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法治中国化的推进如果缺失社会成员对法治的社会心理基础即法治认同将会举步维艰。法治认同是认同实践在法治维度上的拓延,其对法治化进程发挥内在驱动力的作用。法治认同铺垫法治社会构建所需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实现对法治认知的纠偏和对实态化法治的审视与修正,并促成法治推进过程中对利益冲突的调整与化解。法治认同的生发机理在于认同主客体间二维向度上的互动规约,从而达致主体的法治化与法治的主体化,在认同过程中还需关注利益感受和情感归依这两个参量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认同实践应从其所处的特定成长阶段出发,以利益与情感为导向,注重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补缺法治认同的实践短板,强化家庭的功能释放,科学地创设出认同实践的软环境。

  • 标签: 法治认同 双向规约 利益感受 法治话语
  • 简介: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边境地区高校的生存发展,进而关系到边疆的人文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满洲里地区高校为例,从开拓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意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毕业生就业困境和创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开拓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发展方向,构建人才培养、促进边境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和毕业生跨境就业的新模式.

  • 标签: 跨境就业 边境地区 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
  • 简介: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问责制的兴起。高校重视学生评教是对社会重视高等教育的组织绩效、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育教学效能的一种适应性回应。学生评教制度设计面临着学生评价能力的有限性、有效教学标准的多样性、干扰因素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对学术自由影响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内部评估体系建设中应将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相结合,制定多样化的有效教学标准以及适度降低学生评教结果使用的比重。

  • 标签: 社会问责 新公共管理 学生评教 高等教育质量
  • 简介:知识教育的存在虽然有其合法性,但知识教育模式并非适合所有课程的教学。在知识教育模式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要走出教学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必须由知识教育转向信仰教育。

  • 标签: 知识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信仰教育
  • 简介:一、“双一流”建设评估绕不开世界大学排名“双一流”高校建立在211、985工程高校基础上。尽管全球四大排名难以完全反映各国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但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成效。从这次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结果来看,985工程高校全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211工程高校全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 标签: 评估 985工程 风波 高等教育 一流大学 211工程
  • 简介:雾、霾导致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模式日趋陷入"治理失灵"的境地,三地政府间存在着治理理念的碎片化、资源和权力分配结构的碎片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发展积极协作的伙伴关系及政府间协作的整体性路径成为京津冀政府间的必然选择。

  • 标签: 京津冀 大气污染治理 政府间协作 碎片化 整体性治理
  • 简介:在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框架下,农民合作社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政策安排,体现着国家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意图,也表明国家治理机制向农村社会渗透的目标。由于市场、法律与科技等现代化因素的不断进入,破坏了乡村社会原有的地方性治理规则,集体化时期的乡村社会基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促成农民合作的公共性力量不复存在,导致农民合作社面临着合作能力低与组织成本高的双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国家力量介入与农民合作能力培育的方式,增强农村的自治意识、责任意识与民主意识,使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一个依靠机制诱导而非靠行政强制的时代。

  • 标签: 现代国家建设 农民合作社 合作困境 社会基础
  • 简介:在国家反向输入资源的后税费时代,乡村场域内治理主体的角色与行为逻辑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产生极为复杂的村庄政治现象。通过对后税费时代乡村场域内治理主体状况及行为逻辑的考察,运用基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目标—行动"框架解析当下"富人治村"现象生成的内在逻辑:它是基层政府、富人及普通农民三方基于各自利益而无意识合谋的结果。集体无意识合谋而成的"富人治村"将基层社会治理带入困境

  • 标签: 资源输入 富人治村 “目标—行动”框架 集体无意识合谋 治理困境
  • 简介: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四大困境,并从第三部门的视角,分析了该专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就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困境 原因 对策
  • 简介:立德树人是我国当代教育的最强音。虽然我国一贯重视发挥班主任的学生管理作用,但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却相当有限,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指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要求,基于立德树人的新形势,我国班主任制度面临空前的机遇与挑战。为此,紧扣我国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特殊国情,既借鉴美国学生指导制度的有益经验,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性;又超越其过度"专业主义"的局限,发挥专兼职结合的体制优势,从而全面优化我国的班主任制度,不断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 标签: 立德树人 班主任专业化 学生发展指导 教师专业发展
  • 简介:近些年,美国大学的人文学科日渐式微,大多数发展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并非无迹可寻。哈佛大学基于调查研究反躬自问、主动谋变,试图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升学科吸引力,重振人文学科。

  • 标签: 美国大学 人文学科 哈佛大学
  • 简介: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依靠性力量,是学校实现内涵充实、实力攀升、潜能拓展的基本依托。对民办高等教育大省——陕西调查发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生活层面、事业层面和心理层面都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倾听他们对政策的呼声,积极从学校管理、政策制度、自身自强等方面寻求对策,是帮助青年教师走出困境,实现事业追求与高校发展共赢的现实举措。

  • 标签: 民办高校 青年教师 生存困境
  • 简介:现代道德发展关涉到作为价值秩序主体的高师院校学生的感受性与评价性判断,并在现实价值行为实践中获得可能的理解,基于此,社会转型期道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核心问题可获得深入的价值哲学把握;然而,大学生现代价值哲学的形上逻辑最终导致道德以及道德教育价值的本体虚无:道德价值化对道德自在意义的僭越以及知行背离。并体现在高师院校的整体教育与专业化道德教育领域的实践中,从而背离培养德性人格或本真“道德人”的价值目标,由此可以探索高师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回归与德性生成的基本路径。

  • 标签: 德性生成 现实困境 道德发展 价值哲学
  • 简介:尚小明先生近文对袁伟时先生"思想高度不理解政治就是妥协,不理解政治上有些东西要尊重现实,做出很多错误的举动,使稳定的局面一再被破坏"的观点作出了批评,此文则指出民初的政治斗争是"妥协"与"不妥协"交互出现的动态过程。民初的各种政治势力在"大妥协"中实现了利益均衡,并正式开始了国会政治的演练和制定宪法。但这一"大妥协"也为国民党所主导的国会立法权力和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掌控的政府行政权力的的对立埋下了伏笔。《临时约法》的缺陷、政治理念的巨大差别以及互不信任和妥协的信念使得两个派别陷入了"全输全赢"的政治斗争当中。这一斗争以北洋派—行政权力的"全赢"和国民党—立法权力的"全输"为结局而收场,民初的这一次宪政建设尝试最终失败。这一失败使得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抛弃了宪政的道路并走向激进化,继而转向了新的建制道路。

  • 标签: 民国政治 宪政 辛亥革命 国会政治
  • 简介:教学团队生态化发展指高校通过优化教学团队生态系统让教师群体及个体不断学习与实践,形成教学共同体,使团队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生态化发展面临着观念困境、制度困境、管理困境和文化困境。要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生态化发展就必须在实践策略着力:转变教学团队建设观念,主动作为;发挥群体效应,构建教学共同体;明确团队生态位,打造区域教学特色;采用"滚动优化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地方高校 教学团队 生态化发展 困境 策略
  • 简介:要突破思想政治公共课的“鸡肋”困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最重要的路径之一。视频案例教学把视频案例与文字案例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最现代科技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又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局限,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新突破。视频案例教学已有成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具有在大学思想政治公共课及其他文科教学推广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远景。

  • 标签: 视频案例 突破 公共课教学 困境
  • 简介:作为一门新型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位不清晰,特色不明显,相应的课程设置较为混乱,而且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不景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基于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突出专业的本地特色,并最终达到服务本地的目标。湖北文理学院顺应办学潮流,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土化的发展思路,在培养方向选定、资源配置、特色凸显、教学方法创新、就业模式改革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教育改革 学科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