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序贯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50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CAPD腹膜透析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治疗,疗程4周。检测患者Scr、Hb、BUN、TGF-β1水平,并进行证候评分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Scr、Hb、BUN、TGF-β1水平分别为(268.4±58.8)μmol/L、(91.34±3.11)g/L、(15.70±3.87)mmol/L、(0.89±0.27)ng/ml,均较治疗前的(431.8±77.6)μmol/L、(79.59±2.05)g/L、(22.05±5.06)mmol/L、(2.82±1.54)ng/ml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Scr、Hb、BUN、TGF-β1水平均优于对照组[(401.7±60.5)μmol/L、(81.10±2.07)g/L、(18.13±3.43)mmol/L、(2.03±1.5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药治疗可显著改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症状,有效提高Hb、降低BUN、TGF-β1,延缓肾纤维化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的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出血性转化对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患者,经过多模式CT筛选后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46例。患者分为无出血性转化组,出血转化组。记录溶栓前后临床资料,比较出血性转化组与无出血性转化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价发病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mRS<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了解出血性转化与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46例样本中34例(73.91%)患者溶栓治疗有效,19例(41.30%)临床结局良好,8例(17.39%)血管再通,出血性转化8例,发生率为17.39%,症状性出血2例(4.34%)。46例患者中38例无HT,8例为HT,其中2例为症状性脑出血。HT组与无HT组相比基线收缩压(P=0.046)、舒张压(P=0.038)、基线血糖(P=0.026)、溶栓时间窗(P=0.02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T组与无HT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更高,3个月临床转归良好率更高,血管再通率更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CT指导的扩大时间窗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溶栓前血压、血糖、溶栓时间窗是HT的危险因素。HT有可能预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良好,但样本量小,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2013年5月8日,上海卫生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组织召开了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服务系统研发"课题成果暨卫生信息平台标准应用专家研讨会。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领导、专家和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服务系统研发"课题已进入课题验收准备阶段。课题承担单位的有关专家就区域与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基于三级平台的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服务系统设计、全程健康服务系统及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平台建设标准符合性评价方案等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和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