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6-2022.6接收到的合适的患者80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干预,研究分析患者的心理情绪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心理情绪指标均明显比对照组评分低,观察组患者合计引发并发症的为2例,占比5.00%,明显比对照组的25.00%低(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改善负面情绪,避免引发并发症,可以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职业感知的同理心训练对低年资护士临床沟通能力、职业获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于2018年3—9月,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河南省肿瘤医院自我效能低下的67名低年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5组,每组12~15名,分别进行5周共5次面对面的以职业感知为主要内容的同理心训练。采用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护士职业获益感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于训练前和训练后评价干预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训练过程中3名护士退出,最终64名护士完成训练。训练后,64名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总均分为(3.75±0.66)分,职业获益感总均分为(4.65±0.40)分,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53±0.20)分,均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58、7.911、25.979;P<0.01)。结论基于职业感知的同理心训练能够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提升其职业获益感水平和自我效能,该干预方案或可进一步在护士人群中得到拓展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程心电数据对于分析不明原因晕厥的价值及要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17年3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植入的患者,分析植入后晕厥等事件发生与心律失常及相关临床情况间的关系,分析和总结晕厥病因检出率、病因分类以及需要临床干预程度。结果入选的96例患者,年龄64(52,73)岁,年龄范围13~86岁,其中男55例。随访中,49例再发晕厥,其中确定晕厥与心律失常相关28例,排除心律失常所致晕厥21例(15例患者最终明确了晕厥原因);暂未发生晕厥的患者47例,其中有9例发现有需临床干预的心律失常,但未能肯定这些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是否有心电监测状态下的晕厥再发,是确诊的关键;晕厥再发过程中记录到的心电资料,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提供了预期和预期以外的有诊断价值的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发生现况,分析心理授权对同情心疲乏程度的影响。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应用社会人口学调查表、中文版专业生命质量量表和心理授权量表对1 005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授权与同情心疲乏程度的关系。结果同情心疲乏检出率为93.0%(935/1 005),轻度同情心疲乏为53.8%(541/1 005),中度为22.7%(228/1 005),重度为16.5%(166/1 005);同情心疲乏三维度得分:同情满意(34.15 ± 5.53)分,职业倦怠(23.96 ± 5.10)分,二次创伤压力(23.73 ± 5.92)分;同情心疲乏程度与心理授权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为-0.468~-0.094,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工作影响[比值比(OR)值为1.095,95%置信区间(CI)0.094~0.236,P<0.01]、自我效能(OR值为0.920,95%CI-0.250~-0.054,P<0.01)及工作意义(OR值为0.820,95%CI-0.431~-0.240,P<0.01)是影响同情心疲乏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护士以轻度同情心疲乏程度为主,主要表现为二次创伤压力。工作影响得分越高的护士,越有高程度同情心疲乏的可能,而工作意义及自我效能得分越高的护士,越有低程度同情心疲乏的可能。建议护理管理者针对护士已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同情心疲乏开展及时的干预与管理,如提升护士对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知水平,并在注重工作影响感知水平的同时避免增加工作负荷。
简介:摘要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新技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目前左心耳封堵术中最重要的影像学技术,但TEE指导手术时需全身麻醉,患者误吸与食管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无法用于具有TEE禁忌证的患者。近年来,心腔内超声(ICE)作为TEE的替代成像工具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左心耳封堵术中,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与TEE相比,ICE导管可直接经血管穿刺植入心腔,毋需全身麻醉,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文旨在总结目前ICE应用于左心耳封堵术的经验,为临床工作者的实践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可为顽固性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完全的循环支持,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外周插管型V-A ECMO在运行过程中显著增加左心室后负荷,可能导致左心增大、心内血栓形成、心肌缺血加重、顽固性心律失常和肺水肿等左心室扩张的不良后果,也不利于心功能恢复。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左心减负的认知和干预越来越关注。本文主要介绍V-A ECMO应用过程中各种无创和有创左心减负的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干部急性心梗的识别与院前急救策略。方法:回顾2020/1~2024/1间我干休所出现急性心梗的老干部4例开展院前急救策略。结果:经过及时、精准的院前急救,4例急性心梗老干部均成功转运动附近医院ICU,其中成功抢救4例,抢救成功率达到100.0%(4/4)。结论:迅速且精准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缩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就医时长、减少并发症出现概率及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它是优化患者后续康复进程的核心环节。在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整体策略中,确保院前急救阶段能准确识别急性心梗症状显得尤为重要,这能有效防止误诊现象的发生,从而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双颧种植的植入精度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及口腔种植科就诊的动态导航下进行双侧双颧种植的24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50.8±14.7)岁,共植入96枚颧种植体。将术前规划种植体数据和术后实际植入种植体的螺旋CT或锥形束CT数据经图像融合,测量并记录两者的入口偏差、出口偏差和角度偏差;种植体分别依据种植体植入方式(导航引导下植入12枚,徒手植入84枚)、种植体长度(<47.5 mm为短种植体组,28枚;≥47.5 mm为长种植体组,68枚)和植入位置(近中植体及远中植体各48枚)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间种植体植入精度差异。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种植体存留率。结果96枚颧种植体入口偏差为(1.49±0.64) mm,出口偏差为[2.03(1.58,2.40)] mm,角度偏差为2.49°±1.12°。导航引导下植入组与徒手植入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5±0.60)和(1.50±0.64) mm]、出口偏差[分别为(1.96±0.44)和(2.04±0.79)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6°±1.13°和2.50°±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长度<47.5 mm组与≥47.5 mm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2±0.60)和(1.52±0.65) mm]、出口偏差[分别为(2.13±0.60)和(1.98±0.82)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1°±1.08°和2.43°±1.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中植体组与远中植体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55±0.69)和(1.43±0.57) mm]、出口偏差[分别为(2.05±0.92)和(2.01±0.57)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48°±1.16°和2.49°±1.1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引导下双侧双颧种植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出现可逆的术后并发症。6个月随访期内2枚颧种植体出现松动,种植体存留率为97.9%(94/96)。结论动态导航系统辅助双侧双颧种植可获得良好的植入精度和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下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导致上气道阻塞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8例双侧声带麻痹导致的上气道阻塞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女35例,年龄27~83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评估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47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10年。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上气道阻塞均未复发。89.58%(43/48)患者重建了可靠的有效气道,88.89%(40/45)患者成功拔除套管,拔管时间1~3个月,中位时间1个月。吞咽功能恢复率为97.92%(47/48),95.35%(41/43)患者获得满意的发音。结论内镜下双侧声带切断术可以建立可靠有效气道,并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吞咽、发音功能,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简单、微创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管理模式对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湖南省肿瘤医院2020年1—10月置入手臂输液港肿瘤患者68例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8月置入手臂输液港肿瘤患者84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遵循医院原有的胸壁港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方法,干预组采用HFMEA管理模式进行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臂输液港置入围手术期风险优先指数(RPN)、高危失效模式的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前评估不充分、术中配件丢失、穿刺位置过低、导管裁剪过短、导管与注射座连接不紧、切口缝合后再进行导管定位、术后健康教育不充分等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前评估不充分、术后健康教育不到位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EA管理模式可以降低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环节风险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应用奥马哈系统个案管理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收治的180例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试验组给予腹膜透析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奥马哈系统个案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通过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ESCA)、简明健康测量量表评分(SF-36)、综合营养评估评分(SGA)、透析充分性评价奥马哈系统个案管理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干预前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ESCA、SF-36、SGA、透析充分性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应用奥马哈系统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可促进其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改善,提高营养状态及透析充分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在慢性伤口患者湿性疗法中的效果,旨在为慢性伤口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海南省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湿性治疗的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湿性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协同护理。记录伤口愈合时间,分别采用压疮愈合计分量表、健康调查简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效果、生命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14.36 ± 3.68)d,短于对照组的(17.87 ± 3.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203,P<0.01)。2组患者干预前压疮愈合计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压疮愈合计分量表评分为(4.32 ± 1.15)分,低于对照组的(6.75 ± 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675,P<0.01)。2组患者干预前健康调查简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维度得分分别为(47.36 ± 12.48)、(68.97 ± 12.46)、(54.36 ± 19.48)、(78.46 ± 10.12)、(75.46 ± 12.54)、(69.78 ± 15.64)、(89.64 ± 10.14)、(72.46 ± 9.48)分,高于对照组的(42.48 ± 12.57)、(62.42 ± 12.53)、(46.34 ± 20.35)、(71.25 ± 10.36)、(66.32 ± 12.37)、(57.43 ± 16.53)、(72.48 ± 11.48)、(59.34 ± 1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681~16.903,P<0.01)。2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38.15 ± 4.32)、(39.24 ± 4.25)分,低于对照组的(43.42 ± 4.18)、(45.17 ± 4.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791、7.724,P<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慢性伤口湿性疗法患者伤口愈合,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模式在小儿肺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76例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6.0±1.2)岁;研究组76例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6.0±1.2)岁。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研究组则接受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家属知晓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6.5±1.0)d比(8.2±1.7)d]、退热时间[(4.0±1.0)d比(5.8±1.6)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4±1.3)d比(6.8±1.4)d]、肺部X线完全吸收时间[(10.0±3.6)d比(12.3±4.4)d]和住院时间[(6.8±1.1)d比(8.9±1.2)d]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儿的家属知晓率[90.8%(69/76)比69.7%(53/76)]、护理总满意度[96.1%(73/76)比75.0%(57/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明显优化各项临床指标,进而提高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的知晓率,从而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趋于理想化,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模式对早产儿出院后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6年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保健干预的早产儿9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般干预组、精细化护理组各465例,一般干预组早产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精细化护理组早产儿进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早产儿心率、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喂养奶量、体重增长情况,并对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喂养耐受率以及家属满意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精细化护理组早产儿心率、呼吸次数均低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细化护理组早产儿血氧饱和度、喂养奶量显著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个月后,精细化护理组早产儿体重显著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满2个月,精细化护理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细化护理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喂养耐受率均显著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细化护理组早产儿家属满意率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精细化护理进行干预,能够稳定早产儿心率、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帮助早产儿生长发育,使早产儿家属更加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0例;年龄76~98岁[(83.7±5.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股骨颈骨折40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4例围术期采用ERAS管理模式(加速康复组),50例围术期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传统康复组)。比较两组术后骨折部位、骨密度、致伤原因不同患者的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日常自理能力(ADL)评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死亡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7±6.2)个月]。加速康复组术后不同骨折部位(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密度(>-2.5 SD、≤-2.5 SD)、致伤原因(摔伤、交通伤、其他)患者的下床时间较传统康复组显著缩短(P<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3,7 d VAS[(3.4±0.9)分、(2.7±0.5)分、(1.7±0.6)分]较传统康复组[(4.3±1.1)分、(3.5±0.5)分、(2.7±0.9)分]显著降低(P<0.01)。术后1个月,加速康复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传统康复组的28%(14/50)(P<0.01);两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肝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37.0±6.6)分、(70.1±8.4)分、(86.2±9.3)分]均较传统康复组[(26.5±10.4)分、(50.1±11.4)分、(70.7±9.0)分]显著提高(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为(80.9±8.6)分,较传统康复组的(71.1±9.2)分显著提高(P<0.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2.4)d,较传统康复组的(7.8±3.9)d显著缩短(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至末次随访时死亡2例[5%(2/44)],传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8%(4/50)],两组病死率至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管理模式可缩短卧床时间,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在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名。两组实习护士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19.19±1.35)岁,试验组年龄(19.28±1.12)岁。对照组实习护士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试验组实习护士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技能成绩、自我评价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实习护士的理论考试成绩[(85.77±6.45)分比(81.31±5.64)分]、操作技能成绩[(88.97±5.18)分比(79.38±6.11)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实习护士在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学习主动性、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自我认可程度、科研创新思维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实习护士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3,P=0.001)。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神经内科护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