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原因,指导今后免疫规划工作.方法病例个案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个案调查表,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历资料收集,综合分析患者的发病与接种的关系.结果2例病例所接种疫苗的来源正规,接种单位和人员均具有资质,接种实施符合正常程序,冷链管理规范.结论2例病例所患疾病与接种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AC)存在时间上的关联,不除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复方灌肠对肠道菌群的纠正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肠道菌群感染患者共10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的临床分析和质量,观察组患者给予积极的中药复方灌肠治疗,每日一次,分别在接受治疗4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在接受中药复方灌肠治疗后,大肠杆菌菌落计数明显减少,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计数明显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灌肠治疗肠道菌群性疾病,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帮助调节患者体内的大肠杆菌,控制菌群失调等不良现象,稳定患者肠杆菌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相比美国的医疗体制,我国医疗改革的目标有比较鲜明的社会主义特点,表现在我国医改的核心是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强调了医疗的公益性特点,突出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重视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确认了以往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足。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似乎给人留下一个医疗完全是政府职能范围的错误印象。我们认为,像医疗制度这样庞大繁杂,牵涉面极广的工程,光依靠政府的财力、人力、效率是无法一手包办的,也不应该由政府一手包办。相反,这应该是个由政府主导,政府、市场、各相关行业企业、各专业团体、研究机构、民间组织分工合作,全社会群策群力,协同配合,共同探索的一项事业。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居群款冬花种质资源的植物学形态性状观察、统计、分析,为款冬花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对16个款冬花居群的8个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居群款冬花的形态性状均有一定差异,其中单株蕾鲜重、单株花蕾数变异较大,采收期绿叶数、每粒蕾重变异较小;相关分析表明除蕾色外,株高、叶长、叶宽、绿叶数、单株蕾数、每粒蕾鲜重均与单株蕾鲜重(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其中单株花蕾数相关性最高,各性状间亦具有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16份款冬花种质资源可分为栽培和野生2类。结论:款冬花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分化,在筛选高产种质时可优先考虑单株花蕾数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应用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期间因病需静脉输液小儿94例,按计划分为2组,每组47例,分别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法(观察组)和传统护理法(对照组)两种不同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护理后穿刺配合情况、穿刺后疼痛评分和啼哭时间以及患儿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较配合80.9%明显高于对照组19.1%,一针穿刺成功率85.1%明显高于对照组21.3%,Wang-Baker量表2.19±0.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67±0.82分,穿刺后啼哭时间<30s78.7%明显高于对照组19.1%,家属非常满意率89.4%显著高于对照组42.6%。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临床效果较好,小儿配合度高,家属满意率也较高,适合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2例BPPV患者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愈86例(占93.5%)、好转4例(占4.3%)、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4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复发率为4.3%。结论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且短期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Ia-IIIa期肺癌术后辅助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后机体外周血T细胞群变化。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完成的IIa-IIIa期肺癌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辅助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对照组仅术后辅助化疗,共完成3个疗程化疗,对比化疗前后患者外周T细胞群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CD3+、CD4+、CD3+CD4+/CD3+CD8+比值升高,而对照组比值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化疗不良反应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较单纯化疗比较患者免疫力提高,减小化疗副反应。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NICU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败血症的关系。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出生后第1天采集胎粪,之后于每周龄时或评估败血症时采集粪便样本,直至出院或生后8周。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rRNA-V3区进行DNA测序,应用MG-RASTV3.3.6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分布,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例早产儿共采集生后1、7、14和21d的12份粪便样本,其中5份样本PCR扩增失败,7份样本(例1生后14、21d;例2生后7、21d;例3生后7、14、21d)DNA测序成功进入分析。3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1.3±0.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540±144)g。3例均生后应用抗生素,其中例1母亲有产前抗生素暴露史;例2在住院过程中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7份样本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OTU值为381~608,微生物丰度较高,且与日龄呈正相关,其中例2生后7d样本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27份样本共检测到18个菌门,均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在例1生后14和21d样本分别占97.52%和49.11%,放线菌门在例2生后7d样本占99.46%;3共检测到172个科,其中63科为7份样本共有;相对丰度≥1%的科共检测到10个,例2生后7d样本棒状杆菌科占97.90%,21d样本中葡萄球菌科占27.16%;4聚类分析显示,同一研究对象不同时点肠道微生物相似性较高。结论早产儿产前抗生素暴露及出生后早期抗生素暴露可能会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正常菌群的定植。发展为败血症的早产儿生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以致病菌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区可能与败血症的发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