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大观帖》在汇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声誉。尤其是原刻宋拓,不但摹刻精致,而存留至今者为数也很少。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宋拓《大观帖》卷七完

  • 标签: 历史博物馆 墨迹 北宋拓本 榷场 错误 收藏
  • 简介:中国古代马球运动的源流,一直是体育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此文采用二重论证法,主要借助新发现的民间收藏的汉代“打马球画像砖”进行考证分析,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尽量弥补材料之间的缝隙,并从图像到文化,推断汉代人的娱乐与竞技生活状态,进而证实视觉图像中东汉马球的技术形态和马球盛行的可能性.

  • 标签: 东汉 画像砖 马球
  • 简介:山西省晋城市,古称泽州.位于太行山南端.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古建筑星罗棋布,遍布全市各个村落.其中宋金遗构之多,居三晋之首.晋城青莲寺无论是寺院规模、建筑时代,还是寺内所遗存的彩塑及碑刻等艺术珍品,均为晋城地区古建筑之代表.

  • 标签: 山西 青莲寺 晋城市 建筑风格 北齐 佛教
  • 简介:《中条山靖院道堂铭》碑,建立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王颜撰文,袁滋书碑。原石在山西省芮城县大王镇后坪村,今藏芮城县博物馆碑廊内。青石质,螭首,龟趺,碑文篆书,19行,满行36字,共650字,碑文叙述道民王颜家世及道教在当地盛行情况。其碑文如下:

  • 标签: 中条山 芮城县 山西省 博物馆 碑文 家世
  • 简介:《大康通宝大银钱》补说《中国钱币》1989年第三期嵩山、闵学义《大康通宝大银钱》一文称大康通宝大银钱“或出庆州,或出庆陵”,“钱面有一处纵向人为硬器砸痕”。据笔者了解,该钱是从内蒙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浩勒包力吉村一位牧民在辽庆陵故地王沟坟偶得。据...

  • 标签: 巴林右旗 内蒙古 金融研究 西陵 辽道宗 补说
  • 简介:1983年10月,内蒙古商都县大库仑乡石豁子村,村民犁地时发现了一处铜器与铁器的窖藏遗迹,乌盟文物站闻讯后,即前往进行调查清理。共出土铜器2件,铁器9件。据当事人介绍:两件铜器在中间,一上一下,1件大铜壶,1件大铜盘,边缘有铁铧犁8件,围成一圈。其中3件犁,头向下、裤口向上;5件铧摆置不清。另有三足镂孔铁火盆1件,出土情况也不详。

  • 标签: 镂孔 出土情况 商都县 铁铧 拓跋力微 檀石槐
  • 简介:1987年文物普查时,敦煌市博物馆在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现敦煌市甜水井道班南侧,三危山的北麓。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汉代驿置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0一1992年间对这里的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这次发掘布方严谨,在发掘中严格地根据自然堆积层进行分层采集,确保其相对年代的可信性。

  • 标签: 发掘 遗址 文物考古 出土 汉代 敦煌市
  • 简介:敦煌文献中记载的摩喉罗与宋元七夕节时流行的摩喉罗除名称相同外,形象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两者应为同一名物。敦煌摩喉罗与化生都是佛教寺院孟兰盆会时需用的供养具,形象又极为相似,因而两者名称虽异,但所指的也应是同一种名物。而孟兰盆会中供奉摩喉罗,应是为祈愿亡魂早日得以度脱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世界。

  • 标签: 敦煌 摩睺罗 化生 盂兰盆节
  • 简介:多年来,我们在"春秋末年肯定有孙武存在"的惯性思维下,对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吴问》,一直缺乏透彻的考证。本文从新的视角,以先秦史料为依据,对《吴问》进行了全面考证,证明《吴问》是一件战国最末年才出现的赝品。

  • 标签: 先秦 赵氏 田制 商鞅 秦国
  • 简介:窦良骥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重要文人,敦煌写卷中保存有他的至少十篇(首)作品,主要以功德记(碑文)、邈真赞等实用性文章为主,是考证吐蕃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这一时期敦煌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考证他的生平经历,并从中揭示出吐蕃统治下汉族文人的真实心态。

  • 标签: 敦煌文献 吐蕃统治时期 敦煌文人 窦良骥
  • 简介:云南出土《孝琚残碑》梁仲章云南出土孝琚残碑,又名武阳令少息孟残碑、孟碑、孟碑、孟孝琚残碑或孟广宗碑(图一)。该碑出土时首部断缺,年号无微,碑文中仅存“丙申月建临卯”,“十月癸卯”①,“十一月乙卯”或为“十一月己卯”②等干支供探索。是碑问世以来将近一...

  • 标签: 居延新简 居延汉简 云南省图书馆 残碑 敦煌汉简 战国纵横家书
  • 简介:<正>敦煌莫高窟之藏,自儒释道写经至塐刻画壁,容观之盛,古今无匹,而俞脉该备,统纪调达,又非孔壁汲冢之残缺.它的真正价值,除了高超绝世的艺术瑰宝外,还在于创造这一伟大宝库的人.敦煌文献的官、私写本的经生、书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之中虽然没有惊人的业绩和作为,但他们当时留下的宝贵遗墨,却为后人开拓了宽阔的研究前景.他们书写的各类经卷,成了中华民族宝库中的弥足珍贵的宝藏,为世人所瞩目.为了不泯灭这些

  • 标签: 敦煌文献 妙法莲华经 敦煌文书 题记 敦煌写经 考述
  • 简介:<正>几何形印纹陶或简称印纹陶,是我国南方地区古代物质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据有关考古资料和近年来的研究,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兴盛于商、西周至春秋,到春秋晚特别是战国以后,才开始走向衰落.其衰退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印纹陶的数量和纹饰种类大为减少.在发展、兴盛的商周时期,各地的印纹陶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纹样一般都在三、四十种以上,到了战国时期,主题纹样一般只有方格纹、米字纹、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蕉叶纹、麻布纹等,到战国后期,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较为少见,而粗线与细线米字纹、粗疏的蕉叶纹以及麻布纹更为盛行,这种情况在南方各地几乎是共同的.

  • 标签: 印纹陶 战国时期 南方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资料 商周时期
  • 简介:正定隆兴寺自北宋初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在唐龙兴寺旧址上扩建后,虽经金、元、明及清初的重修和增建,但一直保持着东为僧侣居所、西为佛寺殿宇的建筑布局,直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于寺院西侧修建行宫后,方形成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皇帝行宫三路并举的格局.行宫的修建增添了寺院恢宏的气势,成为后世皇室出京巡幸驻跸之所.

  • 标签: 行宫 龙兴寺 宋初 赵匡胤 寺院 清初
  • 简介:梁代大僧正法云的《法华义记》对后世佛教,尤其是天台宗影响深远。而敦煌遗书中题名为《法华(经)义记》的S.2733、S.4102、P.3308以及被《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误判为《法华义记》卷三的S.37皆非法云《法华义记》的抄本。在《大正藏》第85册所收《法华义记》卷三中,题注说明此卷前部分依S.2733,自“安乐行品”以下部分据S.37,此处所谓的S.37使用的是已废弃的旧编号,实际指的S.4102。

  • 标签: 光宅法云 《法华义记》 敦煌遗书 新旧编号
  • 简介: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国太”称号,是研究曹氏归义军联姻问题的重要线索。也涉及雷氏归义军时期的若干重要问题。S.663、S.5957文书中的“国太”夫人索氏,反映出曹氏归义军初期与甘州回鹘之间的复杂关系。BD09015V、S.4537、P.2855、S.1398V几篇文书中的“国太”夫人是曾元忠的夫人翟氏,在其子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称太保时期(976—980),敦煌文书中开始称翟氏夫人为“国太”夫人。980年,宋朝敕封翟氏夫人为“秦国太夫人”,但是翟氏夫人在敦煌文书中使用的是“国太凉国夫人”称号。S.4306文书中的“国太公主”是曹元忠的于阗公主夫人,“国太公主”的使用是在曹延禄任归义军节度使时期。

  • 标签: 敦煌 国太 公主 曹氏归义军
  • 简介:中国的佛教思想在五世纪中叶南北严生了较大差异,其造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四川历年来发现了不少南朝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不仅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就其中相关的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 标签: 四川 南朝 佛教造像 佛教思想
  • 简介: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广里村南,东至胶南市于家河村入海。具体修筑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发现的清华简《系年》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二章,记有三次晋伐齐的战事,均与齐长城有关。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41年,记有齐国始筑齐长城,为文献中所首见,使齐国始筑长城的具体年代终于明了。同时文中记载其为沿济水修筑,由此始知齐长城的完整布局,对齐长城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430年,通过文中纪载并结合考古调查,可以断定济水段齐长城南至谷丘、北至渤海。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403年,齐国因内乱向晋投降,并被迫订立禁修长城放弃廪丘的盟约,列国于次年朝见周天子,三晋被封为诸侯,战国格局形成。这两章简文不但揭示了齐长城的始筑年代,据此对其时代背景及列国关系,也有了更深刻认识。

  • 标签: 清华简《系年》 齐长城 三晋伐齐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