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藻蓝蛋白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脏形态结构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藻蓝蛋白灌胃治疗,组织病理学技术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正常组大鼠心肌纤维走行和结构正常,心脏中均可见少量散在的棕黄色染色的凋亡阳性心肌细胞;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肥大、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凋亡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增多,凋亡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藻蓝蛋白组和二甲双胍组心肌细胞形态结构较模型组显著改善,正常细胞数目增多、排列较规则,肿胀和变性细胞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凋亡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凋亡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藻蓝蛋白组和二甲双胍组凋亡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藻蓝蛋白可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分析11例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6年12月经病理或病原学确诊为肺隐球菌病1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例患者(63.6%)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1例有20多年吸烟史,只有1例是体检发现。6例初诊误诊,误诊率为54.54%(6/11),最易被误诊为肺癌(5/6)。较少累及肺外器官。影像学表现以两中下肺单发结节最多见,以肺外周,胸膜下为显著;斑片样渗出影相对较少;10例结节或肿块边缘均有晕征。胸膜反应性增厚或胸膜牵拉7例,周围有毛刺和粗条索的8例;空洞及空腔各1例。11例PC患者中,9例经病理确诊,2例经肺穿刺液涂片找到隐球菌。结论免疫正常PC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多发,高血压、肥胖、冠心病、吸烟者为高发人群,影像学以肺下部单发结节多见,结节周围常常有晕征,不光滑。空洞及空腔少见。罕见累及肺外器官,初诊易误诊为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简介:目的探讨半夏总生物碱(totalalkaloidsfromPinelliaTernate,TAPT)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采用脑内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的同时给予半夏总生物碱预防性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帕金森病大鼠的行为学检测,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脑皮质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帕金森病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经半夏总生物碱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帕金森病模型组大鼠脑皮质及血清中MDA、H2O2的含量增加,SOD活性及GSH的含量降低(P〈0.01);经半夏总生物碱治疗组,脑皮质MDA、H2O2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皮质GSH、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半夏总生物碱给药组中低浓度组、中浓度组血清MDA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血清MDA含量下降(P〈0.01),各治疗组中血清H2O2含量明显下降(P〈0.01),血清GSH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半夏总生物碱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抗大鼠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有一定的作用,可能通过改变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皮质部分及血清SOD、GSH的含量,而抑制了MDA和H2O2的产生。
简介:目的了解近半年来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情况以及菌种变迁。方法以近半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3家教学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浅部真菌病患者为3个地区的代表,对具有典型浅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真菌926株,其中红色毛癣菌544株(58.7%),念珠菌132株(14.3%),犬小孢子菌119株(12.9%),须癣毛癣菌23株(2.5%),石膏小孢子菌16株(1.7%)。华东地区浅部真菌构成比复杂,华南及华北地区相对简单。结论不同地区浅部致病真菌菌种及构成比存在差异;三地红色毛癣菌均仍占优势;而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简介: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20余年间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重庆维普、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师协会全文期刊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的临床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检索文献57篇,病例74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9.8岁,男女比例为1.55∶1,总死亡率为35.1%。其临床表现缺乏相对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手术治疗较之单独抗真菌药物疗效更好。结论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发病率较高。对糖尿病并高度怀疑接合菌病的患者,宜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及时联合病灶切除者疗效更佳。
简介:目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简介:向日葵黑斑病(Alternariahelianthi(Hansford)TubakiyetNishihasa)在世界上分布较广,危害也较大,我国东北三省都有发生,近年在吉林省白城市向日葵主产区发生严重,因感此病而发生大范围枯死,严重影响向日葵籽实产量和质量.由于向日葵植株高大,化学防治困难,且其它的农业措施对预防此病效果也不明显,所以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方法.通过向日葵品种资源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将为抗病育种提供可靠的抗源.此前,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杨慎之等已经对1990年以前的大部分向日葵材料的抗病虫性做了详细报道,本文是对1990年以来新引材料的抗性筛选简报.
简介:目的:探讨活血化瘀通络法联合针刺辅助治疗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LEAD)影响。方法:收集我院DLEAD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对照组予DLEAD基础治疗。实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实验组2在实验组1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FBG、P2hBG、HbAlc测定,血清IL-6、ET-1水平测定及PAgT%、踝肱指数ABI测定。结果:1治疗后三组FBG、P2hBG、HbAlc均下降,两组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改善更明显,且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三组IL-6、ET-1及PAgT%均下降,两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ABI均有所改善,两组实验组均更明显改善,且实验组2AB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联合针刺治疗,可调节血清IL-6、ET-1水平,降低PAgT%,改善ABI,可有效提升DLEAD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应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VulvovaginalCandidiasis,RVVC),通过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有无降低RVVC复发率的作用.方法486名处于VVC急性发作且以往有RVVC史的非孕育龄妇女,急性期阴道给予克霉唑栓强化治疗.达到临床及真菌治愈标准后,随机分为3组采取不同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或临床观察.A组:每月月经净后3~7d,继续单次阴道给予克霉唑栓500mg,为期3个月;B组:每月月经净后口服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1次/d,3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对照组:仅作随访观察.各组在巩固治疗期间及巩固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巩固治疗期间,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17人(10.12%)和23人(13.61%)出现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巩固治疗结束后,随访第3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31人(21.83%)和37人(26.62%)出现复发;随访第6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73人(51.41%)和79人(56.83%)出现复发,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A、B组间各阶段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RVVC近期治愈后采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能够抑制念珠菌生长,增强免疫功能,控制阴道局部炎症反应,有效预防复发,效果满意且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9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严格控制血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240mg,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次/d,21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次/d,21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学指标、尿检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21天后,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达8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实验组以上指标及胆固醇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川芎嗪联合缬沙坦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应用快速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并对其方法学进行改进.方法6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先通过射频消融希氏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再经静脉植入心内膜起搏电极,脉冲发射器为技术处理后的人用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为250次/min,起搏时间持续(23.6±2.57)d.结果除有相应症状、体征外,所有动物均成功制备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B超和病理解剖检查证实有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以及肝瘀血、肺瘀血;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细胞空泡变性、肝窦扩张充血、肺泡内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改进后的快速心室起搏制备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方法更为安全、可靠、实用.
简介:目的Tg2576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的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的血清样本,采集样本的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的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的Tg2576小鼠具有明显的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的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的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的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的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性变化,且与AD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阿尔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呈动态进行性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代谢标志物。
简介:目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术后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对88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后的护理,针对糖尿病病人的特点及硅油注入的特殊要求提出术后严密观察眼部情况,控制血糖、保持特殊体位、预防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果:手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使许多糖尿病病人加强术后护理,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有用视力、提高手术效果的临床效应,提高生存质量。结论:针对糖尿病病人的特点,在围手术期做好周密的护理,对于提高手术疗效是十分重要的。
简介: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组织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载量。方法收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结果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阳性。病理切片平均菌载量3.01×104copies(1.07×104~7.26×104copies),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4.68×105copies。结论荧光定量PCR能高效检测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对于纯化培养条件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生存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自身免疫调节紊乱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抗小鼠Thy1.2抗体粘附两步纯化法,得到纯化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Thy1.2单克隆抗体联合神经微管蛋白-2多克隆抗体对RGCs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法鉴定RGCs纯度。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计数细胞。实验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观察IL-4和IL-12对RGCs的直接影响;然后观察在NMDA兴奋性毒性作用下IL-4和IL-12对于RGCs的影响。结果正常培养条件下,除10U/mLIL-4外,IL-4和IL-12其余浓度组的RGC存活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083);当有NMDA存在时,1、10、100U/mL的IL-4和IL-12浓度组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79.2%、87.2%、69.5%及77.5%、76.4%和73.7%,均较单纯NMDA处理组的RGCs存活率62.25%明显提高(P〈0.0083)。结论纯化的RGCs培养条件下,IL-4和IL-12不具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具有增强细胞对抗NMDA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提示自身免疫调节紊乱可能损伤RGCs,与青光眼等发病有关。
简介:目的:研究针对出血性和梗塞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对其康复和预后的作用.方法:150例初发脑血管病患者按照病因分为梗塞组与出血组.均实施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比结果以及相关监测指标变化.结果:梗塞组患者合并慢性病以及并发症比例均少于出血组(P〉0.05),梗塞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BI)肢体功能恢复(FM)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梗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病残程度(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梗塞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