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用解剖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子学说,让人感到“隔”。学深受着《易》学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言”,学也有“意”“象”“言”。社会政治学是学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是学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学是学之“言”。它是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 标签: 董仲舒 周易
  • 简介:考郑杰(一)孟尝君田,出身于齐公族。《史记·"孟尝君列传》曰:"益尝君,名,姓田氏。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少年时,便以善辩有智折服已任齐相的父亲.《史记·孟尝君列传》称,田婴贱妾以五月五日生田,而...

  • 标签: 孟尝君 《战国策》 公元前 田文 《战国纵横家书》 《史记·秦本纪》
  • 简介:《孟子节》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的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的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道德王国"的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的"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的.

  • 标签: 《孟子节文》 文化省思 集权政治模式 朱元璋 “道德相” “政治王”
  • 简介:论《心》的易象思想陈守富《心》与《周易》关系至密。粗略统计,《心》上编十篇、下编十二篇引用了《周易》原文或运用了《周易》思想,取有《易经》二十余卦象,涉及《易传》十篇。《周易》是《心》思想的重要渊源。《心》主要取《周易》哪些卦象,起了怎样的...

  • 标签: 《易》象 《周易》 《原道》 刘勰 天地之心 卦象
  • 简介:侯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这段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实属必要;而对其名字含义的研究,则不仅有助于理牖周代的命名原则,还可以厘清晋国的相关史事。根据史籍记载,晋侯被命名为“仇”,其含义并非以往学者所谓的“战相仇怨”,而是“匹配”之义;晋侯出生之年条之役为周宣王二十三年,战争结果史籍缺载;晋侯与其弟之命名违反了周代命名原则,预示着晋国的动乱。

  • 标签: 晋文侯 条之役 周代命名原则
  • 简介: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张杰郑建萍《子》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子》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子》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 标签: 《文子》 《老子》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古今本 《韩非子》
  • 简介:子公案历来聚讼不已。竹简《子》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仍旧有很大分歧。本书直面学术难题,重点考察了竹简《子》与传世本《子》的关系,以及两本《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和竹简《子》的撰作年代及主题思想。通过缜密考证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

  • 标签: 竹简《文子》 出土文献 公案 书讯 《淮南子》 主题思想
  • 简介:“质文说”起源于孔子,孔子的质文说主要是指道德的两个层面,但他已有把周代归为家的思想倾向。孔子的质文说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汉代政治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知识分子都把历史归结为一一质的循环发展过程,意在奉劝汉代统治者推行质家之制。汉代的社会性质却与社会思潮相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确立了家之制,整个汉代都呈现出了家特质。

  • 标签: 孔子 质文说 文家 质家 政治史观
  • 简介:《周易》之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 标签: 《贲》卦 天文 人文 神道设教
  • 简介:宋元时期道关系的演变,与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道”之间原有的平衡,道关系从唐代的“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与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理学 宋元时期 文道关系
  • 简介:子》是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对老子的“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子》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子》思想具有强烈的“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的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20世纪的唐研究,走过了百年艰难探索的漫长历程,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唐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与唐诗研究相比较、与唐的丰厚遗存相比较,仍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百年唐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反思,按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唐研究滞后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标签: 20世纪 唐代 散文 中国 文学研究 历史发展
  • 简介:以往康有为研究大多将1897年前后的《春秋氏学》、《孔子改制考》与1900—1903年间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1901)、《中庸注》(1901)、《孟子微》(1902)、《大学注》(1902)、《论语注》(1902)、《礼运注》(1901—1902)诸书混杂而论。笔者认为康有为的前后两次大规模释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思想调整,而且这一调整是其一生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枢纽所在。这一调整最为直接的动因,

  • 标签: 康有为 春秋 调整 经学思想 微言 大义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说。《五行》说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说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说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说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说,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说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清末民初,巴蜀“好今文家言者”主张以今文之“理论”统一古文之“事实”,并对以康有为公羊学为中心的今文学系谱提出质疑。蒙通即认定晚清公羊学近乎伪今文学,而以礼制为本,按家法条例治《毂梁》才是成熟今文学。蒙通重构近代今文学系谱,不仅丰富了对道咸学术流变的认识,更呈现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多元路径。近代今文学的疑古思潮为整理国故与古史辨运动变经学为古史学,以史代经提供思想资源;然蒙通弘扬廖平《春秋》学,由廖平以今古讲两汉,进而以《春秋》论先秦,志在复古求解放,为其以史证经,以经御史埋下伏笔。

  • 标签: 蒙文通 今文学 毂梁
  • 简介:廖平,字季平,晚年号六译老人,四川井研人。清成丰二年(1852)出生,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任龙安府教授。人民国后,出任成都国学专门学校校长。五四运动前夕,患病退居乡里。民国二十一年(1932)病逝,享年81岁。廖平是近代蜀学复兴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

  • 标签: 廖平 大师 蜀学 近代 集成性 成果
  • 简介:通通过探讨今文经学的革命说,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评了晚清《公羊》学讲改制而不讲革命之说,并对晚清《公羊》学的思想渊源——西汉董仲舒今文学亦提出批评。从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以来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对经学的深刻影响。

  • 标签: 蒙文通 晚清《公羊》学 董仲舒 革命说 政治 经学
  • 简介:孝道在儒家伦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解释儒家对"孝"这一品质的道德期许是厘清儒家伦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出自道德情感和正确感受的道德行为才是道德的。安乐哲和罗思先生采用儒家角色伦理诠释《论语》中的"孝",将"孝"视为家族的、社会的角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运用角色伦理说明儒家孝道,不仅会束缚人的情感和道德能力,而且会面临绑架道德的风险。从德性伦理学的视阈阐述"孝"的道德力和规范力,能更加准确诠释儒家孝道的合理内核,显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子 德性 道德情感 角色伦理
  • 简介:7月13~2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大学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U40是“Under40”的简称,意指40岁以下的年轻人。U40化产业暑期工作营是针对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相应级别的青年研究人员的人才挖掘与培养活动。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化产业 文化研究 暑期 青年研究人员 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