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oscltraticencephatopalhy,SAE)的诊断。方法对53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和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SAE的临床特点为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潜隐起病,逐渐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表现为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结论对于SAE的白质缺血性改变,脑室周围、小脑及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MRI比CT定位确切,影像更为清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骨不典型慢性硬化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在我院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为骨髓炎的病人3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影像学表现进行讨论。结果35例病人中,病变部位在上肢10例,下肢的为25例,以胫腓骨、股骨、肱骨骨干较多见,所有病人均可见骨膜反应,29例病人出现骨皮质密度增高、增厚,6例病人出现骨皮质不规则斑点状骨质破坏,绝大部分病例无明显髓腔密度增高改变,软组织肿胀不明显,未见软组织肿块影。本组误、漏诊15例。结论长骨不典型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误诊、漏诊率较高,认识其临床及影像表现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采用血管超声技术对病情进行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过去在我院接受治疗后证实为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72例,通过随机分组的形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T技术在治疗前对病情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血管超声技术在治疗前对病情进行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情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证实结果的符合率、病情治疗前检查误诊和漏诊例数。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情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94.4%,对照组仅为69.4%,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情治疗前检查误诊和漏诊例数分别为0例和2例,少于对照组的4例和7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采用血管超声技术对病情进行检查,可以显著提升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误诊和漏诊事件的发生,争取更多治疗时间的同时减少医疗纠纷事件。
简介:摘要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IMP)是比较罕见的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有时诊断比较困难。CT的特征是肠系膜小静脉血管及其分支钙化,病理学上提示静脉壁的显著纤维化和钙化时可以确诊,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简介:目的:研究肝癌合并肝硬化及化疗栓塞造成肝功能损害的防治。方法:对剖腹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的55例硬化型肝癌由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每日一次,每次10ml连续2周。以未接受复方丹参灌注的25例选择标准相同的硬化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结果:研究组肿瘤体积缩小88%,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p<0.05;血清AFP变化,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降低p<0.01;肝功能研究组一周内改善或正常者为56%,两周内为93%,对照组一周内改善或正常为44%,两周内为68%。免疫指标lgG、IgA、IgM比治疗前更接近正常水平,治疗前后比较p<0.05。Cpm、SI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CD3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CD3^*/CDs^*比值有明显改善。研究组HBsAg转阴率为42.85%,对照组为4%。研究组平均生存期为18个月,对照组为11.7个月。结论:复方丹参对硬化型肝癌及化疗栓塞造成的肝功能损害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对缩小瘤体及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女阴硬化性苔藓(VLS)皮损黑素细胞密度及表皮厚度的变化。方法2018年6 - 12月于北京医院皮肤科收集15例成年VLS患者外阴皮损组织,根据病理表现皮损分为初期组7例、后期组8例,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黑素细胞密度,测量表皮全层和细胞层厚度。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行外阴整形手术的15例成年女性的正常外阴皮肤作为对照组。结果初期组表皮黑素细胞密度为0.170 ± 0.071,后期组为0.110 ± 0.035,较对照组降低(0.275 ± 0.036,F = 36.426,P<0.001)。初期组表皮全层厚度为(203.682 ± 137.997)μm,后期组为(150.020 ± 70.914)μm,对照组为(194.030 ± 82.996)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38,P = 0.487)。表皮细胞层厚度初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99),后期组低于对照组(P = 0.003)。结论VLS初期及后期皮损表皮黑素细胞密度均降低;初期皮损表皮全层厚度及细胞层厚度均无明显改变,但后期细胞层厚度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硬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资料和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均为成年人,平均年龄47.5岁。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结节,分别位于左中指、右足、左腹股沟和右耳下,平均直径1.2 cm。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内,呈境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状。主要由席纹状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其中1例胶原纤维呈同心圆状排列,类似环层小体。胶原纤维间常见裂隙,可见稀疏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梭形纤维母细胞表达CD34,不表达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等标志物。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DGFB(22q13),结果显示均无PDGFB基因重排。局部切除后随访显示均无局部复发。结论硬化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因镜下显示明显的席纹状结构,并可表达CD34,可被误诊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特别是硬化型)。
简介:目的探讨穿透性主动脉硬化性溃疡(PAU)常见及少见临床表现。方法根据PAU发生的部位、形态和数量,分析13例PAU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结果13例PAU中,常见临床症状是:胸背部或上腹部疼痛9例,胸闷、气短6例,头晕、黑视2例,左上肢无脉2例,偏瘫1例,下肢无力2例。少见临床症状是:咯血1例,进食哽咽感1例。常见临床体征及检查异常是:主动脉增宽6例,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2例,透视下左侧支气管上翘1例,主动脉瓣杂音1例。结论PAU的临床表现各异,高危人群应警惕PAU存在的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护理干预措施在确诊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上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接收治疗的160例确诊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设置各80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计划应用于实验组患者,与之相对照的对照组则实施常规的护理。结果分析两组在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的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实验组的优势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实际意义。结论值得在临床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效果优势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硬化性腺病的声像图与X线特征,比较超声与X线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45例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的超声和X线特征,根据乳腺影像与数据报告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进行分类。结果:共151个病灶,超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9.3%,结节或肿块型65.6%,局部声影型4.0%,阴性21.2%。136例行X线检查,钙化型31.6%,肿块影23.5%,非对称性致密影14.7%,局部结构扭曲22.8%,7.4%阴性。超声、X线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53.6%、40.4%。结论:硬化性腺病缺乏典型的声像图及X线表现,影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有待提高。
简介:摘要:硬斑病(Morphea)又称为局限性硬皮病,本病病因未明,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儿童致残性全硬化性硬斑病(Disabling Pansclerotic Morphea of Childhood)是硬斑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可以导致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甚至骨骼的纤维化,从而致残,该疾病女性更常见。大多数患者的死亡是由于该病的并发症,如脓毒症、坏疽等。该疾病预后差,部分病例通过联合治疗及PVUA光疗等可好转,但该病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