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观察咽峡炎链球菌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该菌的耐药情况,回顾性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50例咽峡炎链球菌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咽峡炎链球菌胸腔感染常见于有慢性基础疾病的男性患者,常表现为脓胸,影像学显示为包裹性胸腔积液。该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胰腺炎(CP)以胰腺炎性进行性纤维化为主要临床特征,能够导致不可逆的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不全,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表明,CP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被发现与多种纤维化疾病相关。鉴于此,本文旨在剖析肠道微生态在CP胰腺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包括调节肠黏膜屏障、免疫、合成与释放代谢产物等,为探究肠道菌在CP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道微生物组 胰腺炎,慢性 粪菌移植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肠道菌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的改变。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Cochrane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检索出有关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改变的研究,检索时段为从各自数据库建库起至2019年12月,系统评价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的改变。结果共纳入10篇关于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的研究。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β-多样性改变明显,粪杆菌属、布劳特菌属、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厌氧棒状菌属丰度降低,链球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韦荣球菌属、肠杆菌属丰度升高。慢性心衰患者增加的微生物功能模块是色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脂多糖合成等,且与氧化三甲胺生成相关的细菌基因明显增加,与生成有益性代谢物丁酸盐相关的细菌基因减少,有害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水平升高。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的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标签: 心力衰竭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介导机体免疫应答,同时促进胃肠黏膜的自噬,两种途径都将影响肠道菌。儿童Hp感染后根据其适应证,选择标准三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但该疗法可能打破机体的微生态平衡。该文就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相关性及益生菌在Hp感染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儿童 幽门螺杆菌 肠道菌群 益生菌
  • 简介:摘要呼吸道和肠道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相互影响,被称为"肠-肺"轴,与气道免疫功能相关。气道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通透性增加有助于抗原致敏和支气管哮喘(哮喘)疾病的进展。同时肠道菌紊乱,可增加哮喘患病风险。因此,本综述通过总结支气管上皮屏障正常结构与功能、上皮屏障损害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围绕"肠-肺"轴失衡对气道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揭示其与哮喘之间关系。增加对"肠-肺"轴失衡导致气道屏障和气道免疫功能改变的认识,有助于阐明微生态与哮喘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哮喘 气道上皮屏障 肠道菌群 "肠-肺"轴
  • 简介:摘要癫痫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大多数儿童癫痫经药物治疗能控制,但仍有20%~30%癫痫患儿经治疗后控制效果不佳,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通过脑-肠轴与大脑产生双向联系,包括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肠道免疫系统、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因子等,对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肠道菌与癫痫的密切联系,可能作为治疗癫痫的一个靶点,本文就肠道菌在癫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展开综述。

  • 标签: 癫痫 肠道菌群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体内肠道菌变化与胰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肠道菌与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仍在不断探索中,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已经被提出,并且通过使用一些特征性肠道细菌作为胰腺癌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正在打开新的治疗视野。本文概述了肠道菌及其代谢物对胰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以期为肠道菌作为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胰腺癌 肠道菌群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肠道菌群失调与宿主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发现肠道菌的失调对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肠道菌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关键代谢产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调节或影响宿主的代谢变化。新生儿肠道的代谢产物参与并影响了疾病的进展和结局,甚至决定其近远期的生命质量。该文就肠道菌代谢产物对新生儿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新生儿
  • 简介:摘要肠道菌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慢性胰腺炎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致病机制未完全明确。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多种胰腺疾病相关;同样慢性胰腺炎的发病与肠道菌失衡存在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和细菌移位,影响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该文分析肠道菌在慢性胰腺炎中的变化以及可能的机制,为探讨肠道菌在慢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提供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慢性胰腺炎 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种属小鼠的毛囊细胞能否嵌合重建有色毛囊,探讨不同黑素细胞在小鼠有色毛囊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C57BL/6J、BALB/C胎鼠或乳鼠皮肤,分离出表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真皮细胞,培养、纯化从表皮细胞获得的表皮黑素细胞。实验包含三部分,①乳鼠C57BL/6J毛囊重建实验:分为表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组、真皮细胞组;②嵌合毛囊重建实验:分为乳鼠C57BL/6J真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乳鼠C57BL/6J真皮细胞组、胎鼠BALB/C真皮细胞+胎鼠C57BL/6J真皮细胞组;③有色毛囊重建实验:分为乳鼠BALB/C真皮细胞+乳鼠C57BL/6J表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细胞+乳鼠C57BL/6J毛囊上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细胞+培养的C57BL/6J表皮黑素细胞组。采用小室移植法将不同细胞接种于裸鼠的背部,每组4只。于移植后4周和8周,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荧光评估毛囊重建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和8周,乳鼠C57BL/6J毛囊重建实验中(本部分实验2组共8只BALB/C裸鼠,7只存活,1只因创面感染死亡),表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组(3只)未见毛发生长,混有上皮成分的真皮细胞组(4只)长出正常毛发;嵌合毛囊重建实验中(本部分实验4组共16只BALB/C裸鼠,14只存活,2只因创面感染死亡),乳鼠和胎鼠嵌合组(2组共7只)均长出棕灰色毛发;有色毛囊重建实验中(本部分实验3组共12只BALB/C裸鼠,10只存活,2只因创面感染死亡),BALB/C真皮细胞+培养的C57BL/6J表皮黑素细胞组(3只)仅长出白色毛发,免疫荧光检测未见毛囊黑素细胞,其余组均长出棕灰色毛发。结论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毛囊重建的必要条件;不同种属小鼠的毛囊细胞可嵌合重建有色毛囊;毛囊黑素细胞和表皮黑素细胞均能参与形成有色毛囊,但分化后的黑素细胞不具有形成有色毛囊的能力。

  • 标签: 毛囊 黑素细胞 色素沉着异常 毛囊重建
  • 简介:摘要肠道菌对机体代谢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减重手术作为目前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变肠道菌。术后肠道菌的变化具有时空特异性,术后不同时间点上和不同肠段中的菌群组成与结构不尽相同。减重术后肠道菌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手术引起的胃肠道解剖及相应生理功能的变化。通过移植术后菌群发现肠道菌参与减重手术改善代谢,其中的机制可能和菌-宿主相互作用的众多分子途径有关。同时,术后肠道菌的变化还与减重手术患者的预后相关。此外,减重术后所引起的菌变化不仅与改善肥胖和代谢有关,还可能存在潜在危害,其中减重手术后的营养吸收不良与肠道菌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阐明减重术后肠道菌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菌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为此作一综述。

  • 标签: 减重手术 胃旁路手术 袖状胃切除术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肠道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肠道菌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实现肠道及肠外疾病的治疗。近十年来,FMT在治疗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给肠道内和肠道外疑难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新策略。鉴于FMT在国内外缺乏统一的临床管理标准,并且存在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完善、临床应用经验尚需积累等诸多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委托临床FMT专家工作组,组织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充分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分析行业政策及相关制度、以及结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开展FMT较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适用于医疗机构开展FMT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加强临床应用、规范管理和提高FMT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移植 临床标准 管理规范
  • 简介:摘要癫痫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大多数儿童癫痫经药物治疗能控制,但仍有20%~30%癫痫患儿经治疗后控制效果不佳,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通过脑-肠轴与大脑产生双向联系,包括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肠道免疫系统、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因子等,对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肠道菌与癫痫的密切联系,可能作为治疗癫痫的一个靶点,本文就肠道菌在癫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展开综述。

  • 标签: 癫痫 肠道菌群 治疗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人体的共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特别是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与人类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肠道微生物是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一方面,正常条件下,肠道微生物在维持宿主免疫平衡,促进营养物质代谢和维持肠道稳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除影响肠道健康外,还影响肠外多种组织、器官。随着肠道微生物与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肠-脑轴"概念出现后,研究者提出肠道微生物与眼之间可能同样有"肠-眼轴"的存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在眼科疾病,包括角膜病、葡萄膜炎、视网膜病,以及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眼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肠-眼轴的存在提供证据,并为未来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生理 眼科疾病 固有免疫反应 肠-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和癌旁部位及健康直肠黏膜菌进行分析,探讨直肠黏膜菌与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94例直肠癌患者肿瘤黏膜(CM组)和癌旁黏膜(AM组),100例健康者直肠黏膜(NM组)作为研究对象。细菌培养定量检测患者和正常黏膜主要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黏膜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双歧杆菌等关键菌丰度差异。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结果培养显示双歧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60±0.81比5.66±0.68,t=10.312,P<0.01)、乳酸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58±0.59比5.44±0.71,t=13.527,P<0.01)、肠球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22±0.87比4.64±0.80,t=12.351,P<0.01)。16SrR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显示直肠癌患者CM及AM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NM,qPCR结果显示NM中嗜黏液艾肯曼菌、消化球菌、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丰度分别是CM的12.55倍(t=13.500,P<0.05)、4.89倍(t=10.960,P<0.05)、2.27倍(t=8.242,P<0.05)、1.97倍(t=5.230,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直肠黏膜菌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部黏膜菌多样性及丰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局部黏膜菌改变可能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直肠黏膜 直肠癌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发生了显著改变,大部分CKD患者由于合并贫血,常常需要铁替代疗法来补充造血原料,然而铁剂很有可能对CKD患者的肠道菌稳态造成进一步破坏,加重疾病进展。本文就肠道菌与肾性贫血治疗的关系作一综述,并对靶向肠道治疗作一简要概述。

  • 标签: 贫血 慢性肾脏病 肠道菌群
  • 作者: 宋晓蕊 许莹 僧东杰 李利锋 韩富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0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郑州450000,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郑州450000,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0
  • 简介:摘要腺样体和扁桃体疾病在儿科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OME)有关,扁桃体肥大与复发性扁桃体炎(recurrent tonsillitis,RT)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有关。腺样体和扁桃体菌在上呼吸道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腺样体和扁桃体菌多样性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培养,因此不能提供完整的微生物多样性评估。不依赖培养的基于16S核糖体RNA编码基因(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近年来被用于确定腺样体和扁桃体表面和组织内的微生物,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腺样体和扁桃体菌。本文介绍了测定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的技术,并总结了应用这些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8月在4所医院治疗的7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提取症状。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4个症状,分别为情绪相关症状、脏器淤血相关症状、消化道相关症状、心脏缺血相关症状。性别、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和射血分数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个症状严重程度的共同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多种症状的困扰,临床医护人员应提高患者的症状识别能力,提供症状管理的相关措施,改善疾病预后。

  • 标签: 心力衰竭 症状群 症状管理 聚类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新型口服抗凝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凝血因子Ⅹ a抑制剂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前者主要为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贝曲沙班,后者代表药物为达比加酯,达比加酯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过程中具有无需频繁调整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出血率低等优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化使用达比加酯提供参考。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