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滩簧戏是清中叶后中国地方戏之一支,盛行于江浙一带,韩国山台杂戏、调戏、唱剧,日本“猿乐”、狂言,越南杂戏、嘲剧等,共同构成东亚的笑剧传统。本文从剧种、艺人、剧中人的名称入手,论及滩簧戏的民间性笑谑风格:亵渎神圣、表现节庆、荤话调戏、诅咒詈骂、局外评点等,将其置于东亚笑剧的大范畴里一一作出比较,并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狂欢和笑谑精神。

  • 标签: 滩簧戏 东亚笑剧 狂欢精神
  • 简介:所谓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万能的神秘性的一种崇拜。商品凭它的使用价值参与交换,而决定它交换中价值大小的却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产生它所花费的社会劳动量。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一定产生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值却像是其自然的属性,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其它东西,它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起来了,好像成了物物之间的交换。于是商品披上神秘的外衣,人们产生了对它的崇拜。

  • 标签: 商品拜物教 创作心态 价值体现 作家 社会劳动量 产生方式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摘要创新教育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具有竞争和开拓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推动新课标的实施,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体育教学 创新精神 合作能力与精神
  • 简介:<正>俗话说,最美不过夕阳红。人们常把老年人之间的婚恋情感,比作"黄昏恋"、"银发情"。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单身老人选择谱写一段美好的"黄昏恋",为晚年的生活增光添彩。瑞安,地处上海经济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自古

  • 标签: 泉金 上海经济区 郑志 老夫妻 孤独寂寞 厚着脸皮
  • 简介:传统的文艺理论观点认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会进入甚至影响作家的创作思维创作素材,进而决定作品的基本格调。张爱玲的小说中悲剧的题材、扭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苍凉的审美意识,无不来源于她创伤性的童年经验。

  • 标签: 童年经验 张爱玲 悲剧意识
  • 简介:1955年,周立波回家乡湖南定居,三年后,他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这部作品是周立波“还乡”的产物,阔别已久重返故乡,往昔与此在、疏离亲近、外来者抑或本地人的角色定位在在显得徘徊游移;乡土情结意识形态桎梏的交糅错位也使叙事变得暧昧驳杂。只是置身于“十七年”的大背景,异质情感终被压抑进狭小的风箱,在字里行间的裂缝中生成暗流汹涌,及至徒然化作一缕缕飘忽不定、稍纵即逝的“乡土气息”。

  • 标签: 《山乡巨变》 解读 “十七年” 长篇小说 角色定位 意识形态
  • 简介:<正>十五年,周克芹渐渐走远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简称《许茂》)也早已从当年举国上下对文学的关注中归于平静了。今天的人们很难再提及《许茂》,四姑娘也成了一座“远山”。走近这座山,我看到了四姑娘和她的一家子,以及当初引领着“许茂”一家走出来的《沱江文艺》……吴承蔚(原名吴远人,20世纪70年代任《沱江文艺》主编),因了吴承蔚倾注的关注和心血,周克芹的《许茂》才吸引了圈内圈外众多目光的关注。1978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初稿形成;吴承蔚于1979年最后一稿审读后,开始分别在《沱江文艺》连载。之后,《内江三十年作品选》全文刊载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闻讯赶来内江的文坛前辈殷白(张京秋)、《红岩》主编王觉,面见了发稿编辑吴承蔚。一番恳谈后,殷白、王觉拿走了几本《内江三十年作品选》。很快,《红岩》(1980年1月号)全文刊发

  • 标签: 吴承蔚 周克芹 许茂 《红岩》 创作思想 王觉
  • 简介:《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约翰.纳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生平经历为基础创作的人物传记片,纳什从孤独的天才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到理性的回归,天才"疯子"只有一步之遥。该片获得2002年8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艺术地创造性再现了纳什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历程,其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

  • 标签: 纳什 诺贝尔经济学奖 心灵 孤独 影片 精神世界
  • 简介:  前段时间,易中天成为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超级明星,受到追捧.从电视讲堂到畅销书,易中天确实是红透半边天,成为今天知识界在公众中最轰动的人物,比余秋雨还要名声显赫.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 标签: 思维文化 易中天走红 浅思维
  • 简介:热闹的批评沉寂的创作黄书泉近两年来,一度沉寂的文学批评忽然变得热闹起来:关于市场经济文学、张承志、张伟王朔、雅文学俗文学、现代与后现代,展开一个又一个的热门话题;围绕“不必争论”、“躲避崇高”、“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引发一场又一场的争鸣,几...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批评家们 审美创造 “人文关怀” 大众文化
  • 简介:很多人认为规范和创新是两个对立体,相互矛盾,但是两者在特定的场合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规范并不代表禁止,主要强调的是理性以及制约;创新并不代表提出新的问题,主要强调新的方法、理念和视角。本文主要立足于翻译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规范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翻译研究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一定的规范约束。

  • 标签: 翻译研究 规范 创新
  • 简介:"诗小说"和当年的散文诗同样遭遇着单身寂处文坛的尴尬和漠视,诚如迅翁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原本清静的四大文本市场,自从有了散文诗搅局之后,被人们停留在文字当口最多的就是"诗小说"了.曾经写散文诗的人寥寥无几,门庭冷落,虽有大家出没,但从者较寡.

  • 标签: 蛊惑魅力 鸡尾酒蛊惑
  • 简介:关于儒家休闲思想,近年来颇有人论及,但多是侧重于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进行讨论;而儒家是有着鲜明的政治追求的,儒者“修己”是为了“达人”,休闲之于儒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生活方式或理想,而是与其政治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标签: 儒家思想 儒家政治 内圣外王 个人修养 修己 修身齐家
  • 简介:本文在20世纪以来时代剧变、艺术剧变的背景下,探求何为艺术、艺术何为等问题。当下,新媒介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对诸多艺术门类的创作、制作、传播、产业均带来根本的改变,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尤其如此。数字技术、互联网媒介、电子游戏等等,作为人体的一种延伸,不断更新着艺术现实美学观念,对电影生产和相应的艺术学、美学理论的冲击更为强劲。当下艺术剧变的另一表现则是大众文化、通俗艺术有着复杂关系的,艺术的“大众文化”趋向。艺术的产业化,商业艺术、通俗艺术的崛起和由此出现的种种新现象新问题,也给艺术学理论即美学理论带来诸多新问题。艺术学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时时更新、开放。只有这样,艺术才不会死亡。艺术才能永葆其创新和生命力,艺术理论之树也才会生命力长青。

  • 标签: 剧变时代 数字技术 互联网 大众文化 产业革命 艺术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