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AD)及真性动脉瘤(TAAA)都是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大动脉病变,尤其是累及腹腔内脏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以开窗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病变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胸腹主动脉病变手术治疗的现状,重点围绕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治疗TAAD、TAAA这两种病变,就各自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展开讨论。

  • 标签: 胸腹主动脉夹层 胸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窗支架 分支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右侧肺动脉缺如(ARPA)的外科诊疗经验,提高婴幼儿ARPA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2月至4月,3例右侧肺动脉缺如患儿接受外科诊疗,均为男性,手术时间分别为出生后33天、85天和20个月,3例均行心脏增强CT扫描,其中1例行肺静脉逆行楔形造影。明确诊断及术前评估。3例患儿均于非体外循环下,探查解剖出闭锁动脉导管,继而采用"二段法"重建右肺动脉(RPA)。术后随访其肺动脉血流、肺动脉高压进展及抗凝治疗。结果3例患儿心脏CT三维重建均于无名动脉根部见异常"憩室"或"芽迹",术中探查其为闭锁动脉导管的一端,另一端则连接肺门血管;肺静脉逆行楔形造影可明确显示患侧肺血管分布及发育。重建RPA后肺动脉高压即刻缓解。术后3例患儿均痊愈出院(100%),早期复查1例出现右肺动脉血栓,予以肝素持续抗凝后血栓消失,2例右肺动脉血流持续通畅。3例患儿目前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规律抗凝。结论ARPA可诊断、可治疗。婴幼儿期行"二段法"肺动脉重建效果良好。术前CT三维重建见异常"憩室"或"芽迹"具有重要提示意义,目前肺静脉逆行楔形造影为诊断金标准。

  • 标签: 右侧肺动脉缺如 婴幼儿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肺动脉受累(pulm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PAI)有别于主动脉系统受累的大动脉炎,其临床症状、受累血管及预后与传统的大动脉炎有较大差异。近年来,有关单纯肺动脉受累的大动脉炎(isolated PAI)或以肺动脉受累为首发表现的大动脉炎的报道逐渐增多,然而由于临床经验不足以及诊断标准的局限,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的漏诊和误诊率仍然较高,应引起更多重视。本文对以肺动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年龄(51.2±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2例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例患者行TVEAR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90.1±27.4) min,术后住院时间(8.9±3.7)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接受主动脉CTA复查,1例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发生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内漏消失。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及脑卒中发生,无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假性动脉瘤瘤腔均实现血栓化。结论T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早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创伤 主动脉,胸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证实的ALCAPA住院患者16例,以及1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的冠状动脉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APAF)患者,比较上述两组的一般情况及心电图特征。结果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及心电图特征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LCAPA患者发病年龄早于CAPAF患者,前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Ⅰ、aVL导联异常Q波及ST-T改变,而后者心电图多无特征性表现。结论ALCAPA患者发病年龄小、心电图特征明显,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冠状动脉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不同放射影像学,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2021年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开展调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5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以心血管造影结果为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一致性进行比较发现,多层螺旋CT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有更加准确的显示率。结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来说,实施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要高于1.5T核磁共振,但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 1.5T核磁共振 动脉瘤 放射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不同放射影像学,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2021年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开展调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5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以心血管造影结果为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一致性进行比较发现,多层螺旋CT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有更加准确的显示率。结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来说,实施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要高于1.5T核磁共振,但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 1.5T核磁共振 动脉瘤 放射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不同放射影像学,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2021年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开展调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5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以心血管造影结果为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一致性进行比较发现,多层螺旋CT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有更加准确的显示率。结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来说,实施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要高于1.5T核磁共振,但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 1.5T核磁共振 动脉瘤 放射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区别(P>0.05);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早期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以为冠状动脉狭窄科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我院收治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用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不同诊断方式检出情况、动脉狭窄率。结果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率97.22%、动态心电图动脉狭窄率77.78%,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率100%,动态心电图<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金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轻度狭窄患者43例、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诊断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入锁骨下动脉盗血总计6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TCD、颈动脉增强MRA诊断,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穿刺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1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KP术后第2天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同期组),PKP术后1个月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非同期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压缩骨折体恢复相关指标,包括体前缘高度、体后缘高度、体后凸角及局部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检测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患者随访1年,记录体压缩骨折的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体前缘高度、体后缘高度、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体前缘高度和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ODI明显低于非同期组[(11.30 ± 1.53)分比(14.27 ± 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血清ALP和CTX-1明显低于非同期组[(74.93 ± 8.63) U/L比(78.77 ± 9.41) U/L和(0.24 ± 0.03) ng/L比(0.29 ± 0.03)ng/L],骨钙素明显高于非同期组[(9.63 ± 1.14) ng/L比(7.97 ± 0.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未再发生体压缩骨折。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术后同期唑来膦酸治疗在改善病情和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唑来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间孔入路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TLIF手术治疗33例伴DISH的LSS患者病历资料,男15例,女18例;年龄(65.1±11.2)岁(范围50~70岁);腰椎固定节段(1.45±0.42)个(范围1~3个)。选取同期性别、年龄(范围3岁内)及手术固定节段匹配不伴DISH的33例LSS患者作为对照,年龄(67.3±13.6)岁(范围50~70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矢状位测量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采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融合节段数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H组患者术前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3.82±0.64)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3.20±0.95)分(t=3.109,P=0.002),而腰椎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DISH组(腰椎前凸角37.4°±8.5° vs. 45.2°±12.2°,t=3.013,P=0.003;下腰椎前凸角18.3°±3.9° vs. 21.9°±5.4°,t=3.104,P=0.002)。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但随访期间DISH组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矫正丢失。末次随访时DISH组腰椎前凸角(43.6°±9.7° vs. 50.1°±10.2°,t=2.652,P=0.010)、腰椎局部前凸角(17.4°±6.5° vs. 22.7°±7.2°,t=3.138,P=0.002)及下腰椎前凸角(19.1°±4.7° vs. 22.9°±5.2°,t=2.540,P=0.013)均明显低于非DISH组。末次随访时DISH组中12例发生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SH组(36.3% vs. 12.1%,χ2=5.280,P=0.02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ODI及腰部、下肢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但DISH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t=2.862,P=0.005)。结论相比非DISH的LSS患者,伴有DISH的LSS患者TLIF术后易发生融合器沉降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丢失;且末次随访时伴DISH的LSS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

  • 标签: 骨肥厚,弥漫性特发性骨骼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二维CT与C型臂X线在引导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诊治的120例单节段OVCF接受PVP治疗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57~91岁;数字等级评分(NRS)≥4分,脊柱Roland 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10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维CT组和C型臂X线组,每组60例,分别在两种不同引导技术下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体后,向体内填充骨水泥。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NRS和RMDQ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结果1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未见严重并发症。二维CT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分别为(3.1±0.4)、(2.7±0.5)分,C型臂X线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分别为(3.2±0.7)、(2.8±0.6)分,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各时点两组间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维CT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分别为(13.2±1.5)、(12.6±1.3)分,C型臂X线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分别为(12.8±1.6)、(12.2±1.7)分,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各时点两组间RM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维CT组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4.5±1.2)次、(26±11)min、(1.6±1.2)ml,C型臂X线组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7.8±1.6)次、(39±16)min、(2.7±1.4)ml,两组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二维CT或C型臂X线引导行PVP治疗OVCF临床效果均良好,但前者定位更精确,可减少术中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穿刺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1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KP术后第2天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同期组),PKP术后1个月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非同期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压缩骨折体恢复相关指标,包括体前缘高度、体后缘高度、体后凸角及局部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检测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患者随访1年,记录体压缩骨折的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体前缘高度、体后缘高度、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体前缘高度和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ODI明显低于非同期组[(11.30 ± 1.53)分比(14.27 ± 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血清ALP和CTX-1明显低于非同期组[(74.93 ± 8.63) U/L比(78.77 ± 9.41) U/L和(0.24 ± 0.03) ng/L比(0.29 ± 0.03)ng/L],骨钙素明显高于非同期组[(9.63 ± 1.14) ng/L比(7.97 ± 0.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未再发生体压缩骨折。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术后同期唑来膦酸治疗在改善病情和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唑来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体成形术(PVP)对体重度压缩性骨折(SVCF)合并囊性改变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用“正反面抛掷硬币法”将我院80例SVCF合并囊性改变患者均匀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切口复位内固定手术,观察组实施PVP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情况、疼痛评分及手术相关观察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体间隙高度比对照组高,局部Cobb角及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T=12.522、20.577、3.554、16.830、29.638、24.471,P=0.001)。 结论:对SVCF合并囊性改变患者应用PVP术可改善其体高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经椎体成形术 椎体重度压缩性骨折 囊性改变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伤植骨、伤置钉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25例。A组单纯伤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B组伤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组伤置钉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2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正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结果术前,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程度优于C组,C组改善程度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88.58±3.91)min、(94.87±19.29)ml]高于C组[(73.32±4.34)min、(76.62±15.31)ml],C组大于A组[(64.89±3.26)min、(65.62±14.5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3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及2年,B组JOA评分均高于C组,C组均高于A组,B组VAS评分和Cobb角均低于C组,C组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伤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远期矫正丢失较少,但术中出血量较多。

  • 标签: 无神经损伤型 胸腰椎爆裂骨折 微创伤椎植骨 伤椎置钉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