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清触珠蛋白的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检验实验科和神经内科2013年06月-2015年06月接收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共44例,作A组,均接受洛伐他汀烟酸缓释片治疗;同期选择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共44例,作B组,均接受匹伐他汀治疗,对所有入选患者血清触珠蛋白值进行测定.结果2组血清触珠蛋白值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2组血清触珠蛋白均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存在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药物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其血清触珠蛋白明显降低,血清触珠蛋白可能在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洛伐他汀烟酸缓释片;血清;触珠蛋白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0400-02
简介: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实时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对45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回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观察息肉的增强时相及增强方式。结果45个胆固醇息肉,直径5~23mm,平均(9.47±4.48)mm。直径≥10mm的息肉100%(17/17)测及血流,〈10mm的息肉38.9%(11/28)测及血流。流速范围0.11~0.28m/s,阻力指数0.51~0.65。实时超声造影显示45个息肉均有增强,41个(91.1%,41/45)胆囊病灶增强快于肝实质,4个(8.9%,4/45)与肝实质同步增强,而减退方式上,21个(46.7%,21/45)减退慢于肝实质,22个(48.9%,22/45)与肝实质同步减退,2个(4.4%,2/45)快于肝实质,表现为稍低回声。增强方式上,蜂窝样增强38个(84.4%,38/45),整体增强7个(15.6%,7/45)。结论超声造影可提高胆固醇性息肉的血流显示率,慢于或同步于肝实质减退及蜂窝样增强的表现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生化检验时发生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及处理要点。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接收的60例进行血液生化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统计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结果血液生化检验中,患者胆固醇偏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偏低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在胆固醇偏高与偏低患者中,原发性胆固醇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继发性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固醇在血液生化检验中的检出率高于低胆固醇患者,胆固醇异常通常与原发性疾病相关,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胆固醇异常,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与诊治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对大鼠体内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高脂血症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进行灌胃。A、B、C和D组分别灌胃菌株LpT1、菌株LpT2、洛伐他汀和蒸馏水。灌胃28d后,断尾采血,分离血清,分别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结果:饲喂高脂饲料7d后,成功构建出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植物乳杆菌菌株LpT1和阳性对照洛伐他汀降胆固醇效果极其显著(P〈0.01),菌株LpT2次之(P〈0.05),而阴性对照水几乎无降胆固醇效果。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明确植物乳杆菌体内降胆固醇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病人血生化检测中的胆固醇水平,探讨导致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4.11~2015.11来我院进行血生化检测的12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200例血生化检验结果中,血清胆固醇异常293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781419,血清胆固醇异常者分别是202例和91例,占各自性别比例的25.86%和21.71%。25~55岁的男性检测患者的异常率为27.76%,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患者的19.37%。在≧56岁的患者中,女性胆固醇异常率为26.92%,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的24.30%。在293例血清胆固醇检测异常患者中,原发性增高31例,继发性增高190例,原发性降低23例,继发性降低49例。胆固醇增高患者明显多于降低患者。继发性疾病导致的血清胆固醇异常明显多于原发性疾病。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固醇水平受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中年人士与绝经期后的女性血清胆固醇异常发病率稍高。在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的胆固醇都是升高的,并且与原发性疾病疾病导致的血清胆固醇异常患者相比,继发性疾病导致的患者人数明显更多。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其发病率不断上升。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代谢性紊乱疾病,与饮食、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临床发病率也很高。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可成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分析了阿托伐他汀联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连地区居民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依托中华医学会发起的REACTION研究,选取2011年8至12月期间参加调查的大连地区随访的社区居民,共计10 207人,在2014年7至12月期间进行随访。根据non-HDL-C、LDL-C值四分位将受试者分为Q1、Q2、Q3和Q4及q1、q2、q3和q4组,分析non-HDL-C、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之间的相关性。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37.3%、42.1%、44.4%和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5.361,P<0.00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40.9%、42.6%、42.9%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9.888,P<0.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吸烟情况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与non-HDL-C、LDL-C仍呈正相关(r=0.092、r=0.046,P<0.05)。(3)以2014年新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终点事件,对随访数据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non-HDL-C和LDL-C分别与年龄、吸烟情况进入方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n-H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48(1.181~1.318)、0.988(0.980~0.996)、1.616(1.285~2.033);L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36(1.159~1.319)、0.990(0.982~0.997)、1.627(1.293~2.046), 均P<0.05]。结论(1)随着non-HDL-C和LDL-C的升高,大连地区居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呈逐渐增加趋势。(2)大连地区居民non-HDL-C和LDL-C均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