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欧化”一词在20年代的电影批评中主要用以指正一种电影面貌和创作观念上的“民族性”缺失。在30年代的电影语汇中,“欧化”的批评指涉更多从文化层面转向了政治层面,跟“反帝”斗争、反对资本主义道路相连。在左翼的电影语汇中“欧化”是“资产阶级化”的近义词。而就电影的本性来说,“欧化”是它与生俱来的印记。中国电影正是在追随“欧化”,反对“欧化”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民族性”。
简介:虽然20世纪30年代中期精英论述中的新母亲身份用科学话语强化传统女性价值,但作为大众文化代表的情节剧电影却打开了颇具积极意义的"女性/母亲"之爱欲空间。彼时母亲电影中的革命叙事与传统伦理价值共同打造的父权式"母职"成为一种假面,暗度着女性角色的爱欲;这一欲望结构同时也松动及质疑了男性革命话语。
简介:记者: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把二战作为你影片的背景?斯皮尔伯格(以下简称斯):我认为二战是过去一百年里最重要的事体;(美国)婴儿出生潮的那一代人(babyboomers),甚至于X一代人(1)的命运都受到二战结果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也是一直对二战感兴趣的.我最早从14岁起拍片,那时就拍战斗片,有描写地面的,有描写空战的.好多年里面我都在找二战方面合适的故事,罗伯特·罗达特写出,我就一下有了.
简介:2005年11月6日至12日。历时7天。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第四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此次影展放映了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1部作品,涉及了国外48所院校。中国大陆25所院校,港台6所院校。国内外的部分作者应邀参加了影展。
简介:本文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小报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其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建立、小报对特定电影放映机构电影放映资讯的记载、小报对当时影院内外人文风情的记录,小报对地方电影信息的关注与汇集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小报在20年代中国电影放映史写作中可能担当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简介:四中外参展学生对影展的反馈意见此项调查有四个内容:“影展”中最好的电影、最差的电影、对中国学生作品的看法、对“影展”的建议。“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影视作品展”已经成为影视教育成果展示的盛会。为了继续办好“影展”,区别于一般的观众,听听参展学生对“影展”的评价。
简介:如今的日本电影,原创不彰,改编当道,其中小说与漫画的改编各占半壁江山。漫画,即便是在极其发达的日本,许多题材依旧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而小说则更具改编潜质、从电影的类型上看几乎无所不包。以至于在日本的电影评论界,也很难对小说改编的电影做一个系统、完整的梳理;而在观众看来,改编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简介:叁合作:建立有利拍摄的纪录关系二、纪录者运用影响力手段简析纪录片创作以纪实手法为实现的途径,是创作者投入了情感和评价的"参与的观察".
当代夫妻的范式是什么?──对电视剧《牵手》的夫妻模式和父权-女性意识的分析
“欧化”语意的历史演变和心理成因——对二三十年代电影语境的一种考察
母职假面下的爱欲涌动:30年代母亲电影中的女性情欲对“新母职”话语的颠覆
摄影机旁的五星上将——《美国摄影师》杂志就《拯救大兵瑞恩》对斯皮尔伯格的采访
中外影视教育比较研究——对“第四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参赛学生情况调研”的分析研究
小报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关系建立及对早期电影放映情况的历史书写
中外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下篇):对“第四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参赛学生情况调研”的分析研究
冲出怪圈再铸辉煌——对21世纪头十年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战略的思考
从小说到电影:源与流的本格对谈 三对日本作家与导演的改编探讨——《怒》从何来:吉田修一×李相日
纪录片创作的极限(下)--从纪录者影响力看九十年代大陆纪录片对真实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