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操作无接触隔离技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在2020年1-12月收治的84例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2例采取无接触隔离技术的护理配合干预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在护理操作规范、触瘤物品隔离/更换、冲洗液及抗癌药物使用、切口保护、器械管理、标本管理六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在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4.76%,和对照组的14.29%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 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患者采取无接触隔离技术护理配合方法,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KAP护理模式联合CBT在恶性骨肿瘤截肢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例因恶性骨肿瘤行截肢手术的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依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人。对照组行KAP护理模式;观察组在KAP护理模式下联合CBT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部分功能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部分症状领域和单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上实施早期场内营养护理的临床影响。方法 在本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6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在术后的12h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免疫功能变化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将我院40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和护理,实验组实施肠内营养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满意度、并发症率。结果:实验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和护理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细胞焦亡是一种由GSDM家族蛋白介导形成细胞膜孔道的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通常由炎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4、-5、-11介导。细胞焦亡参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细胞焦亡过程中产生的NOD样受体家族Pyrin域蛋白(NLRP)3炎症小体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有针对MDS中细胞焦亡途径的抑制剂,而诱导白血病细胞焦亡,或可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拟就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细胞焦亡在MD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NLRP3炎症小体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细胞焦亡相关标志物,以及针对细胞焦亡途径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美国KCI公司负压吸引装置在头皮恶性肿瘤术后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中的修复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整形外科对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7~75岁,平均63岁)头皮恶性肿瘤术后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的患者采取人工真皮联合KCI负压吸引装置治疗。结果18例患者一期创面愈合良好,人工真皮完成肉芽化时间10~14 d,平均12.1 d。二期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率100%,色泽形态均一、富有弹性、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植皮区皮肤形态良好,抗摩擦力强,患者满意。结论人工真皮联合KCI负压吸引装置修复肿瘤术后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的创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53例困难部位肝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中位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3 min和250 ml;平均住院时间(8.4±2.7)d;出现并发症8例,均保守治疗痊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复发16例,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20个月;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59.0%。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经验丰富的腔镜中心,通过依靠术前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优化穿刺孔布局及体位、充分的术野暴露以及联合3D腹腔镜及腹腔镜超声技术,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困难部位肝恶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1990年与2016年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对1990年和2016年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进行描述。主要指标包括发病数、死亡数、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同时使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人口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DALY率、YLL率和YLD率。结果2016年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为250.68/10万,较1990年增加30.03%;标化死亡率为115.83/10万,较1990年降低26.71%。恶性肿瘤DALY、YLL和YLD分别为67.12万人年、65.11万人年和2.01万人年,较1990年分别增加85.83%、82.79%和302.00%;标化DALY率和标化YLL率分别为2 549.00/10万和2 469.84/10万,较1990年分别下降33.22%和34.30%;标化YLD率为79.16/10万,较1990年增加37.17%。2016年男性DALY、YLL和YLD分别为42.88万人年、41.78万人年和1.10万人年;女性分别为24.24万人年、23.33万人年和0.91万人年。2016年不同恶性肿瘤中,DALY和YLL排名前3位的均分别为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YLD排名前3位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2016年恶性肿瘤DALY负担最高的年龄段为50~69岁,为32.36万人年,占总DALY的48.21%,较1990年增加87.70%。结论北京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重,以过早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为主,伤残疾病负担增长迅速。疾病负担集中在50~69岁,且男性高于女性。肺癌居恶性肿瘤疾病负担首位。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增加。应从青少年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肿瘤危险因素的预防与干预,加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规范患者治疗和康复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罹患恶性肿瘤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探讨射频消融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08年5月30日至2018年9月30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恶性肿瘤合并房颤患者,设置为肿瘤组。选取同时期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且首次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设置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肿瘤和房颤相关指标等。射频消融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房颤复发或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模型分析恶性肿瘤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校正混杂因素后,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恶性肿瘤对房颤复发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肿瘤组30例,年龄(64.8±6.6)岁,男性16例(53.3%)。对照组60例,年龄(63.6±6.2)岁,男性32例(53.3%)。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28.7±110.3)d,肿瘤组房颤复发6例(复发率20.0%),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复发率28.3%),2组患者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内2组均未出现全因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罹患恶性肿瘤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无影响(P=0.38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罹患恶性肿瘤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之间仍无相关性(HR=0.508,95%CI 0.192~1.342,P=0.172)。结论罹患恶性肿瘤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无影响。对于合并房颤的恶性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可视为一种可行的心脏节律控制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中实施人文关怀,探究其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来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共计46例,并将参与实验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其中对照组护理方式为传统护理模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三项实验数据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时,增加人文关怀护理,可改善患者术后精神状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后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及发生风险的变化。方法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湖北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阳性患者,分析其在不同cART阶段的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肿瘤类型。以2013年湖北省或全国普通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对照,分析艾滋病人群中的恶性肿瘤标准化发病率(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SIR),并比较2004年至2013年与2014年至2018年不同cART阶段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2 99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323例。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efining cancers,ADC)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和宫颈癌常见,非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non-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efining cancers,NADC)以肝癌、肺癌常见。与普通人群比较,艾滋病人群的总体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并未增加(SIR=1.06, χ2=0.62,P=0.426),但卡波西肉瘤、NHL、霍奇金淋巴瘤、宫颈癌和除鼻咽癌外的头面部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SIR=834.09、9.65、13.33、5.22、2.94, χ2=11 747.27、625.54、56.65、184.21、13.66,均P<0.01),肺癌、结直肠肛门癌、胃癌和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SIR=0.33、0.36、0.43、0.45, χ2=33.43、12.84、9.01、7.21,均P<0.05)。2014年至2018年宫颈癌、肝癌和结直肠肛门癌的SIR分别为4.06、0.43和0.10,分别低于2004年至2013年的7.42、1.96和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9.52、10.86,均P<0.05)。结论目前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无明显差异,但肿瘤类型存在差异。本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NHL和宫颈癌,应注意在该类肿瘤患者中筛查HIV,有助于开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运用于肝脏恶性肿瘤患儿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到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中断治疗情况和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由于护理原因中断治疗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对于护士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针对肝脏恶性肿瘤患儿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率,减少由于护理原因中断治疗的情况,增加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