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襄阳市2009~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为制定梅毒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市法定传染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3年襄阳市累计报告梅毒3400例,年均发病率为27.52/10万。男女发病比为0.631,20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1011例(占29.74%),农民发病为各职业之首,占占30.68%,其次是家务及待业占23.29%。发病率较高的前三位地区是襄城区、樊城区、谷城县,分别为41.76%、20.71%、12.94%。结论襄阳市2009~2013年梅毒总体发病率趋于下降,各梅毒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前期的梅毒防治工作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干预服务,更好的控制梅毒疫情。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7—2020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本地区2017-2020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一共291起,暴露人数16181人,其中发病人数2198人,住院人数551人,死亡人数14人;在发病的2198人中1-6岁有95人(4.32%);7-19岁有300人(13.65%);20-59岁有1621人(73.75%);60岁以上有182人(8.28%);在291起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发生在家庭84起(28.80%)、特大型餐馆70起(24.00%)、单位食堂32起(10.90%)、学校食堂19起(6.50%)、街头摊点17起(5.80%)、门店21起(7.20%)、农村宴席8起(2.70%)、社会用餐配送单位7起(2.40%)、小型餐馆8起(2.70%)、幼儿园食堂1起(0.30%)、中央厨房3起(1.00%)、不明4起(1.30%)、其他17起(5.80%%);在291起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发生在1-4月80起(27.49%);发生在5-8月152起(52.23%),发生在9-12月59起(20.27%)。 结论 应加强对各个环节人员的健康宣传和培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晋宁区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晋宁区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21年晋宁区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2-2021年晋宁区共报告梅毒病例894例,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2 年28.35/10 万增至2019年42.34/10 万,年均增长5.89%;男女性别比例为0.97∶1;病例以(20 ~ 49)岁性活跃期青壮年为主,占67.67%,以隐性梅毒为主占94.97%;职业以农民最多,占65.44%。结论 2012-2019年晋宁区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2021年呈下降趋势,但疫情仍较严重,应积极开展规范诊疗,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的梅毒监测和筛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众健康教育宣传和行为干预,控制梅毒的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临淄区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8年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30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7.23/10万。一年四季均有发病,4-6月和11-12月两个发病高峰,占58.38%。发病年龄以7-19岁学生为主,占69.93%,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941。发病职业以学生为主占71.92%,幼托儿童次之,占15.53%。有1剂次免疫史的占73.20%,2剂次免疫史的占1.10%,3剂次免疫史的占0.28%。结论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疫苗2剂次免疫接种率,同时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
简介:目的探讨地震创伤患者感染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某院2008年5月16日-8月20日收治的140例地震伤员相关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结果140例地震伤员感染的发生率为40.71%(57/140),其中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8.57%(40/140)。分离到的88株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7.09%);从伤口分离出5株厌氧菌。创伤AIS—ISS分值与感染有密切关系,ISS分值越高,感染率也越高(X^2=13.12,P〈0.05)。结论感染是地震创伤后的常见并发症,认真对伤员进行地震伤情分值计算以预测医院感染的发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控制创伤感染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