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PTSD是近十年来在中国精神病学界逐渐引起重视的一种反应性精神障碍.随着国外对PTSD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文章对中国PTSD的流行病学、神经生物学基础、病因学以及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了初步总结和探讨.

  • 标签: PTSD流行病学 神经生物学基础 病因学 诊断和治疗
  • 简介:毛泽东毕生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应当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把握和吸纳,是成功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与基础;他注意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放在第二位,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应该吸取他晚年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放松警惕的教训。

  • 标签: 毛泽东 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2003年12月8日至12日,应香港道教联合会邀请,中国道教协会组成以副会长张继禹为团长的访问团,赴港参加了香港道教联合会新会址落成开幕典礼等活动。内地应邀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史孝进、广东省民宗委。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香港 文化交流 道教文化
  • 简介:6月21日至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位代表人士,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议程。会议总结了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和目标,选举产生了由会长任法融等16人组成的新一届领导班子。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风貌 代表会议 代表人士 会议总结 领导班子
  • 简介:华方田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9月,350千字,471页。宝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观与三论宗”,着重论述了中观派的思维方式,中观派的发展脉络,以及吉藏在二谛论、中道论、判教论、佛性说、方法论、真理观、心性论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其中对吉藏佛学思想之哲学层面、吉藏与中观派和般若学的关系等方面的阐述,尤为出色。第二部分是“中国佛教泛论”,着重收入有关中国佛教各个方面的文章,如澳门佛教、禅宗、生活禅、弥勒信仰、济公崇拜、人间佛教、佛教伦理道德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敦煌佛教文献整理”,收入有关般若、中观和禅宗的重要敦煌文献。

  • 标签: 中国佛教 般若学 中观 宗教文化出版社 学说 敦煌文献
  • 简介: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给中华民族增加一份坚强无比的活力。这在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得异常明显,而于印刷术,尤其彰著。

  • 标签: 佛教 中国 印刷业 佛经 佛法
  • 简介:Lomo是一种创作性的摄影,在当下年轻人中广泛流行。其实,Lomo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其让生活变得更加艺术,人们借用Lomo来抒发心情、感知生活的周遭,更像是生活的秀场,是生活的诗歌。Lomo的这一价值观很好地与当下文化契合到了一起,Lomo迷们的理念是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大胆表现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穿衣风格独特。因此,整合Lomo摄影文化,将会进一步深化已有的文化形态,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和喜爱Lomo文化。

  • 标签: Lomo文化 复古风潮 乐摸 创意生活
  • 简介:佛教在中国,是在种种矛盾的不断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佛教学者们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一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不断调和与儒家思想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儒佛道三教斗争与融合过程中,佛教的教义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互相影响,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学说。这些学说反过来又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民间习俗和民众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该说,这些演变从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就已开始。到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教义在中国社会的流传,佛教经典翻译的发展以及对佛教理解程度的加深,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矛盾和融合过程也全面展开。到了隋唐时期,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佛教教义思想已经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中国佛教的伦理学说也已基本确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佛教伦理
  • 简介:开放是系统对外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全方位的交流。系统的开放是其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建国后封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认识方面的因素致使中国长期封闭。我国的全面开放包括物质层面的交流;能量方面的交流;信息方面的交流等内容。

  • 标签: 全面开放 物质交流 能量交流 信息交流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下'中国梦'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梦'。只有实现人民幸福的'小康梦',才能融入支撑民族强大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是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正是针对这一现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脱贫目标,吹响全国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在中国梦视域下,贫困人口脱贫和国家民族复兴之间存在不可分割、必然要求和可靠支撑三重关系。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的路径是: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建立精细准确机制;坚持公开透明原则;规范精准扶贫行为;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强化法制机制保障。

  • 标签: 中国梦 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扶贫路径
  • 简介:本文从《牛津大字典》对宗教的解释,引申到基督宗教的自我解释,作为本文的导言。接着由文化的涵义,回顾中华古老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摘取中华文化中有关对天主的认识,说明中华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是有基础的。

  • 标签: 基督宗教 中国文化 宗教派别 民族文化 宗教生活
  • 简介: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宗教。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两霸格局的终止,全球冷战的结束,使民族、宗教问题凸显,在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尤其是“9·11”事件后,全球化的进程使以宗教为核心内容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有升级的迹象,并

  • 标签: 世界形势 冷战 宗教问题 “9·11”事件 态势 冲突
  • 简介:中国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作用.即在政治上.有利于团结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有利于开展对外交流,抵制渗透,开展国际宗教人权斗争。在经济上,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上.有利于抚慰人心、引人向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公德体系的重建;有利于保护和发扬宗教文化艺术,丰富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有利于把宗教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 标签: 中国 宗教工作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文化 意识形态
  • 简介:朱贻庭教授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基于当今中国现实,究天人之际,明古今通理,察源辨流,举纲张目,勾勒出现代“中国伦理学”轮廓体系。“中国伦理学”是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用特殊的概念、义理逻辑、话语体系所表达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说体系。“中国伦理学”似乎“说”的是中国“事”与“话”,实乃是从“中国”的角度“说”人类大家庭的普遍之“事”与“理”。“中国伦理学”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富有个性的精神活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伦理学”繁荣昌盛的光明大道。

  • 标签: 朱贻庭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中国伦理学 再写中国伦理学
  • 简介:中国古代固有哲学一直把天、道、太极、气作为本体论的基本范畴,同时也代表宇宙整体的基本范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本体论思想深受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除了“天”以外,中国固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理路,都极大地左右了中国佛教本体的形成与演变。其始自于汉代,以中国的相类范畴比附佛教的本体范畴,主张真理与主体、本体与主体的一体化,突出地高扬本体与现象相即的思想,创立了富有层次性与圆融性的本体论思想。

  • 标签: 哲学本体论 中国佛教 中国古代哲学家 宇宙万物 本体论哲学 基本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