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小儿多动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医治疗该疾病已有数十载。本文从脾胃与神、脾胃与意、脾胃与脑-肠轴关系等方面对小儿多动症辨证中的“脾胃中心观”进行探讨,对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的中医小儿多动症治疗思路进行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3月在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血透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情况。结果:符合条件患者186例,其中男性患者98例(52.69%),女性患者88例(47.32%),年龄为55.26±15.05岁(15-92岁)。透析月龄41.73月(0-192月)。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167例,无隧道无涤纶导管5例,带涤纶套隧道导管11例,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AVG)3例,手术部位采用最多的是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共计144例,血管通路并发症以血管狭窄堵塞多见,有36例进行了血管腔内成型术。结论:本中心血管通路以AVF为主,首次透析以无隧道无涤纶导管为主,主要以右侧颈静脉置管为主,主要的内瘘并发症为内瘘狭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维奈克拉的联合方案治疗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和揭阳市人民医院4家血液诊疗中心接受含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50例成年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应用不同剂量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或小剂量化疗方案,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AML患者复合完全缓解(CR)率62.0%(31/50),总有效率(ORR)76.0%(38/50);28例患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达有效[CR+部分缓解(PR)],最迟在接受3个疗程治疗后达有效;初治组28例,复合CR率60.8%(17/28),ORR 78.6%(22/28);复发难治组(RR组)22例,复合CR率63.6%(14/22),ORR 72.7%(16/22),两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74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治疗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8.451,95% CI 1.306~54.697,P=0.025)。维奈克拉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4.5个月(1.1~15.0个月),治疗有效患者16例复发,维持有效的中位时间5个月(1.1~11.0个月)。全部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治疗后骨髓抑制,其次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全部患者均无因发生骨髓抑制相关并发症而停药>1周。结论含维奈克拉的联合方案治疗AML具有较好疗效,对老年患者减低剂量治疗亦疗效佳,耐受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福建省16所省、市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共3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肌瘤组织中FH、2-琥珀酸-半胱氨酸(2SC)、结蛋白(desmin)、p16、p53、CD10、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蛋白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38例患者均随访术后复发情况,中位随访时间为24.5个月(6~76个月);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临床特点:38例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年龄为(42.5±7.4)岁,多数(21例,55%)为体检发现肌瘤,肌瘤最大径为6.0 cm(5.0~7.5 cm);手术方式:行肌瘤剔除术23例(61%),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15例(39%);手术途径:腹腔镜手术27例(71%),开腹手术11例(29%);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发现患有肾细胞癌。(2)病理特征:常规病理检查镜下观,非典型性核细胞呈局灶或弥漫分布,可见嗜酸性核仁及核内包涵体,胞质内见玻璃样小球,核分裂数0~4个/10个高倍镜视野(HPF),间质内见鹿角状血管及肺水肿样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查显示,38例患者中,FH蛋白阴性表达37例(97%),阳性表达1例(3%);2SC、desmin、p16、p53、CD10、Ki-67阳性表达38例(100%),其中Ki-67指数<10%者35例(92%)、≥10%者3例(8%)。(3)术后复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随访期内复发4例,复发率为11%,无死亡患者。年龄、家族肿瘤史、非典型性核分布范围、核分裂数与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均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是罕见肿瘤,其诊断需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并结合临床病史。当患者年龄<43岁、有家族肿瘤史、非典型性核弥漫分布、核分裂数≥3个/10 HPF时,需警惕其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循环支持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对暴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8年8月至2020年12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88例。收集纳入患者住院期间的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临床结局等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38例)、机械循环支持组(20例)和传统治疗组(30例)。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采用机械循环支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及免疫调节治疗(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机械循环支持组仅采用机械循环支持;传统治疗组未接受机械循环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仅使用血管活性药和强心药等。比较3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例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年龄(35.0±10.8)岁,男性46例(52.3%)。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7.9%(3/38)比56.7%(17/30),P=0.001 2]和机械循环支持组[30.0%(6/20)比56.7%(17/30),P=0.002 8]病死率均低于传统治疗组;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与机械循环支持组相比,院内病死率更低(P=0.005 4)。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在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机械循环支持组和传统治疗组中的死因构成比分别为3/3、4/6和12/17。MODS在机械循环支持组[20.0%(4/20)]和传统治疗组[40.0%(12/3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7.9%(3/38)](P均<0.01)。在痊愈出院患者中,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3.4±5.5)d]短于传统治疗组[(18.5±7.4)d,P<0.05]和机械循环支持组[(16.9±8.5)d,P<0.05]。结论机械循环支持联合免疫调节治疗与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住院死亡率降低和住院时间缩短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8家中心行急诊TAVR的患者。收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实验室检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卒中、大出血、主要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永久起搏器置入、急性肾损伤。计算器械置入成功率,器械置入成功指患者存活,单个人工主动脉瓣置入位置合适且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峰值流速<3 m/s,同时无中度及以上人工主动脉瓣膜反流。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年龄(72.5±8.1)岁,其中男性34例(70.8%)。器械置入成功率为91.7%(44/48)。全部患者的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降低[(12.3±6.4)mmHg比(60.2±23.8)mmHg,P<0.000 1],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41.5±11.7)%比(31.0±11.3)%,P<0.000 1],NT-proBNP下降[3 492.0(1 638.8,7 165.5)ng/L比12 418.5(6 693.8,35 000.0)ng/L,P<0.000 1]。入选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为8.3%(4/48),住院期间卒中发生率为2.1%(1/48),大出血发生率为6.3%(3/48),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4%(5/48),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2%(2/48),永久起搏器置入率为6.3%(3/48),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12.5%(6/48)。20例患者应用了MCS,使用率达41.7%。中位随访时间196 d,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例(因胰腺癌全身转移),新增心肌梗死2例,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术后30 d、1年及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44/48)、89.6%(43/48)、89.6%(43/48)。结论对于急危重症状态的失代偿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急诊TAVR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状态(situation,S)、背景(background,B)、评估(assessment,A)、建议(recommendation,R)]沟通模型联合情景模拟在血液净化中心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在血液净化中心实习的学生60人,采取随机法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两组学生分别在血液净化中心的两个不同治疗组进行学习。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而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SBAR沟通联合情景模拟进行教学,临床实践时间共2个月。所有学生在培训后进行理论考核、临床操作考核、教学满意度调查和自我评价。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通过SBAR沟通模型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试验组在理论考核[(88.13±3.22)vs.(85.51±3.17)]、技能操作考核[(91.31±3.43)vs.(84.17±4.94)]、教学满意度[(95.71±2.87)vs.(91.18±3.08)]、自我效能评价[(11.13±1.08)vs.(9.21±1.89)]和交流沟通能力[(12.27±1.13)vs.(8.63±1.45)]上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在沟通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SBAR沟通模式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值得在临床带教中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人工智能系统对胃癌前状态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在控制内镜主机、内镜型号、操作医师、季节气候等混杂因素一致的前提下,以病理学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并对比武汉市第八医院在传统胃镜操作阶段(2019-09-01—2019-11-30)和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内镜操作阶段(2020-09-01—2020-11-15)胃癌前状态(包括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并按照医师年资分层做亚组分析。结果与传统胃镜操作相比,人工智能系统可显著提高胃黏膜萎缩[13.3%(38/286)比7.4%(24/323),χ2=5.689,P=0.017]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3.9%(97/286)比26.0%(84/323),χ2=4.544,P=0.033]。在低年资医师(小于5年内镜经验)中,人工智能系统对胃黏膜萎缩[11.9%(22/185)比5.8%(11/189),χ2=4.284,P=0.038]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0.3%(56/185)比20.6%(39/189),χ2=4.580,P=0.032]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在高年资医师(大于10年内镜经验)中,尽管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智能系统有潜力提升内镜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内镜医师癌前状态检出率,减少早期胃癌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中心静脉置管(长期、临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02月~2021年10月,选择于本院血透室进行透析治疗的血透患者。分为临时透析导管(临时组,n=43例)及长期透析导管(长期组,n=8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第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临时组及长期组在血管通路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长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临时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室奶瓶和奶嘴集中在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的效果。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进行,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020年1月-12月)中,新生儿室奶瓶和奶嘴以传统清洗消毒处理,第二阶段(2021年1月-12月)中,新生儿室奶瓶和奶嘴以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处理,对比不同阶段内新生儿室奶瓶和奶嘴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结果: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处理方案在奶瓶和奶嘴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目测评估合格、细菌培养评估合格率均高于传统清洗消毒处理方案,(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室奶瓶和奶嘴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以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集中处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消毒灭菌质量,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