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丁村54∶100地点蚌类化石的环境灾变事件及时代意义朱晓东(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内容提要本文从更新世中晚期临汾盆地新构造运动对古生态环境的影响出发,对丁村54∶100地点蚌类化石的环境灾变事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这一事件是由于晚更新世早期临汾盆地...

  • 标签: 环境灾变事件 新构造运动 晚更新世早期 丁村 临汾盆地 蚌类
  • 简介:分藏于法国与英国的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55、IOLTibJ744《十二钱卜法》属一卷之裂,可以直接缀合。P.T.1055与IOLTibJ744的缀合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界对吐蕃民族典籍的认识.而且为今后敦煌古藏文写卷缀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范例。为便于学界利用此件写本.将经过缀合和整理的相关释文予以公布,并作说明和校理。

  • 标签: 敦煌遗书 《十二钱卜法》 缀合整理
  • 简介:应敦煌基地郑炳林所长邀请,2009年6月1—4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西夏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来到敦煌基地进行学术交流,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基地09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同时为基地历史文化学院学生举行了学术讲座。

  • 标签: 学术讲座 宁夏大学 敦煌学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博士研究生
  • 简介:一、导言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Postmoder-nism)席卷全球,科学的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ofScience)受到了普遍质疑[1],以"理性"为本位的宏大理论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2],现代科学自身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已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对权威话语的逻各斯(Logic)的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3],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诉求之一。

  • 标签: 考古学 后现代主义 整合 分歧 现代科学 合法性问题
  • 简介:祝允明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的明代书法家。文徽明说:“余尝谓书法不同,有如人面。希哲(祝允明)独不然,晋、唐则晋、唐,宋、元则宋、元矣。彼其资力俱深,故能得心应手”。或许由于祝允明书法风格多样,书迹变化多姿,因而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也为后来的鉴别工作带来诸多难点。

  • 标签: 祝允明 书法作品 文献学 鉴别工作
  • 简介:著名博物馆学家甄朔南教授认为,新博物馆是动态的,与社会发展形成与时俱进。它的理念仍然在剧烈地改变,一开始有些盲动,但越来越显示出理性的思考。它虽然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但它不是博物馆学界的“造反派”。它虽然对“传统”博物馆有所不满,但也没有否定一切,例如它承认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

  • 标签: 新博物馆学 藏品 后现代主义 展示理论
  • 简介:本文通过X射线透视技术考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青铜器,发现凡是陶范铸造的古铜器,在不同时代,其垫片的分布或数量有其特色。而商周之后的仿制铜器,在X射线透视图中则无垫片痕迹,却出现商周铜器透视照片上未见的类似细砂沉积于水底的图像。据此,作者对学术界在真伪问题上有争议的毛公鼎,作了x射线透视检查,发现毛公鼎中不仅有垫片,且其分布位置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三足鼎腹底垫片配置方式相同,其他特征亦与商周器相似,为毛公鼎确系西周所铸重器,作了无可争议的证明。

  • 标签: 科技考古 毛公鼎 辩伪
  • 简介:敦煌研究文库(主编:郑炳林、樊锦诗)公维章《涅檠、净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1月郑炳林、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李应存、史正刚《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 标签: 民族出版社 敦煌学研究 兰州大学 研究所 著作 敦煌写本
  • 简介:“二重证据法”的提出推动了古史研究和考古研究的发展,但是对此方法的滥用也招致了批评之声。对考古学学科特点和考古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可以证明“二重证据法”应用于中国考古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而有关西方考古不使用历史文献以保持“纯洁性”的观点是一种误解。本文分析了考古研究在使用“二重证据法”过程中存在的“滥用”和“不用”现象,指出该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范畴和操作程序,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采用包括“二重证据法”在内的一切有效的方法,推进中国考古的新发展。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研究 反思
  • 简介:导读:当下。全国各地新建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地拔地而起,外表令人赞叹。但是内部陈列大多仍是传统的套路,主题和形式大同小异。大体是本文所谓的“专家建构”。即用专家提供的框架对观众进行教育或灌输。本文论述了考古遗址展示的建构主义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J。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本文指出。兼顾教育与自我满足、信息与理解是博物馆和遗址现场展示的理想境界。博物馆和遗产展示被公认为大众教育场所,从国际发展趋势可见,这种特殊教育场所在为观众提供“专家视角”的同时。也要鼓励培养“观众视角”。在展示中。观众能够通过对各种展示的了解,积极创造个人的体验和意义,从而形成个人的世界建构。我国博物馆陈列向来是饱受诟病的对象,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改变展览方式,在尊重专家视角的同时,也充分培养观众的视角和体验,创造新的主动学习环境,将博物馆和遗产地变成开发智慧的休闲场所。

  • 标签: 考古遗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场 考古学 社会文化背景 意义建构
  • 简介:由湖南省博物馆承担的《中国博物馆史研究》项目已于2002年3月22日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审批,成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现已基本完成中国博物馆有关资料的调查和搜集工作,收集到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一百多年来有关博物馆方面的书籍、杂志、文件等原件、复印件数千份,整个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标签: 《中国博物馆学史研究》 课题研究 文献研究 目录索引
  • 简介:中正大学中文系、逢甲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汉学研究中心于2001年11月2日至6日在中正大学、逢甲大学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21世纪敦煌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收到了海峡两岸与英国、法国、日本澳洲学者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内容涵盖了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敦煌佛教、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方面,本文就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做一扼要的综述.

  • 标签: 敦煌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 简介:承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江章华同志见告,金沙遗址出土一件很重要的大型玉璧,特此致谢。不久我便在去年《巴蜀文化研究通讯》第四期上读到,宁远斋同志发表的《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玉璧王”》的报道。文中说:它是“迄今为止巴蜀地区最大的璧。这块玉璧长约24厘米,大小超过了此前发现的国宝翡翠玉琮,堪称‘玉璧王’。……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残损的玉璧,上面阴刻着罕见的孔雀图案。该玉璧雕刻细腻,纹饰丰富,属上乘精品。”

  • 标签: 金沙遗址 出土 文物考古 玉琮 纹饰 蜀文化
  • 简介:经过严格的选拔,敦煌基地两名博士研究生张善庆、董华锋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留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于2008年9月初赴美国留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学习交流。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敦煌学 留学 美国 高水平大学 国家建设
  • 简介:近年来,随着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不断发现,学者们对此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愈加深入。对器物年代的判定是青铜器研究的基础,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断代理论与方法,或是以器形、纹饰等信息为主要研究依据,或是强调伴出陶瓷器和地层的作用,还有的以兵器、车马器为主要研究依据。因为各位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各异,所以在对青铜器年代的断定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本文对诸位学者的断代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希望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在总结铜器特点的基础之上,建立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较可靠的年代序列。

  • 标签: 长江下游地区 青铜器 年代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