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学统"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时务"之学的流行。代替传统书院的课艺,张之洞援引来自两江幕府的蒯光典,在两湖试行每日上堂、分班宣讲的新教学模式。然而,书院中出自粤东陈澧一派汉宋调和之学的梁鼎芬、杨裕芬等,与传承江浙"礼学"的蒯光典之间,围绕"文王受命"等经学命题,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这一笔记家乐道的轶闻进行解读,揭发人际争执背后"理学"与"礼学"升降的脉络。正是借助清代中期以降礼学复兴的资源,蒯光典提出古今中西"理必附礼以行"、"理各有在"的观念,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外,提出了另一条接引新学的路径。
简介:<正>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最近邀请了省科学分院、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及合肥市部份中学的史学工作者30余人,就“在历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毛泽东思想问题”,举行了座谈会。在会上发言的有吴振潮、沈寂、赵文衡、王茂、顾国清、陈怀荃等同志。大家一致认为,历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历史科学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它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正因为这样,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历史,资产阶级史学家往往把历史学说成是“超阶级”的。我们的任务则是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服务,并在斗争中培养我们的力量,壮大我们的队伍。在许多同志的发言中都指出,对待历史上的一切问题,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改在错综复杂的史实中迷失方向,才能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的结论。
简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提出“人权”与“科学”两大口号。登高一呼,天下响应。1917年,《新青年》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要求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革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吴虞、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以言论激烈而领潮头之先。“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俄国革命问题蔚为风气,各种社团、报刊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第一批社会主义者。新文化运动──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简介:解放后,汉江屡发特大洪水。根据省委和荆州地委的精神。为确保丹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确保汉江550公里干堤和遥堤的安全,保护汉北、汉南广大地区约1000万亩良田和500多万人民及武汉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马良镇邓家湖和姚集乡小江湖干1950年、1954年、1964年和1983年四次蓄洪。荆门人民顾全大局,承担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使邓家湖、小江湖成为未被国家确定而实际当作正式分洪区在运用的地区。这里仅就我所了解的建国后两湖四次蓄洪及1983年两湖人民在省、地、市各级党委关怀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情况综述如下:邓家湖、小江湖濒临汉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