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lateral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L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可行性及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侧前方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4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龄(65.4±7.2)岁(范围51~84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腰背部疼痛,其中22例(55.0%)患者存在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16例(4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右侧,24例(6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左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侧凸主弯凸向右侧者均采用左侧入路;24例侧凸主弯凸向左侧,其中6例凹侧(右侧)冠状位CT示有骨赘存在并融合者采用右侧入路,余采取左侧入路。单节段融合8例(20.0%),双节段12例(30.0%),三节段16例(40.0%),四节段4例(10%)。22例存在下肢神经损害症状者中6例需要二期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5±37) min(范围130~345 min),术中出血量(100±16.2) ml(范围10~50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4.5)个月(范围6~24个月)。术前VAS评分为(5.7±1.0)分,术后第1天改善至(3.5±0.7)分,末次随访时为(1.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2.229,P< 0.001)。术前ODI为79.9%±9.3%,术后第1天为51.6%±8.9%,末次随访时为11.7%±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0.411,P<0.001)。术前SF-36为(68.6±5.3)分,术后第1天为(78.4±5.5)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109.9±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 736.486,P< 0.001)。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27.8°±14.1°,术后第1天矫正为7.5°±3.5°,末次随访时维持在8.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1,P<0.001);术前椎间隙高度为(10.9±2.1) mm,术后第1天为(15.3±3.4) 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5±5.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6,P<0.001)。24例(60.0%)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前侧疼痛或麻木,4例(10.0%)患者出现股四头肌无力;除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大腿前侧麻木仅减轻未完全消失外,余26例患者症状均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满意融合,未出现不融合情况。结论腰椎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操作简单,短期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行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10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根治术后行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术(单侧组),38例行双侧输尿管双侧皮肤造口术(双侧组)。单侧组男53例,女13例;年龄(71.8±9.8)岁;体质指数(23.3±3.2)kg/m2。双侧组男33例,女5例;年龄(75.1±10.8)岁;体质指数(22.7±3.0)kg/m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生存状况、远期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患者填写欧洲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单侧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46例(69.7%),淋巴结转移15例(22.7%),远处转移7例(10.6%);双侧组MIBC 24例(63.2%),淋巴结转移6例(15.8%),远处转移2例(5.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中位随访时间31.6(3.7~84.8)个月,31例死亡,其中28例死于肿瘤进展;双侧组中位随访时间28.2(4.1~131.2)个月,23例死亡,其中16例死于肿瘤进展,两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单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43.9% (29/66)与63.2% (24/38),P<0.001],其中单侧组肾盂肾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16.6%(11/66)与42.1%(16/38),P=0.006]。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单侧组躯体功能评分[(54.9±7.1)分]和情感功能评分[(63.1±6.4)分]均高于双侧组[(49.2±6.7)分和(59.9±6.7)分,P < 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采用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的方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对22例指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其中拇指9例,示指5例,中、环指各3例,小指2例;修复指端8例,指腹7例,指背及甲床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0.8 cm×0.5 cm~1.5 cm×0.8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0.7 cm~1.8 cm×1.0 cm。供区6例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予以中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因缝合过紧致皮瓣肿胀、青紫,给予间断拆线后解除;2例皮瓣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后消退;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指屈、伸功能也恢复正常,TPD为7~11 mm。除未能重建指体的特殊结构,如指甲、指腹螺纹及精细的感觉外,重建了指体原有的基本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11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1%;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满意,而且不损伤指体主干血管,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趾腓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趾腓侧皮瓣的供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趾腓侧皮瓣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侧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缩小的创面。V-Y皮瓣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皮瓣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皮瓣及趾有无疼痛,供区趾及皮瓣对冷耐受性,供区趾及皮瓣瘢痕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趾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全部成活, 趾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皮瓣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侧趾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瓣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趾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瓣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趾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趾外观与对侧趾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小面积趾腓侧皮瓣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侧假体周围感染而另一侧假体无感染长期存活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本组连续收治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另一侧人工关节假体长期存活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5例;年龄46~75岁,平均60.7岁。其中双膝关节置换2例,双髋置换4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关节假体。结果膝、髋各1例假体周围感染经间隔体植入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期行关节翻修术。1例膝关节和3例髋关节经过2~3次彻底清创和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植入关节周围感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故采取间隔体取出后关节完全旷置,假体周围感染才得以治愈。结论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侧假体在感染持续存在情况下,另一侧假体可保持非感染状态下长期存活。感染侧假体取出时应彻底清创以防感染通过血循环播散至另一侧假体。
简介:目的探讨未成年山羊脊柱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对侧肋骨切除建立新型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对象为14只雌性山羊,年龄5~8周,体重6~8kg。在全麻下进行模型制作,T5~L2做右旁正中皮肤切口,分别于脊柱左侧T6,7和T12、L1部位置入特制椎弓根螺钉,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1枚不锈钢棒置入螺钉槽口内,远近端螺钉之间适当加压使脊柱向右凸;然后于脊柱右侧分别切除第7~12肋骨2~3cm左右。术后即刻及每4周拍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山羊在生长过程中脊柱弯曲的变化。结果1只小羊因麻醉过量,术中死亡;另1只因术后感染而导致内固定失败,观察终止。其余12只小羊中,11只小羊X线片显示右侧侧凸畸形,并且Cobb角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只有1只羊术后Cobb角没有进展。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9.0°(23.0°~38.5°),8~10周后Cobb角增至平均43.0°(36.0°~58.0°),平均进展14.0°。术后8周(1只为10周)时获取脊柱标本,去除内固定后发现所有弯曲均为结构性。从脊椎的旋转和外观方面来看,均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相似。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建立脊柱侧凸模型的方法,模型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适用于脊柱侧凸畸形的实验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优劣。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患者94例,将其临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侧膝关节置患者46例为单侧组;行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8例为双侧组。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和膝关节恢复进行比较,进行优劣分析。结果双侧组患者术后失血量、输血量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单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单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双侧组患者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治疗,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各有优劣,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予以治疗,相对而言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经济、高效,但需要更高质量的护理予以配合。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索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前瞻性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CN0期PTMC患者共200例,按照住院号尾数的单双,分成单侧中央区清扫组和双侧中央区清扫组,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双侧中央区清扫的清扫效果和并发症。结果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0.7cm、患者年龄≥45岁和男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发生在肿瘤直径≥0.5cm的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2%。该部分患者单侧和双侧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9.53±6.04)枚和(12.19±7.18)枚,P=0.035;淋巴结阳性数分别为(1.17±1.47)枚和(2.11±2.75)枚,P=-0.022。结论在肿瘤直径≥0.5cm的患者中,双侧中央区清扫有利于提高肿瘤清扫的彻底性:患者RLN麻痹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并不因对侧中央区清扫而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对侧入路切除偏一侧鞍结节脑膜瘤的解剖学基础、优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15例偏侧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15例患者中7例选择对侧翼点入路、6例对侧眶上外侧入路、2例对侧眉弓入路,其中2例肿瘤部分突入视神经管。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状态。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除(Simpson II级)。术后随访6.5~36.0个月,无肿瘤复发,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恢复。结论经对侧入路显微切除偏一侧鞍结节脑膜瘤,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手术操作对视神经的骚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一侧钻孔引流术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66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划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3)。参照组予以传统钻孔引流术治疗,实验组使用经一侧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症状恢复率是96.97%,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恢复率是81.82%,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发生1例并发症,参照组发生5例并发症,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一侧钻孔引流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双侧置钉、单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提高,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靠、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斜形部分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优越性。方法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对30例42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中根据情况于近节或中节指体尺背侧或桡背侧设计皮瓣,皮瓣以指掌恻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血供,并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皮瓣感觉,供区于腕前区取全厚皮皮游离植皮覆盖创面。其中示指指端皮肤缺损14指,中指指端皮肤缺损13指,环指指端皮肤缺损10指,小指指端皮肤缺损5指,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26mm×18mm,最小为10mm×7mm。结果术后30例42指创面皮瓣修复及供区皮片均成活。随访3~7月,皮瓣外观及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皮瓣两点分辨觉平均为3.39~6.40mm。结论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斜形部分缺损,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术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效果满意,是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运用单侧肾上腺切除治疗对肾上腺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88例在 2016年 3月 -2018年 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治疗,比较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肾上腺储备功能情况。结果:与手术前相比,手术 14天后患者的血醛固醇、尿醛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低( P<0.05);在术后 14天,对患者实施 ACTH兴奋 1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与手术前相比,患者各时间点皮质醇水平均较低( P<0.05)。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运用单侧肾上腺切除治疗后,能够促进患者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有效降低。
简介:目的研究在不同愈合时间和负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支抗-骨界面压力侧和非压力侧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纯种Beagle犬8只,在其上颌根间牙槽骨中植入86颗微型种植体支抗,分别进行即刻负载、愈合2周、愈合4周、愈合12周后加载150g和300g牵引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加载2个月后处死动物.标记种植体的压力侧和非压力侧,两侧分别进行种植体颈部骨结合率(BIC)、骨充填率(BSA)和矿物沉积率(MAR)的测量以及HE染色组织形态观察,以BIC和BSA作为骨整合能力的观察指标.结果即刻负载组和愈合2周负载300克组压力侧的骨整合能力、矿物沉积率和骨改建活跃程度均小于非压力侧,其余各组则相反.不同负载力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骨界面颈部即刻负载时压力侧的骨整合和骨改建较非压力侧低,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压力侧相对增强,非压力侧相对降低,而负载力值对界面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