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除了还原历史以外,更应该从中总结规律、寻求殷鉴.数百年来,之所以对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争议不休,除了它本身是一个缠夹的矛盾结构外,也由于研究者往往对其有关观点和创作状况归类铺陈较多,而对其内在规律、思想核心特别是有价值的殷鉴挖掘、总结较少.笔者认为,尽管李梦阳以复古为旗帜,以重格调和主情为其文学观点之两翼,但只要全面地作一番知人论世的工作,并将其文学观点与其实际运作联系起来考查,就会发现,其文学思想的核心乃在于通过文学进行社会参与,即通过文学复古来振奋士心,制造盛世氛围,为挽救明王朝之颓势、振兴朝纲服务.当他的这种努力与文学自身规律相结合时,便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但当他为了社会参与而从"本诸法"、"祖其格"和因袭模拟等方面违背甚至抹杀了文学自身的规律时,他便得到了在当世和后世屡屡为人诟病的败绩和教训.这种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违背和抹杀有其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今天看来,他的教训以及他本人对这个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恰恰又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殷鉴.
简介:6月23日,我院举办第三期学术论坛,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梦溪为一百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做了题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的专题学术讲座。
简介:当年修建北海前门道路时,若让路直通,团城就得拆。周总理特意指示:为保护团城,路可以绕一下嘛!所以,北京的老房子有的可拆、有的应修,不能拆。扩建道路,不能凡遇障碍一律拆除,该绕路时就要绕一下,路不一定非得笔直,弯一点也未尝不可。北京的拆迁和城改是百年大计,不可只顾眼前。如第一次建西直门立交桥时拆掉一座元大都城门,结果桥建起来后还是交通拥堵,又第二次改建……如果能以古城门为依托设计建造立交桥,既保住了古建筑和历史痕迹,又改善了交通,岂不两全其美!针对北京的拆、改现状,亡羊补牢尤为重要。古迹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标记。如果被人为破坏,割断的是本民族的历史脉络,损伤的是城市的文化肌理。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和保护古都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潮流也是历史潮流所趋,不可阻挡停止。面对这样两难的选择,可行之道是新旧兼顾,保护性、选择性的理性开发,将维护历史遗产和城市建设和谐统一起来。在不破坏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修复维护,在城市传统的格局上开发建设。
简介:《红楼梦评论》并非简单搬演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和美学,从佛学角度观察,王国雏将个人丰富的佛学知识“化”进了中西学术会通的大结构,这一“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关键走向由解决何为生活本质的个体人文冲动“小结构”所推动。其主导方向在欲的态度、苦的认知与解脱境界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心性论传统形成对应,“佛味”成为中西古今“视域交融”的一个背景和中介。但由于大小双重结构的复杂性,转个体人文冲动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佛味”见证了王国维关学之思含混性的一面,此症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带来突破之功,同时又被宗教功能定位的后遗症所困扰。“佛味”未进一步向佛理转化,也未实质引入其他可能的宗教解脱资源或主体建设方案,以美解脱最终只获得了理想价值,真正独立的现代美学主体之诞生就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