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被誉为"爵士时代精神的写照",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叙述视角,丰富的象征手法,细腻委婉地刻画了一部动人的"美国悲剧"。除了作品所具有的高超艺术手法外,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一直为评论家们

  • 标签: 跨文化视野 美国悲剧 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象征手法 爵士时代
  • 简介:莫言《红高粱家族》的面世,标志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在新时期的诞生。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我”的叙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抗日战争的故事。而其对历史的叙述,却已迥异于其他抗战题材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抗日故事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效果,体现了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

  • 标签: 红高粱家族新历史主义解析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次仁罗布的小说《神授》发表在《民族文学》2011年第一期,并荣获该刊物小说年度奖.小说中写了一个神授的故事:公元1979年,色尖草原上拉宗部落十三岁的放牧少年亚尔杰被格萨尔王的大将丹玛看中,丹玛用宝刀划开亚尔杰的肚皮,掏出了其五脏六腑,在亚尔杰的腹内放置了一摞摞经文,用针线缝合好伤口,从此亚尔杰就成为世间宣传格萨尔王功绩的说唱艺人,并且和草原上的一匹巨狼成了朋友.从现实的层面看,故事离奇得让人难以相信.这让人联想起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在《巨人传》里,怀孕的高朗古杰夫人吃多了牛肠竟然脱了肛,下人们不得不给她灌收敛药,结果却害得她胎膜被撑破,胎儿高康大滑人静脉,又顺着脉管往上走,最后从他母亲的耳朵里生出来.在拉伯雷的时代,小说和读者还没有签下真实性之约,小说并不想摹仿现实,它们只想逗人乐、让人开心、让人惊奇、让人着迷.读者在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已经确切的知道,它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是游戏性的,当不得真.

  • 标签: 反思民族 小说神 文化追寻
  • 简介:2012年11月9日至12日,“第五届中国唐宋诗词暨天台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天台县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韵文学会、台州学院、天台县政协联合主办,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所承办。出席本次会议的各界代表近100人,有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的学者。会议议题主要包括中国唐宋诗词、天台山文化两个部分,其中天台山文化又分为佛教天台宗与唐宋诗词研究、浙东“唐诗之路”与天台山研究、刘阮遇仙与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研究等三个议题。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地方文化 唐宋诗词 天台山 研讨会综述
  • 简介:传承是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独特灵魂的关键所在,“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传承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无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伯舞”逐渐被外界所了解,但同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生存濒危的现状。

  • 标签: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白马藏族 文字 传统民族文化 民族共同体
  • 简介:全球化进程必然导致民族文化文化全球化的冲突。对于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和传播而言,既要坚持古典文学样式的写作,又要面对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文化洗礼。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即中国古典文学种类的海外生存现状,以及在中外的对话、交流中反观我们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代的生存的问题,是具有现代意识与前瞻性的论题。

  • 标签: 文化特质 新加坡 旧体诗 后殖民主义 华文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在关于种族的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的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的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的,和谐是有条件的,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克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的抵抗行为。

  • 标签: 黑人-猩猩比喻 贝尔·胡克斯 定型 黑性 表征
  • 简介:越战时期的越南华人虽然备受身份归属的煎熬,却始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自觉自愿地以华文文学创作来坚守民族文化的堡垒。出于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极度不满,越华作家借着召唤民族文化来纾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 标签: 身份认同 民族意识 民族文化
  • 简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西省永济市境内的鹳雀楼,是我国历史义化名楼,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是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唐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其鲜明形象、高远意境,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其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永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先后荣获了“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的称号。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诗歌精神,宣扬华夏儿女“登高望远”的开阔胸怀。由中国作协涛刊社、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山西诗词学会、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永济第一届鹳雀楼诗歌文化节”将于2013年9月下旬在永济市鹳雀楼景区举行,即日起面向全球华人征集诗歌作品。

  • 标签: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登鹳雀楼》 文化节 征稿启事 中华民族文化 黄河流域
  • 简介:2013年2月18日,许寿裳追思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台湾会馆召开。会议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举办。许寿裳的女儿许世玮向会议发来感谢信。中央统战部领导致词。海峡两岸学者陈漱渝、汪毅夫、陈鼓应、黄英哲、王晓波等,就许寿裳在鲁迅研究与台湾文化重建所做贡献、就"二二八"历史事件等专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报告了馆内"许寿裳文库"的建立情况。

  • 标签: 台湾光复初期 学术报告会 文化重建 许寿裳 追思会 鲁迅研究
  • 简介:聊斋小说《画皮》的人、鬼书写激活并深化鬼文化的“民族记忆”,其简约短小的文言叙述为之后的续写、仿写和改写提供便利。电影《画皮》把文字中的鬼影书写移植到直观影像之中,在小说和电影的“互文”关系中寻求人物原型、主题功能和情节叙事的改编亮点,在当代文化语境里扩大丰富鬼文化“民族记忆”的同时,也可能过滤掉原作的鬼影神韵。在古典小说的电影改编中有效地唤起“集体无意识”式的原型记忆和审美体验,需要导演和编剧艺术地把握原作思想审美上的神韵,在“尊故”与“改古”的辨证统一中放大做足电影元素,为古代文化资源的影像转换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标签: 电影改编 画皮 鬼文化 集体无意识 原始意象
  • 简介:1963年4月的一天,在毛主席书桌上端放着由周总理转来请主席题写匾额的纸条,上面写着“中央美术展览馆”几个字,这是开国初期国家所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主席稍试笔墨沉思片刻后,挥笔改写成了“中国美术馆”五个大字。这由七字改成五字的一改,显示出了主席的智慧,充分肯定了美术馆的国有地位,也让后人对美术馆的含义有了新的更多的遐想和诠释的空间……

  • 标签: 中国美术馆 文化发展 山西 意义 周总理 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