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四川省160个县(区)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县域农业TFP的变化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研究发现:(1)县域农业TFP年均增长6.66%,增长速率呈现稳定态势;(2)技术进步是县域农业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年均增长7.37%;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阻碍了县域农业TFP的增长,技术效率变化年均降低农业TFP增长0.58%;规模效率变化年均减少农业TFP增长0.14%;(3)县域农业TFP增长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变化是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了县域农业TFP的增长,另一方面却加剧了技术效率的差距.
简介:生产力经济学是以生产力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科学.研究生产力运动规律,必须首先弄清生产力的构成问题,“这在生产力经济学中是一个带基础性质的问题”(于光远同志在1985年4月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的讲话).长期以来,理论界把对生产力构成问题的研究视野更多地集中在“因素”的构成问题上,即争论的焦点为生产力究竟是由二因素、三因素,还是由多因素构成的问题上.这种争论持续很久却终未取得共识.近年来,人们开始冲破这种局限,把研究的视野转向了更宽的领地,提出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生产力,从而把对生产力构成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
简介:本文着重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生产力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毛泽东的生产力理论主要表现在注重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他也想大力发展生产力,但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长期忽视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提出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据、一般途径以及将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等.江泽民的生产力理论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着重在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方针、政策、制度和措施方面做了建树,尤其在"三个代表"中重新阐发了生产力这个哲学基础.
简介:在社会治理转型期,国家力量的向下渗透与社会力量的向上生长,会带来哪些新的治理经验?这些新实践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本文认为基层政府在制度创新的压力与惯习之下,为加强国家权威的合法性,缓解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与基层政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代理人再生产的行动策略。这样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产生,是国家在追求发展与威权体制约束下,在协调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间关系时进行的一种折衷选择,通过创新性地构建第三方合作平台,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得以有效聚集,基层民众对国家权威的合法性认同也得以加强。它既展现了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意志及导向性功能,也呈现出社会力量在向上生长的过程中是如何被吸纳整合,成为政府渗透基层的重要抓手。而要在“强政府”的基本场域下构建形成“强社会”的发展态势,则需要进一步调试各级政府与基层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扩大资源配给方式的改革面向,回归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