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曹禺秉持着"以剧写诗"的创作思想在《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四个作品里建构起"戏剧诗"本体世界。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生存之谜,一方面指向对人生归宿的诗意探寻。"戏剧诗"本体在《蜕变》等作品中遭遇消解。《蜕变》和《明朗的天》继承但变形了四大剧的戏剧结构;而曹禺的诗才在《家》《胆剑篇》和《王昭君》中则衍化成为抒情性语言。"戏剧诗"本体的建构和消解造成曹禺建国前后创作成就的巨大落差。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简介:西方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诗,这已是共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抒情诗逐渐代替叙事诗成为了诗歌的典型范式和诗歌理论的范例。这在西方诗歌乃至文学发展史上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它更是归属于一个打击和破坏了占据西方思想核心地位两千多年的"知识即美德"传统的浪漫主义
简介:我在2011年读到陈为人先生的专著《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以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者以‘直面一切事实’的老实态度,将所能搜集到的赵树理的方方面面,纷乱无序,甚至相互抵牾的材料,都一一展现给读者。
简介:抗凝(林达)的小说在叙述技巧和哲学主题上别开生面.它们虽然取材于澳大利亚,但不粘滞于一时一地,而是渗透了关于命运、时间、土地等重大疑难的思辨,着意写出'彻头彻尾的外乡人结构上的悲剧',其潜在的真正主角是无法预知的宿命,而偶然性则是人和宿命相遇的方式,以此方式,移民身份的流变与分裂被处理成当代人类的普遍隐喻.抗凝小说提供了海外华文文学后现代实践的重要标本.
简介:从作家角度来看,身份认同、知识积累、个人经历、代际年龄、文化适应程度、性别意识等因素都构成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变数.美华文学作家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传播地大陆语境文化的承载能力,从而造成文本信息被过滤.
简介:还有说是知识分子作为新阶级的社会,这既是一个知识分子如何扮演社会角色的理论问题,具体的属于特定阶级的知识分子与普遍的超越性的知识分子
简介:云南对于外界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一地方神奇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无不让世人以一种惊异的,猎奇的,然而又以某些莫名其妙但可以肯定是非我族类的眼光相看待.这是一种对待云南以及云南文化的复杂心态,也是对我们云南人的一种“他者”的眼光的观照.然而,我们自己又是如何或者应该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呢?下面,笔者将通过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和文学创作的策略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简介:《三国志演义》中“七擒孟获”故事值得引起注意,该故事是小说作者对史实和传说的再创作,体现出文人叙事的特征。故事文本在小说早期刻本的诸明刊本中已经产生了不小的文本差异。本文细致分析“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作为探讨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与传播的研究个案。
简介:“全球化”的强大话语功能使20世纪末的华裔美国文学形成了“越界”的族裔、国家、文化身份诉求,“越界”的题材书写范围,以及由于“新移民”文学声誉日隆引起的语言上的跨界现象;与此同时,世纪末的华裔美国文学依然不乏专注于探讨华裔美国族性、执著于表现唐人街历史及现实的“传统”叙事。从“越界”合唱中飞越出的“回归”之音,使我们看到了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一种族裔文学的“原生”特性。
简介:本文通过对“小品”一词在晚明的使用状况的分析,认为小品不是文体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而是特定时代的文体演化的产物。在晚明,笔记其实是小品的主体,其产生正是出于对正统思想的反抗。在此基础上,小品通过对我国古代笔记传统的发挥,在文体发展上有所突破,从而获得了个性表达的自由,实现了小品自白自娱的功能。但小品的大量流行,从另一方面也使晚明文人束缚了自我,导致知识的僵化和创造力的匮乏,文体上的突破性意义也受到了局限。
简介:社会消费,这正是揭示了东汉社会消费奢侈的制度成因,出现社会消费心理种种表现
简介:摘要英语写作学是西方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起源与北美,研究的是美国高校的写作,后来经拓展延伸后,兼具了社会科学的特性。不同的修辞学派对英语写作学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见解,主要经历了三大转换写作成品研究范式、写作过程研究范式和写作后过程研究范式。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很大困难,特别是在写作和口语上,从修辞视角对英语写作学的演变及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为中国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库淑兰的关注多侧重对其个人的身世介绍及作品的本体研究方面,但是作为非遗传承及保护主体的民间艺人而言,依然大多处于“见物不见人”的学术惯性之中。那么,如何关注非遗文化中“人”的要素,并避免使之停留在简单的人生经历记录或者贡献铺呈阶段.
简介:近代报刊的出现,催生了现代职业作家的诞生,而为其先声者,则是晚清那些最早栖身报业并从事小说创作的落寞文士。当他们立足海上开始崭新的职业人生时,却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处于身份转变及其自我职业认同的困惑犹疑之中。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凭藉自身才能,对所从事的新兴事业有所贡献,揭开了中国小说近代化与作家职业化的历史帷幕。
简介:本文从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戏曲《雷峰塔传奇》、近代剧本《白蛇传》三个不同时代的文本着手,分析了许仙形象的演变,认为这一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分别表现为平庸鲁莽的普通人、机智果敢的绝情汉、幡然悔悟的觉醒者三种不同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背后,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变革。
简介: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市场化的到来,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价值观念的冲突也随处可见。在文艺思想领域,我们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各种思想潮流与观念变革,无不显示出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简介:论文摘要
简介:引言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殖民主义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产物。随着其理论的发展和不断深入.它从最初的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不平等的剥削关系逐步扩展到对于西方世界国家内部的不同种族、性别和阶层之间关系的研究。掌握话语权的群体对于被边缘化群体的思想文化的殖民,
论基本功与实际应用——由发音练习演变而来的演奏技巧
诗本体世界的建构与消解——论曹禺戏剧创作的历史演变
为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论狄德罗小说创作观之演变
试论西方现代诗歌本质要素之革命性演变
赵树理身份的三重性与暧昧性——赵树理建国后的处境、心境与命运(上)
身份与宿命:作为小说的哲学隐喻--澳华女作家抗凝(林达)作品印象谈片
跨语境传播与身份差异——美华文学在大陆语境被过滤的作家因素分析
知识分子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份——关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若干定义的反思
“错位”的文学理念与当代云南精神-当代云南作家文化身份及写作策略浅析
《三国志演义》“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本批评
“越界”与“回归”——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演变
小品的突破与局限——从文体演变的角度看晚明小品的价值
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
修辞学视角中英语写作学的演变及研究范式的转换
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以库淑兰及其剪纸作品为个案
职业化之初身份转换的困惑与先声之举---萌芽时期的报人小说家研究
普通人·绝情汉·醒悟者——从时代变革的角度看许仙形象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评论视角的转换与演变
让家庭教育指导不仅形成氛围,更应演变成一种教育文化
内部后殖民困境下“他者”的身份危机与建构——从《经过斯洛特》到《身着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