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相互之间发生的化学或生物学反应。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以提供临床医生和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指导
简介:摘要微小RNA(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非编码小的内源性单链的RNA,可以作为重要的调控分子参与生命活动的不同过程,其中miRNA-1299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中,被认为通过靶向关键致癌基因或抗癌基因而充当一种肿瘤抑制因子,调节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激活或抑制其转录,调控细胞增殖,迁移,存活,程序性细胞死亡等相关生命活动,近年来日益成为疾病机理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热点。因此阐明miR-1299在肿瘤发生,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发展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将为miR-1299用作肿瘤早期诊断的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提供新的视角。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海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筛选海藻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甲状腺结节疾病靶点。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借助R语言(R version 4.0.0)将共有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海藻有效成分2个,作用于甲状腺结节靶点59个,涉及DNA结合转录激活剂活性、RNA聚合酶Ⅱ特异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等生物过程,通过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通路等信号通路,RELA、CASP3、IL6、CASP9、EGFR、VEGFA等基因靶点发挥作用。结论海藻治疗甲状腺结节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痛消饮治疗痛经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药物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300例痛经患者,根据1:2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200例,统计对比两组疗效、疼痛程度、治疗前后相关性血清因子[缩宫素(0T)、一氧化氮(N0)、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PGE2、NO高于对照组,OT、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药痛消饮治疗痛经能抑制子宫收缩,减轻痛经程度,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发酵乳改善便秘小鼠的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肠动力、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C57BL/6JNifdc小鼠27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模型组及干预组连续给予洛哌丁胺灌胃2周,从第2周开始,干预组灌胃洛哌丁胺后加灌复合发酵乳连续治疗7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测定各组小鼠摄食量、饮水量、体重变化、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时间及小肠推进率。检测小鼠结肠五羟色胺2C受体(serotonin C receptor,5-HTR2C)、闭锁小带蛋白-1(zona occludins-1 ,ZO-1)、组织黏蛋白-2(mucin-2,MUC-2)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Raf/ERK/MAPK相关蛋白质;气相色谱法检测肠道内SCFA水平;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延长(P<0.01),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结肠5-HTR2C、Z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缩短,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P<0.05),结肠5-HTR2C、ZO-1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肠Raf/ERK/MAPK通路磷酸化增加,肠道产SCFA菌增加且肠道内SCFA含量增加。结论复合发酵乳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产SCFA细菌丰度,并提高SCFA含量,增强结肠中Raf/ERK/MAPK通路的磷酸化上调5-HTR2C mRNA的表达,同时增加结肠中ZO-1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肠道蠕动并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简介:摘要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60例胃癌、癌旁组织、胃癌细胞株中的miR-301表达,并探讨miR-301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胃癌组织、胃癌细胞株中miR-301高表达,抑制miR-301影响细胞凋亡;整合膜蛋白2A为miR-301直接调控基因。miR-301能通过调控靶基因参与胃癌细胞凋亡。
简介:摘要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骨溶解是所有骨肉瘤(传统型、髓内和骨膜骨肉瘤)的共同病理改变。但骨溶解的具体机制不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骨溶解是一个生理性骨重建被劫持利用及过度骨吸收的过程,破骨细胞作为人体内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在骨肉瘤骨溶解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破骨细胞即可通过分泌高浓度的酸性物质和胶原酶主导骨溶解,也可通过与骨肉瘤细胞相互作用协同介导骨肉瘤骨溶解的发生和发展。同时,骨溶解是骨肉瘤病理过程的关键部分,可促进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抑制骨溶解对打破此循环进而抑制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骨肉瘤细胞与破骨细胞间的具体调控机制以及骨肉瘤的其他细胞是否也参与了该病理学过程仍不清楚。目前治疗骨肉瘤骨溶解的药物主要有双膦酸盐、小分子抑制剂和天然化合物等,但其疗效及机制尚未明确,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往对肿瘤性骨溶解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转移性骨肿瘤,而近年来针对骨肉瘤骨溶解的研究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对破骨细胞和骨肉瘤细胞在肿瘤介导的骨溶解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这两类细胞作为治疗靶点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更深刻地理解骨溶解在骨肉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为骨肉瘤相关骨溶解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简介:摘要免疫和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分为感染性免疫炎症和非感染性免疫炎症。目前关于免疫炎症在眼部的研究进展主要聚焦在2个方面,一是经典的免疫炎症性眼病的靶向药物或靶点分子治疗研究,二是以往认为的非免疫炎性眼病的免疫机制研究。经典的免疫炎症性眼病如变应性结膜炎、免疫性角膜病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视神经炎和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发病机制中的免疫炎症关键分子是生物治疗的重要靶点。近年来发现在感染性眼病和眼部肿瘤中,免疫炎症机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新近研究揭示免疫炎症在传统观念认为的非炎症性眼病,如近视、青光眼、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免疫炎症广泛参与从眼前段到眼后段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对相关眼病进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已引起全球眼科界的重视。眼科医生应关注免疫调控在各种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眼病的免疫疗法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免疫炎症调控治疗眼病的新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作为循环系统中的特殊肿瘤细胞,是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启动环节,而其存活与种植离不开部分特殊的存在形式及具有双向作用的相关免疫细胞。探究循环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成为近几年肿瘤诊断、免疫治疗与评价预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CTCs与免疫微环境中相关免疫细胞的关系以及其作用机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就近几年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情况作简要概括,以期为肿瘤的预后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