存率的相关因素[OR值(95%CI)为0.053(0.012~0.236),P=0.001]。因此,IABP可辅助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渡过PCI/CABG围手术期并提高生存率,IABP可能延长心源性休克D/E期患者的短期生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膜转移(LM)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采用不同TKIs治疗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70例EGFR突变NSCLC伴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第一和第二代EGFR-TKIs治疗组以及第三代EGFR-TKIs治疗组[奥希替尼80 mg(1次/d)],分析不同治疗组患者的预后,以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二代测序法对64例患者LM确诊时的脑脊液和血浆配对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70例EGFR突变NSCLC伴LM患者中,男20例,女50例;年龄35~69岁,中位年龄56岁;接受第一和第二代EGFR-TKIs治疗24例,接受第三代EGFR-TKIs治疗46例。24例患者接受第一和第二代EGFR-TKIs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后续接受第三代EGFR-TKIs(奥希替尼)治疗12例,接受化疗或抗血管生成治疗4例,接受最佳支持治疗8例。70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8例,疾病稳定48例,疾病进展4例,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6%(18/70)和94%(66/70)。中位随访16.5个月,第一和第二代EGFR-TKIs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 5.3个月(95%CI:2.8~7.8个月),第三代EGFR-TKIs治疗组患者的中位PFS为10.8个月(95%CI:7.9~1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第一和第二代EGFR-TKIs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4.9个月(95%CI:9.7~20.0个月),第三代EGFR-TKIs治疗组患者的中位OS为15.7个月(95%CI:13.3~18.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LM患者的PFS与性别、不同种类EGFR-TKIs治疗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HR=2.30,95%CI:1.31~4.03,P=0.004)、第一和第二代EGFR-TKIs治疗(HR=2.03,95%CI:1.20~3.41,P=0.008)是影响EGFR突变L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61例(95%)脑脊液样本和27例(42%)血浆样本中检测到EGFR突变。结论对于EGFR突变NSCLC伴LM患者,采用奥希替尼80 mg(1次/d)比第一和第二代EGFR-TKIs治疗有明显的PFS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二聚体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被首次诊断为aSAH的患者资料,共1 658例,所有患者根据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为Q1~Q4 4组,分别为415例、414例、414例、415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Q2、Q3、Q4和Q1分别进行匹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与各个结局的关联。由于目前临床尚无通用的D-二聚体分类标准,本研究尝试根据目前临床参考值上限的1、3、5、10倍将患者再次分为q1(<0.55 mg/L,94例)、q2(0.55~1.65 mg/L,435例)、q3(1.65~5.50 mg/L,650例)和q4(>5.50 mg/L,303例)4组,同样作PSM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检验不同的D-二聚体分类方法下,D-二聚体是否仍然与aSAH预后相关。结果1 658例aSAH患者年龄(57±12)岁,男1 068例,女590例。根据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法分组PSM后,4组例数分别为318例、318例、251例、229例。Q4组(>4.95 mg/L)患者与Q1(<1.23 mg/L)组相比,Q4组患者院内感染(OR=2.14,95%CI:1.47~3.11,P<0.001);肺部感染(OR=2.22,95%CI:1.51~3.28,P<0.001)、尿道感染(OR=1.75,95%CI:1.12~2.75,P=0.014)以及颅内再出血(OR=3.59,95%CI:1.30~9.91,P=0.013)风险较高。Q4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结局的风险也高于Q1组,不良预后结局包括出院时预后不良(OR=2.12,95%CI:1.43~3.14,P<0.001);住院期间死亡(OR=3.03,95%CI:1.26~7.33,P=0.014);90 d内死亡(OR=2.33,95%CI:1.29~4.22,P=0.005);180 d内死亡(OR=1.92,95%CI:1.12~3.29,P=0.018);1年内死亡(OR=2.07,95%CI:1.23~3.47,P=0.006)以及最长随访期内死亡(OR=1.97,95%CI:1.26~3.09,P=0.003)。在根据目前临床参考值作二次分组并进行PSM后,4组例数分别为90例、87例、90例、43例。q4组患者的院内感染(OR=2.26,95%CI:1.14~4.45,P=0.019)、血行感染(OR=8.86,95%CI:1.08~72.78,P=0.042)、出院时预后不良(OR=4.92,95%CI:2.18~11.07,P<0.001)、180 d内死亡(OR=3.39,95%CI:1.04~11.08,P=0.043)、1年内死亡(OR=3.23,95%CI:1.10~9.49,P=0.033)以及最长随访期内死亡风险(OR=3.28,95%CI:1.34~8.01,P=0.009)仍然高于q1组患者。结论高D-二聚体的aSAH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及病死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疗效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应用VRD为诱导治疗方案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评估疗效及骨髓微小残留病变(MRD),并根据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及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分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NDMM患者87例,年龄[M(Q1,Q3)]为56(51,61)岁,其中男51例(58.6%)、女36例(41.4%)。诱导治疗2疗程后总有效率(ORR)为95.9%(71/74),深度缓解[≥完全缓解(CR)]率为13.5%(10/74),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为51.3%(38/74);诱导治疗4疗程后ORR为95.2%(60/63),深度缓解率和VGPR及以上比例分别上升至46.0%(29/63)和77.7%(49/63)。根据患者(≤65岁)是否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39例)和未移植组(36例)。移植组患者诱导治疗后88.8%(32/36)患者达VGPR及以上,深度缓解率达55.5%(20/36),移植后该比例分别增加至97.1%(34/35)和77.2%(27/35)(88.8%比97.1%,P=0.174;55.5%比77.2%,P=0.055),骨髓MRD阴性率由44.4%(16/36)提升至77.8%(28/36)(P=0.004)。未移植组患者中位诱导疗程(4疗程)后≥VGPR为74.2%(23/31),35.5%(11/31)的患者达深度缓解,MRD阴性率37.0%(10/27)。移植组患者最佳疗效达CR的患者比例(34/38)高于未移植组(17/32)(89.5%比53.1%,P<0.001),且移植组患者(29/37)获得骨髓MRD阴性的比例高于未移植组(16/29)(78.4%比55.2%,P=0.045)。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6.3(20.8,33.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和中位总生存(OS)期均未达到,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8.4%和87.2%。标危组和高危组、移植组和未移植组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期和中位OS期。结论VRD诱导方案对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及显著的生存获益,VRD诱导治疗后序贯ASCT对加深患者的缓解深度、促进MRD阴性、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特指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及B和T淋巴细胞衰减器(BTLA)的表达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初诊的30例非特指型DLBCL患者的石蜡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上述分子单个阳性及共表达对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的影响。结果PD-1、TIM-3、LAG-3、BTLA单个阳性组与单个阴性组的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1、TIM-3共表达组及TIM-3、BTLA共表达组的中位PFS期分别是26和24个月,分别低于其非共表达组的54个月(P=0.021)和47个月(P=0.037);PD-1、TIM-3、LAG-3共表达组中位PFS期和OS期分别为17和25个月,显著低于非共表达组的41个月(P=0.024)和60个月(P=0.015);PD-1、TIM-3、LAG-3、BTLA共表达组中位PFS期和OS期分别是18和26个月,显著低于非共表达组的40个月(P=0.038)和57个月(P=0.041)。结论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中PD-1、TIM-3共表达以及TIM-3、BTLA共表达者具有较短的PFS期,PD-1、TIM-3、LAG-3共表达者及PD-1、TIM-3、LAG-3、BTLA共表达者具有较短的PFS期和OS期。
简介:摘要分析了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2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中,6例伴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患儿的临床特征、花费及预后,发现伴PSH的抗NMDAR脑炎意识障碍重(入院时GCS中位评分7.5分)、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长(中位天数53 d)、住院花费高(中位花费23.0万元)、起病时神经功能损伤重(入院时mRS中位分数4分)、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长(mRS恢复至0~2分,中位时间7个月),与不伴PSH的抗NMDAR脑炎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应重视抗NMDAR脑炎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早期识别并干预PSH,以期减少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及经济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1(XRCC1)基因多态性对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18例R0切除术后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93例,年龄18~78岁。留取患者的外周血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来进行XRCC1多态性基因分型及XRCC1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基因型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χ²检验分析方法探讨基因型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2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9(0.3~7.3)年,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4.4年,中位总生存期(OS)为5.5年。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的分布频率为:GG基因型占62.4%(136/218),GA型占33.0%(72/218),AA型占4.6%(10/21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1,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905)。后续的分析将GA和AA型患者合并,GG基因型和GA/AA基因型患者的DFS[M(95%CI)]分别为5.2(4.5~5.9)年和3.8(3.2~4.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943,P=0.008)。两种基因型患者的OS[M(95%CI)]分别为6.0(5.3~6.7)年和4.5(3.9~5.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38,P=0.010)。GA/AA基因型患者的PBMC中XRCC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为3.8±0.6,高于GG型患者的2.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0,P<0.001)。结论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可能通过介导XRCC1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影响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未成年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MOG抗体相关的ADEM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血清MOG-IgG检测,同时收集并分析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起病年龄为(5.2±3.3)岁,男女比例为16∶14。50%患儿起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脑病及抽搐,其次为运动障碍,部分病例可合并其他自身抗体阳性,头颅MRI表现为双侧皮质或皮质下广泛、不对称、边界不清晰的大片状病灶,脊髓以长节段脊髓炎多见,急性期激素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预后较好,约有20%复发。结论未成年人MOG抗体相关的ADEM起病年龄在5岁左右,脑病和抽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激素联合IVIG治疗反应好,部分患儿可能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流感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比较。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ECMO治疗的24例流感肺炎患者和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于北京、河北等5家定点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12例新冠肺炎患者纳入研究。收集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和ECMO治疗相关情况等资料并进行描述和比较,所有连续变量均以M(P25,P75)描述。结果新冠肺炎患者年龄为77(66,79)岁,高于流感肺炎患者[46(32,62)岁],P<0.05;急性肺损伤评分和建立ECMO前的呼吸ECMO存活预测量表评分分别为3.3(3.0,3.5)和1(0,2)分,均低于流感肺炎患者[分别为3.8(3.5,4.0)分和4(2,6)分](P值均<0.05)。接受ECMO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血栓并发症、出血并发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例数分别为4、10和5例,发生率均高于流感肺炎患者[分别为1、9和2例],P值均<0.05。新冠肺炎患者ICU住院时间M(P25,P75)为31(28,75) d,长于流感肺炎患者[27(18,39) d],P<0.05。新冠肺炎和流感肺炎患者ECMO成功撤离例数分别为6和14例,ICU病死例数分别为8和11例,撤离及病死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流感肺炎患者相比,接受ECMO支持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ECMO相关并发症较多且ICU住院时间较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球囊容积与患者Meckel′s腔体积的相关性以及压迫系数(即球囊容积/Meckel′s腔体积比值)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行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62±11)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测量Meckel′s腔体积,在术中记录球囊容积,并计算压迫系数。在术前(T0)以及术后1 d(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各时间点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BNI-P)评分、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面部麻木(BNI-N)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不同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n=48):患者疼痛未复发,且面部麻木程度轻;B组(n=19):患者疼痛未复发,但面部麻木严重;C组(n=5):患者疼痛复发。比较3组患者球囊容积、Meckel′s腔体积、压迫系数的差异,各组患者球囊容积与Meckel′s腔体积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率为93.1%(67/72)。T0~T4时间点,患者BNI-P评分M(Q1,Q3)分别为4.5(4.0,5.0)、1.0(1.0,1.0)、1.0(1.0,1.0)、1.0(1.0,1.0)和1.0(1.0,1.0)分,BNI-N评分M(Q1,Q3)分别为1.0(1.0,1.0)、4.0(3.0,4.0)、3.0(3.0,4.0)、3.0(2.0,4.0)和2.0(2.0,3.0)分;与T0时比较,患者在T1~T4时BNI-P评分降低(均P<0.05),BNI-N评分增高(均P<0.05)。在总人群、A组、B组和C组中,患者球囊容积分别为(0.65±0.15)、(0.67±0.15)、(0.59±0.15)、(0.67±0.17)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Meckel′s腔体积分别为(0.42±0.12)、(0.44±0.11)、(0.32±0.07)、(0.57±0.1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球囊容积与Meckel′s腔体积均呈线性正相关(r=0.852、0.924、0.937、0.969,均P<0.05)。A、B、C组患者压迫系数分别为(1.54±0.14)、(1.84±0.18)、(1.1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未出现死亡、复视、动静脉瘘、脑脊液漏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球囊容积与患者Meckel′s腔体积呈线性正相关,不同预后患者的压迫系数不同,压迫系数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