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来源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头颈部黏液表皮样癌(MEC)CT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MEC的53例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大涎腺组(23例)和小涎腺组(30例),按照组织学分级分为高分化(19例)、中分化(28例)及低分化(6例)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不同来源及不同组织学分级MEC的CT特征的差异,包括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钙化、囊腔、坏死、骨质改变、平扫CT值、动脉期CT增强净增值、静脉期CT增强净增值、强化程度、邻近结构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结果来源于大涎腺和小涎腺的MEC在病灶大小、形态、骨质改变及平扫CT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CT特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来源于大涎腺的MEC,小涎腺MEC病灶较大、形态较不规则且易发生骨质改变(包括膨胀、破坏),此外大涎腺来源的MEC平扫CT值稍低于小涎腺MEC。高、中、低分化MEC间囊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045,P=0.015),高分化MEC较低分化MEC易出现囊腔(χ²=7.707,P=0.012)。结论不同来源和组织学分级的头颈部MEC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肿瘤内囊腔对预测MEC组织学分级有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透明层(NT)增厚与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的相关性。方法对519例孕11周~13周+6产前超声检查提示NT增厚(NT厚度≥3.0 mm)的单胎胎儿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并对总染色体异常率(其中包含染色体数目异常及CNV)进行分析;根据NT厚度分为:3.0 mm≤NT厚度<3.5 mm、3.5 mm≤NT厚度<4.0 mm、4.0 mm≤NT厚度<5.0 mm及NT厚度≥5.0 mm,分别对染色体异常率进行分析。结果(1)总染色体异常率为25.6%(133/519),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率为21.2%(110/519),致病性CNV(pCNV)共16例,检出率为3.1%(16/519)。(2)不同NT厚度胎儿的染色体异常率、染色体数目异常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CN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共检出16例pCNV,其中有3例涉及X染色体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可能表现为“Turner综合征”症状;2例(例3和8)涉及18号染色体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分别为“18p四体”嵌合体和18p缺失综合征;3例分别涉及2、5、11号染色体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另8例pCNV则为亚显微结构水平的微缺失或微重复。结论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随NT厚度增加而增加,但pCNV与NT增厚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涉及染色体片段性非整倍体异常的pCNV可能与NT增厚表型有关。
简介:目的:研究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应用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在我院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选择150例患者为研究样本,采样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10月,采取中心随机系统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进行常规营养护理模式,实验组75例患者,进行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对记录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发生口腔黏膜炎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患者营养状况比实验组的差,且实验组患者的BMI和Hb在干预后均出现下降的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患者患口腔黏膜炎的情况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应用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效果很好,因此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保健母乳喂养指导门诊首次就诊母婴的现状,为促进婴儿期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母乳喂养指导门诊首次就诊的581对母婴的相关资料,包括母婴的一般情况、就诊的主观原因和实际原因。根据婴儿就诊时日龄分为小日龄组(60 d及以下,n=316)、中日龄组(61~120 d,n=178)、大日龄组(121 d及以上,n=87)。分析各组间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就诊主观原因和实际原因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81例婴儿的就诊日龄集中在生后30~34、41~45、90~94 d,分别占9.3%(54例)、25.3%(147例)和9.0%(52例)。就诊时总纯母乳喂养率为71.8%(417例),小、中、大日龄组婴儿就诊时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7.7%(214/316)、79.8%(142/178)、70.1%(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49,P=0.006),两两比较中日龄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小日龄组(P<0.05)。就诊的主观原因前3位依次是体重增长缓慢249例(42.9%)、担心乳汁不足142例(24.4%)和喂哺困难132例(22.7%);但实际就诊原因前3位是婴儿含接或吸吮问题165例(28.4%)、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不足149例(25.6%)和母亲喂哺技能问题140例(24.1%)。小日龄组婴儿有较明显的含接或吸吮问题和母亲喂哺技能问题[分别为39.6%(125/316)和25.9%(82/316)],大日龄组婴儿主要为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不足问题[48.3%(42/87)]。主观原因与实际原因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符合率较低,主观原因前3位体重增长缓慢、担心乳汁不足、喂哺困难与实际原因符合率仅1.2%(3例)、6.3%(11例)和21.2%(28例)。结论1岁以下不同日龄婴儿均存在母乳喂养相关问题,首次就诊主观原因与实际干扰母乳喂养的问题差异大,针对不同日龄婴儿给予个性化的母乳喂养指导至关重要。
简介:目的:提高老年群体健康行为过程中,予以社区保健教育的应用价值探究。方法:本次研究共计纳入社区医院诊治老年患者100例,参与研究,起始时间自2021年11月开始,直至2022年11月截止。将研究选取案例依照教育模式进行分组,研究组予以社区保健教育,对照组予以基础教育,每组50例,分析健康知识掌握度、健康行为状况等。结果:研究组老年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健康行为状况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社区保健教育期间,对其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认知程度等改善效果较高,能够有效避免不良症状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简介: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因此,当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女性在孕期对男性参与母婴保健的需求,为促进男性在孕期参与母婴保健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检和分娩的围产期女性11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分别是:对男性在孕期提供支持的需求;对男性参与产前检查的需求;对男性参与决策的需求;对男性参与孕期自我管理的需求。结论女性在孕期对男性参与母婴保健的需求较高,且表现在多个方面,社会和医院都应该加强对男性的宣教,促进男性在孕期的参与,保障母婴健康。
简介:目的:探讨妇女在产后康复中开展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后的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观察组产妇出现并发症概率为4.29%,低于对照组18.57%;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5%较对照组发生率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产妇康复中采用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率,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操对老年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VATSL)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VATSL手术的78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胸外科常规干预(包括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及有效咳嗽咳痰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快速康复操锻炼(包括卧位、坐位及站位共24个训练动作)。记录并对比术后当天至出院前2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5.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炎发生率(5.1%)及胸腔积液发生率(2.5%)较对照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5.6±1.4)d]及住院费用[(4.3±1.0)万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2组患者胸腔引流量及胸管留置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习练快速康复操能显著降低老年肺癌患者VATS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脊柱外科教学中采用“立体整合、医患共教、模拟实操”教学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2022级我院脊柱外科学生100名参与本次研究,将其随机等分两组接受不同的教学方法,接受常规教学者纳入参照组,接受“立体整合、医患共教、模拟实操”教学模式者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评分,以此判定临床教学效果。结果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评分对比,研究组数据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脊柱外科教学中采用“立体整合、医患共教、模拟实操”教学模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还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增强临床教学满意度,应用效果佳,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范围内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约60%的患者就诊时即为晚期,且发病率存在逐渐上升的趋势,但3年生存率目前仍未得到明显提高。由于确诊时大多患者已到晚期,给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并导致了不好的预后产生。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三级淋巴结构(TLS)存在于HNS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中及肿瘤周围,并且与疾病的进展及患者预后呈正相关。深入研究TLS在HNSCC中的形成过程及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可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估,并对未来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本文将对HNSCC中TLS的形成与功能、研究结果及临床意义、对预后的影响和未来治疗展望等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47例接受PTC及颈部淋巴结切除手术且经超声诊断科检查的患者,男63例,女84例,年龄(45.76±2.72)岁,年龄范围为32~55岁。所有患者均行SWE检查并接受手术,按照术后病理情况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71)与未转移组(n=76)。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定量资料,记录弹性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及最小值(Emin);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Emax与Emin的弹性杨氏模量值最佳截断值,以截断值诊断PTC颈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并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价Emax与Emin对PTC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转移组患者的Emax[233.71(231.21,235.47)kPa]、Emin[43.23(41.56,45.13)kPa]均高于未转移组[60.47(59.69,61.65)kPa、1.37(1.30,1.51)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弹性杨氏模量值Emax截断值为214.32 kPa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76,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97.4 %,结果显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弹性模量值Emax、Emin值有显著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定量参数可以显著提高预测PTC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瘤体-甲状腺边缘接触范围(MCR)对长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1.0 cm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被膜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评估CT直接征象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8例PTC(>1.0 cm)和193例PTMC患者的CT资料。基于CT平扫图像评价MCR,分为<1/4瘤体周长或≥1/4瘤体周长。观察颈部淋巴结CT直接征象包括囊变、微钙化、高强化、短径/长径≥0.5、簇状淋巴结或中央区混浊。MCR在PTC(>1.0 cm)和PTMC中分布的差异比较采用χ²检验,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CR、CT直接征象诊断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148例PTC(>1.0 cm)和193例PTMC中,病理结果显示被膜侵犯分别占88.5%(131/148)和57.0%(110/193),淋巴结转移分别占71.6%(106/148)和44.0%(85/193)。PTC(>1.0 cm)中,MCR≥1/4瘤体周长更常见于被膜侵犯(χ²=22.211,P<0.001)和淋巴结转移患者(χ²=4.746,P=0.029),其预测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7%(111/131)和64.7%(11/17)、83.0%(88/106)和33.3%(14/42)。PTMC中,MCR≥1/4瘤体周长更常见于被膜侵犯(χ²=66.066,P<0.001)和淋巴结转移患者(χ²=5.343,P=0.021),其预测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3%(96/110)和69.9%(58/83)、71.8%(61/85)和44.4%(48/108)。CT直接征象对PTC(>1.0 cm)、PTMC诊断淋巴结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和73.8%、69.4%和76.9%。结论CT直接征象和MCR≥1/4瘤体周长均可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前者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MCR≥1/4瘤体周长预测PTC被膜侵犯具有较高的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颈部肌肉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与头前伸姿势及颈部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45例TMD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2例,年龄为28(9)岁。评估所有患者的头前伸角度、颈部特定肌肉PPT。通过照片拍摄法测量耳屏与C7棘突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头前伸角度(头颈角),头颈角≤51°为头前伸组,头颈角>51°为非头前伸组。PPT的测定点为上束斜方肌的中点及C5-C6棘突旁1 cm。患者填写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两组患者的年龄符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采用独立t′检验;两组患者的PPT、NDI和头颈角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头前伸组患者70例,非前伸组患者75例。头前伸组患者的斜方肌PPT[2.82(0.86) kg]显著大于非前伸组[2.46(0.80) kg](P<0.01)。两组患者的C5-C6棘突旁PPT及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角与斜方肌PPT呈低度负相关(r=-0.273,P<0.01),与C5-C6处PPT不相关(r=-0.124,P>0.05);NDI与斜方肌PPT呈中度负相关(r=-0.301,P<0.01),与C5-C6处PPT呈低度负相关(r=-0.206,P<0.05)。结论TMD患者仅颈部斜方肌PPT与头前伸姿势呈低度负相关,患者头愈前伸反而颈部肌肉抗压痛能力愈强。颈部功能与头前伸角度不相关,但与肌肉压痛阈值密切相关,阈值愈高颈部功能愈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基于磁共振加速器系统开展自适应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磁共振加速器上开展自适应放射治疗的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计128个治疗分次的在线自适应治疗计划。评估分次间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和危及器官最大剂量或平均剂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将每个治疗分次计划剂量叠加后,比较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和各危及器官剂量与参考计划的差异。结果分次间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评估结果显示,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变化<1%,均满足临床要求。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眼球分次间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变化较小,但眼晶状体剂量变化最大可达98%。累积剂量评估结果显示,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和参考计划无明显差别(<1%),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眼球的剂量低于参考计划。眼晶状体剂量变化明显,其剂量高于参考计划最大为31.7%。结论靶区与危及器官的累积受照剂量和分次间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磁共振加速器系统开展头颈部肿瘤自适应放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眼晶状体实际受照剂量与参考计划差异较大,应在临床中予以考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变化及其对放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2017年1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需要进行放疗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营养状况变化以及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4例患者在放疗治疗结束后的体重比治疗前发生了显著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例患者在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的正常营养患者数量、中度营养不良患者数量以及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中度以及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占比明显比治疗前更高;治疗期间发生了多种不良反应,且所有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分在治疗结束后均有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况,且放疗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在其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留意患者的营养状况,合理增加其营养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