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 X线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 2016年 3月~ 2018年 3月在我院进行诊断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 12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根据患者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 CT诊断,观察组应用 X线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诊断中,应用 X线诊断方式优异的诊断价值,将患者的 X线特点以及表现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掌握,同时将其与实验室检查、 CT诊断结果进行结合,能够早期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诊断中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乳腺癌诊断中探讨钼靶X线、超声及MRI的协同应用及价值。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为研究实施阶段,该过程也是明确研究对象和开展研究的主要阶段,经过本院初步诊断后疑似乳腺癌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样本量,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接受诊断的过程中分别采取钼靶X线诊断、超声诊断和MRI诊断,在不同方法诊断的过程中,对各个诊断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钼靶X线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49(81.67%)、44(73.33%)、47(78.33%);超声诊断分别为50(83.33%)、43(71.67%)、46(76.67%);MRI诊断分别为56(93.33%)、53(88.33%)、55(91.67%);联合诊断分别为57(95.0%)、57(95.0%)、58(96.67%);通过上述结果可知,三种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MRI明显高于钼靶X线和超声诊断(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不仅高于MRI,且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乳腺癌的诊断中无论是采用MRI,还是钼靶X线、超声进行诊断,均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但三种诊断方法存在不同的差异和不足之处,将其联合应用,对诊断准确性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性和适用性。
简介:目的:构建表达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和肿瘤相关抗原间皮素(mesothelin,MSLN)基因的胰腺癌细胞系,评估其作为靶细胞在评价免疫细胞的肿瘤杀伤效力中的应用。方法:构建表达荧光素酶、MSL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感染胰腺癌细胞系,抗生素筛选后,有限稀释法获得单细胞克隆,并验证目的基因的稳定表达。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time cell analysis,RTCA)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法体外检测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力。将构建的细胞系接种B-NDG小鼠建立表达荧光素酶的胰腺癌肿瘤模型,利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水平,监测小鼠体内胰腺癌肿瘤生长情况。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验证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结果: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和MSLN基因的胰腺癌细胞系panc-1-luc、panc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与X线腹部平片的对比效果。方法 将4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2月期间,在手术前分别对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X线腹部平片诊断,分析2组应用价值。结果 多排螺旋CT组梗阻诊断准确率、梗阻类型诊断准确率、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梗阻原因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0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进行盲穿,在置管成功后采用B超定位、X片及时佐证,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及时采用B超监测定位,发现异常时及时采用X线定位佐证其是否异位。结果:床旁B超定位能有效监测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确,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本次纳入标准的450例新生儿,置于上腔静脉的121例患儿中,置管时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B超定位成功率均≥90%,置于下腔静脉的326例患儿,B超定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应用B超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PICC置管时可以准确的协助导管尖端定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及早发现有无异位,床旁B超联合X线定位更增加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也为导管后期使用及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 DXA)在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1 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疑似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中抽取 7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抽取患者进行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分析测定结果并与实际病情进行对比。结果:抽取患者中检测出患有骨质疏松症 39例患者( 54.17%),骨量减少 33例( 45.83%),测定结果与实际病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回顾 分析结果发现,抽取患者中的年龄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结论: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在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筛查中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及时准确的诊断出骨质疏松症,在预防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老年人群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 (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 50 例 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 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 52.0 %和 48.0 %; 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 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X射线钡剂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 X射线钡剂造影与 CT造影在 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 (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 50 例 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 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 52.0 %和 48.0 %; 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 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X射线钡剂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 X射线钡剂造影与 CT造影在 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