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在流动人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所在地区经济活动超过半年的流动人口4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包括服务员、个体经营者与建筑工人等;所有研究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并将全部问卷当场收回。利用自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予以匿名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有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艾滋病基本知识以及资源咨询态度等。政府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进行有效干预,医疗卫生机构派专职人员到工地以及人口服务站等流动人口聚居地进行艾滋病预防与咨询等服务;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不同形式的艾滋病宣传活动。记录所有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自愿咨询与认知情况。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实施后的自我保护意识率、自愿咨询率、认知率分别为75.61%、26.19%、83.33%,明显高于实施前的38.10%、9.52%、45.24%(P<0.05)。结论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在流动人口中应用,可使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率、自愿咨询率、认知率显著提高。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由经济相对贫困农村向发达城市涌动的民工潮持续高涨,如何有效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实施全民教育、巩固城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地位的北京市,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国家农业部报告,2001年农民外出打工7800万人,比2000年增加5%,已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16.3%,其中北京现有流动人口多达300万之众。由于我国现行的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支持的义务教育体制,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供需错位。从而使得农村流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北京教科院的研究人员自2000年开始与北京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共同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流动人口密集的朝阳区、石景山区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干预活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热切关注。现将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摘登如下,以便对缓解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有所助益。
简介: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提出"建设者市民化"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滨海模式",滨海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通过对滨海新区青年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发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滨海新区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六成被调查者打算长期居留在天津。调研发现,本地社区居民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态度不一,仍有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和歧视的社会心理。建议以社区平台进一步促进滨海新区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以现有社区组织为依托,进一步发展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中心;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作用,通过"社工带义工",充实社区服务管理力量;推动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积极引导青年流动人口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