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由支原体感染引起。本论文旨在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并提出新见解与预防控制策略。我们将介绍支原体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症状和诊断方法,并重点讨论预防与治疗措施。通过深入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有望减少其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小儿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传播途径,预防控制,儿童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县疾控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梅毒、乙肝孕产妇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界限2020年03月至2022年03月。遵从电脑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常规组58例实施常规教育干预,观察组58例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分析两组孕产妇干预后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自愿检测率。结果: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观察组58例干预后的数据高于常规组(P<0.05)。从自愿检测率分析,观察组58例干预后的数据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运用在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干预服务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提高自愿检测率,为日后实施母婴阻断技术作参考依据,值得使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艾滋病 梅毒 乙肝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1例母婴垂直传播李斯特菌败血症的极早产儿的护理经验。方法:该患儿系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感染严重,护理的重点及难点包括对患儿实行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呼吸道管理;控制全身感染;合理喂养,改善营养状况。结果 在积极控制全身感染,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及呼吸道管理,合理喂养后,经过40天精心护理,顺利出院。结论:本例患儿病情危重,并发症较多,经积极治疗及精细化护理,患儿康复出院。

  • 标签: 极早产儿 李斯特菌 败血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参与式健康教育传播模式在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本地区抽选100名中学生,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卫生教育课程,观察组:参与式健康教育传播模式。就对基础知识知晓情况、对传播途径知晓情况展开观察。结果 观察组对基础知识的知晓率同对照组相较都更高,P

  • 标签: 参与式健康教育传播模式 中学生 艾滋病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1年11月1日,通过人群主动筛查,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涉及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Delta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来源于10月22-27日与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在同一酒店集中隔离。感染来源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给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首发病例10月27日解除隔离,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共同居住期间造成其他4名家庭成员续发感染。结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易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隔离酒店上下通风管道传播应引起重视。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Delta变异株 气溶胶 感染来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发天津市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流行病学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天津市共报告430名病例,409名符合纳入标准,70.90%(290/409)发生家庭聚集。家庭续发率为33.64%,12~17岁组首发病例家庭续发率(13.79%)明显低于18~49岁组(36.48%),OR值(95%CI)为0.378(0.170~0.840)。影响家庭聚集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较集中隔离发现的OR值(95%CI)分别为2.951(1.322~6.586)和2.287(1.164~4.495),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较未出现咽部不适的OR值(95%CI)为3.003(1.576~5.720);家庭内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较未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OR值(95%CI)为0.268(0.132~0.552)。结论本次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以及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是发生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家庭内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是发生新冠病毒肺炎家庭聚集的保护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Omicron变异株 家庭聚集 续发率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感染超过6亿人,并造成超过600万人死亡,不断出现的新型变异株使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态势在多地出现反弹。气象因素可通过改变病毒活性、传播动力学条件和宿主易感性等,影响疫情传播,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气象因素对疫情影响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气象因素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未来疫情防控及开发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温度 湿度 紫外辐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算法,建立一种可以识别血糖项目随机误差的实时质控新方法并评价模型效能。方法通过北京朝阳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导出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西门子advia2400分析系统上报告的全部患者血糖信息,共计219 000条,作为本研究的无偏数据。人为引入6个偏差生成相应的有偏数据,每种偏差下用2种算法测试。进行计量学及临床评价。结果BPNN步长设置为10,全部偏差下假阳性率均在0.1%以内;MovSD的最佳步长为150,拦截限为10%,全部偏差下假阳性率为0.38%,比BPNN高0.28%。MovSD在0.5与1误差因子下全部未检出,误差因子>1之后,可检出,但MNPed偏高;而BPNN在全部偏差下MNPed均低于MovSD,两者相差最高达91.67倍。计量学溯源过程生成460 000条参考数据,采用参考数据评定BPNN模型的不确定度仅为0.078%。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BPNN算法识别检测过程随机误差的实时质控方法,模型准确度高,临床效能显著优于MovSD方法。

  • 标签: 人工智能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随机误差 实时质控 患者数据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保定市经男男同性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途径感染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的患者中,HIV-1亚型分布和分子传播网络情况。方法使用In-house方法扩增HIV-1 pol区目的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和HIV-1耐药数据库比对确定基因型和基因变异情况,并利用TN93模型计算pol序列基因距离,构建HIV-1分子网络。结果CRF01_AE是最主要HIV-1毒株亚型,构成比为51.9%(94/181),其次是CRF07_BC26.5%(48/181)、B亚型14.4%(26/181)和CRF103_01B2.8%(5/181),其它近年来新鉴定的流行重组毒株占4.4%(8/181);原发耐药率为8.3%(15/181);共有50条序列进入HIV-1分子网络,入网率为27.6%(50/181),共鉴别出17个传播簇,其中最大的一簇是CRF01_AE,共有36个节点。结论河北省保定地区通过MSM途径感染HIV-1的人群中HIV-1亚型复杂多样,耐药率处于中等水平,加强耐药监测和防控措施,并对重点传播簇进行干预,对控制该地区疫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男男同性性行为 基因型 耐药 传播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产科门诊检测的孕妇200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照组中使用常规孕产期宣教。结果:两组的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治疗依从性,随访率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率相比(P

  • 标签: 健康教育护理模式 艾滋病 梅毒 乙肝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方法 筛选辖区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纳入时间为2021年9月-2021年12月。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孕妇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A、治疗组B,分别在妊娠24-28周起分别服用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服用至分娩结束。比较治疗组A、B阻断成功率,婴儿生长指标和孕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相较于治疗B组,治疗组A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更高(P0.05);两组孕妇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服药全过程孕妇血磷、血肌酐等指标始终处于正常范围内,具备较高的安全性。结论 替诺福韦酯能够安全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保护婴儿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健康成长。

  • 标签: 替诺福韦酯 替比夫定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 作者: 王瑞雪 王增淼 田怀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欧美国家肆虐,德尔塔变异株在国内引起数次小规模暴发,对大型活动赛事期间的新冠肺炎传播风险进行模拟,从而提前做好人员、物资、隔离场所等各类保障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例,介绍使用数学模型对来华运动员、官员和其他奥运会利益相关方(简称“涉奥”)入境风险、闭环内风险和防控措施进行模拟。在2022年1月19日的模拟结果中,预估涉奥入境海关核酸检测产生的阳性病例数为357例(95%CI:153~568),实际来华涉奥病例数为323例;模拟冬奥会进入闭环内的“种子”病例数为195例(95%CI:43~335),实际闭环内检测病例数为212例。本研究展示了传染病数学模型在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 大型活动赛事 数学模型 北京2022年冬奥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2014—2018年青年男男性行为HIV感染未治疗患者基因型分布和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TDR)的流行特点。方法收集天津市2014—2018年青年男男性行为HIV感染未治疗患者的血浆进行核酸提取,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基因,基因测序后成功获得124例pol基因序列,用于基因型和耐药分析。结果124例样本,CRF01_AE和CRF07_BC占比最高,分别为54.8%(68/124)和28.2%(35/124),B亚型占6.5%(8/124),CRF55_01B占3.2%(4/124),首次报道1例CRF68_01B,另外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URF)有8例占6.5%(8/124)。TDR流行率为7. 2%(9/124)。TDR突变单因素分析表明,耐药突变发生与HIV-1基因亚型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R以非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耐药突变为主,有7例(5例为K101E位点突变,2例为K103N位点突变)占5.6%(7/124);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耐药突变者1例(M184I位点突变)占0. 8%( 1/124);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突变者1例(M46I位点突变)占0. 8%(1 /124);无联合突变者。结论天津市青年男男性行为HIV感染未治疗患者流行毒株以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为主,同时存在多种亚型,且出现了一定比例的耐药毒株,应当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防止耐药毒株的传播

  • 标签: 青年男男性行为者 传播性耐药 艾滋病病毒
  • 简介: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文化自信”及“健康中国”等,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着文化认同、文化冲突、宣传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应从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讲好中医故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中西文化汇通、发挥“一带一路”的纽带和路径作用、以健康中国为主要目标、以政策导向为保障等几个方面推进。

  • 标签: 中医药   传播困境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报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中MSM特征及抑郁症状相关因素,为HIV感染者实施个性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2019年9-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和临沂市选取≥15岁、自报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对一访谈核实其感染途径,对核实后实际为MSM,按照1∶1匹配在当地选择年龄范围差≤3岁、自报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HI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及行为特征、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分析其特征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自报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373例中,复核后实际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占39.7%(148/373),年龄(40.3±12.0)岁,已婚/同居占41.9%(62/148),确证HIV前做过检测占27.0%(40/148),同性性伴数≥2人占71.6%(106/148),有抑郁症状的占55.4%(82/1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报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的MSM中,确证前未做过HIV检测、确证前同性性伴数≥2人、首次发生同性性行为年龄>30岁和有抑郁症状者,更有可能隐瞒真实的感染途径;抑郁症状与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情况和职业状况稳定的因素相关。结论在自报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中,有一定比例实际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感染途径,并存在多性伴及双性性行为的高危行为,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需加强随访的感染途径复核,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和行为干预。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感染途径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IV-1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其传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HIV-1精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四川省彭州市新报告≥50岁HIV感染者的340份血样,采用巢式PCR扩增法对pol基因区进行扩增、清理、拼接剪辑,多序列对比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亚型,计算成对基因距离,在基因距离阈值为0.90%时成簇数最多(41个),构建分子传播网络。分析HIV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入网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0份样本中,扩增成功330份(97.06%,330/340)。确定6种HIV-1亚型,包括CRF01_AE(56.67%,187/330)、CRF07_BC(27.88%,92/330)、B(11.21%,37/330)、CRF08_BC(3.33%,11/330)、CRF55_01B(0.61%,2/330)和C(0.30%,1/330)。入网率为58.79%(194/330),研究对象HIV-1分子传播网络的入网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文盲,初中(OR=0.35,95%CI:0.13~0.97)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0.14,95%CI:0.02~0.97)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农民,职业不详(OR=0.40,95%CI:0.17~0.9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CRF01_AE亚型,CRF07_BC(OR=0.20,95%CI:0.11~0.35)和CRF08_BC亚型(OR=0.09,95%CI:0.02~0.4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结论四川省彭州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中艾滋病传播来源多元化,艾滋病干预工作应重点定位于低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农民,同时加强检测与溯源调查。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分子传播 网络 50岁及以上人群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孕妇应用孕期抗病毒治疗、标准阻断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全年收治的1875例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孕妇、2020年全年收治的1875例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孕妇进行研究,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30例采用标准阻断措施,观察组945例联用孕期抗病毒治疗。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免疫成功率97.23%大于对照组90.72%(P<0.05)。观察组重症肝炎发生率2.83%、肝功能衰竭发生率0.64%、非生育住院率10.08%、终止妊娠率4.37%均小于对照组10.72%、4.16%、24.16%、13.28%%(P<0.05)。结论:孕期抗病毒治疗与标准阻断措施联合可有效治疗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孕妇,可阻断母婴传播,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乙型肝炎 高病毒载量 孕期抗病毒治疗 标准阻断措施 免疫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