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研究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做好翻译工作大有裨益。本文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和汉语在词汇上的一些差别。
简介:当前汉英双解词典关于结构助词"得"的英文释义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将它所标记的补语与英语中的complement简单等同起来。本文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定义、功能、构成、类别、顺序等方面比较汉语的补语与英语的complement区别,并对汉英双解词典中结构助词"得"的英译注释进行纠正。
简介:对于民族中小学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的第一语言是自己本民族语言。汉语教科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工具。从"道"和"器"层面来看,汉语教科书的文化传承通常有"公共文化"取向和"双文化"取向。鉴于这两种取向各自存在的局限性,汉语教科书应坚持"民族化"取向,既要反对"公共文化"取向,也不赞成"双文化"取向。"民族化"取向要求教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安排,避免照搬以汉语为母语的语文教学模式。"民族化"取向较之"公共文化"取向和"双文化"取向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既有助于澄清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科书与作为母语的语文教科书的区别,也有助于汉语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简介:通过对汉语V1+N+V2结构的自主/依存分析,认为V1+N+V2结构表达的语义内容是[V1N]和[V2N]两个事件的联结,N的语义重合是[V1N]和[、陀N]两个事件联结的必要条件。汉语V1+N+V2结构既可以表达因果关系又可以表达动作/目的关系的内在动因是N与V1和V2不同的联结方式。因果类V1+N+V2结构中的N凸显的语义侧面,对V1和V2凸显的界标和射体做出阐释,形成[V1N]和[NV2]两个事件,表达一种因果关系;而动作/目的类V1+N+V2结构中的N凸显的语义侧面,对V1和v2凸显的界标做出阐释,形成[V1N]和[V2N]两个事件,表达一种动作/目的关系。
简介:天竺高僧所传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现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不能称之为一种语言。
简介:摘要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进行发展所自然产生的社会现象。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汉语言文学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概述了网络语言,阐述了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论述分析了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简介:词语混淆是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持久性的第二语言词汇错误,在教学中应对其进行预防和辨析。预防词语混淆的策略主要有:通过典型的语境化输入凸显相关词语的语义特征和主要用法;弥补"一对多"译注的缺陷;提示汉语词与母语对应词的异同;避免或慎用同/近义词语释义、扩展或替换。对易混淆词可通过"对比示差"和"引导发现"等方法间接辨析,也可在明示用词错误的基础上直接辨析。课堂教学中的词语辨析不论采用何种策略,都应严格遵循"对准误点"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