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测定不同按压手法及氧流量下的新生儿自动充气式气囊氧浓度,旨在探索在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氧浓度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减少氧损伤。方法⑴研究对象新生儿自动充气式气囊(280mL)1个,实验前去除储气囊。⑵分组和气囊按压手法4种气囊按压手法分别为1指法拇指对食指,2指法拇指对食指和中指,3指法拇指对食指、中指和无名指,4指法拇指对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据所提供的氧流量(FiO2)不同分为A组(5L/min)、B组(4L/min)、C组(3L/min)、D组(2L/min)和E组(1L/min)共5组,每组分别以60次/分和40次/分的频率(分别表示为R60bpm和R40bpm)进行气囊按压并再分为2个小组,即A1组(FiO25L/min,R60bpm)、A2组(FiO25L/min,R40bpm)、B1组(FiO24L/min,R60bpm)、B2组(FiO24L/min,R40bpm)、C1组(FiO23L/min,R60bpm)、C2组(FiO23L/min,R40bpm)、D1组(FiO22L/min,R60bpm)、D2组(FiO22L/min,R40bpm)、E1组(FiO21L/min,R60bpm)和E2组(FiO21L/min,R40bpm)。每个小组均分别用1指法、2指法、3指法和4指法进行气囊按压,每种手法测定8次氧浓度。⑶氧浓度测定测定方法制造一个有活瓣效应的容器,使用OxytrueOA氧浓度检测仪测定其稳定状态下的氧浓度。结果氧浓度A1、A2、B1、B2、C1、C2、D1、D2、E1和E2组的氧浓度(%)均值分别为49.77、54.25、47.55、51.33、42.68、48.35、36.20、38.41、28.80和31.94,范围56.39~28.50%,其中一指法输出的氧浓度为56.39-29.15%。结论⑴去除储气囊的自动充气式气囊一指法,在氧流量1-5L/min范围内输出的氧浓度为29.15~56.39%,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时的参考依据之一。⑵在相同氧流量下输出氧浓度与按压频率和按压手指数成负相关。
简介:目的观察单人单用高压氧舱通氧管道内细菌污染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09年9-11月某院需进行高压氧治疗的56例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面罩专用,Y型管、吸氧管、排氧管共用;观察组患者面罩、Y型管、吸氧管、排氧管全部单人单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的第2、4、6、8、10天检测通氧管道内细菌污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共采集280份标本,其中阳性标本为92份,占32.9%。对照组共检测出68份阳性标本,阳性标本检出率为48.6%;观察组共检出24份阳性标本,阳性标本检出率为17.1%,两组患者在阳性标本检出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2,P〈0.05)。对照组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16.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21.4%,革兰阴性杆菌的阳性率为10.7%;观察组标本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17.1%,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两组患者治疗的第2、4、6、8、10天,总阳性标本检出率分别为13.0%、19.6%、21.7%、23.9%及21.7%。观察组患者前3d未出现细菌污染。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阳性标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高压氧治疗患者的通氧管道单人单用,并于4d后加强消毒,以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CPOM)作为非侵入性和非干扰性的操作能否在生后早期安全有效地促进母婴皮肤接触(SSC),并收集助产士与产妇的反馈。方法所有接受SSC的新生儿在生后1 h内行CPOM。操作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操作结束后对助产士和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分发CPOM教育手册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0%助产士和66%产妇给予反馈。大多数助产士能积极接受该操作,愿意在新生儿生后立即使用CPOM。调查发现,产妇对SSC的益处和风险认知存在差异,但在分发教育手册后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生后1 h内使用小型监护仪进行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皮肤接触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简单、无创、创新的特点。研究也表明助产士和产妇都能认可该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在上消化道出血中消化内镜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 2019年 2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8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展开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 44例采用常规止血治疗,观察组 44例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观察组较高(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晋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消化内镜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临床指标(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止血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6.00%,48/50)高于对照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止血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可以有效改善出血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治疗,观察该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的上消化道出血7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和使用常规方法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对照中,一组分别是97.14%、5.71%,二组分别是82.85%、22.85%,(x2=18.172,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对照中,一组分别是7835.62±973.66(元)、7.61±1.37(d)、1.14±0.62(d),二组分别是15241.84±1783.35(元)、11.32±2.09(d)、2.07±0.83(d),(t=8.230,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措施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中的意义。方法:以 2015年 8月 11日至 2016年 12月 21日我院消化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患者 62例,以完全随机为基本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配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7.06±1.25) d,较对照组数据而言更优, P值小于 0.05;观察组总满意概率为 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 P值小于 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予以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较佳,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治疗的7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依据随机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参照组39例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39例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症状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泮托拉唑钠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且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