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2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展开临床研究,了解这类疾病的临床并发症以及血糖控制效果。旨在完善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方向,在合理控制血糖下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这一年时间内收治的2糖尿病患者共70例,针对这些患者展开临床研究,了解患者主要出现的并发症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按照相关要求实施饮食控制、药物注射等治疗与护理,尽可能减少患者自身造成疾病恶化的可能性。结果研究发现,患者最多出现的并发症为眼部疾病以及高血压类的血管病症,在血糖控制方面治疗后可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患者出院两个月后血糖有上升趋势但并不明显。治疗后与治疗两个月后两者相对于治疗前而言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会影响到患者身体各个功能以及器官,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影响程度更大。本次研究证实患者并发症多出现于眼部以及血液方面,并且在临床控制上能够将患者各阶段血糖有效降低。但由于患者在治疗后为自行在家中控制,因此控制效果不及医院临床控制。老年患者应注意自身血糖控制,从饮食、用药等方面降低并发症产生几率,提升临床控制效果。

  • 标签: 2型糖尿病 老年患者 血糖监测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超重肥胖2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体重异常人群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量表的制作方法,制定糖尿病中医证候问卷,对102例超重且合腹肥胖诊断BMI>28的2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前10位的中医症状条目依次是口苦、夜尿频多、失眠、心悸、肢体疼痛、气短懒言、心烦、大便干燥、倦怠乏力、健忘。我辖区102例肥胖T2DM患者中医证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气滞>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脾肾两虚>阴虚内热。各证间BMI、腰臀比、空腹血糖值间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主要中医症状条目聚类分析,得到7个证。结论我辖区肥胖2糖尿病患者中,病因以肝气郁滞、脾虚、肾亏为本,痰湿、血瘀、阴虚为标。肝郁湿热证、脾虚湿阻证、湿热内蕴证三多发。因此中医治疗本症的基本法则应当是疏肝解郁,健脾化痰,补肾清热,兼以活血化瘀,滋阴清热为法。从症状出发,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肥胖 聚类分析 中医证候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降糖药对2糖尿病及2糖尿病合并甲亢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诊治的50例2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50例2糖尿病合并甲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降糖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4.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8.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糖尿病患者来讲,采用降糖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而对于2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来讲,应该在治疗甲亢的基础上兼治糖尿病,并控制血糖,降糖药或者胰岛素用量需要增加;另外,在治疗糖尿病时可以早期应用胰岛素。

  • 标签: 降糖药 2型糖尿病 甲亢 胰岛素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芪葛根桂枝汤治疗气滞血瘀神经根颈椎病。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4年间至我中心就诊的神经根颈椎病患者100例,50例治疗组予中药配合牵引治疗,50例对照组予牵引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有效率为9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黄芪葛根桂枝汤治疗气滞血瘀神经根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气滞血瘀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 黄芪葛根桂枝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2糖尿病患者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方法2糖尿病患者40例,健康者20例,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按血糖波动将2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差值<6mmol/L),B组(差值≧6mmol/L),比较各组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血糖波动越大,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越高结论2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相关,可作为评估2糖尿病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糖波动 胰岛素抵抗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期
  • 机构:近年来3D打印技术急速崛起,英国科学家最近便成功运用此技术,根据患者的医学计算机扫描结果,复制出了人体内癌细胞部位的模型。模型可用液体充填,让医生更详细地观察药剂流动情况,有助评估合适的用药剂量,可更精确地治疗癌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联合活性维生素D对老年女性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女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12周,同时服用钙尔奇D600mg,阿法骨化醇0.5μg,对照组仅服用钙尔奇D600mg,阿法骨化醇0.5μg。一年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双髋骨密度均值、平衡能力及骨折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脉冲电磁场治疗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腰椎及双髋骨密度均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虽有提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及双髋骨密度均值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跌倒和骨折发生率降低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低频脉冲电磁场联合活性维生素治疗可显著提高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降低骨折发生率。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及预防骨质疏松骨

  • 标签: 骨质疏松 脉冲电磁场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与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脑缺血性疾病病患者48名及健康志愿者10名行常规DWI、3D-ASL及颈动脉MRA序列检查,分析DWI、3D-ASL、MRA多种技术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面积大小及与血管关系。结果10名健康志愿者各扫描序列信号无异常;18名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及3D-ASL占比均为100%,在小面积梗塞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3D-ASL占比分别为78%、67%。在TIA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3D-ASL占比分别为22%、78%。结论DWI和3D-ASL均可用于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其联合应用即可确定是否存在半暗带,又可确定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动脉标记灌注成像 颈动脉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7月—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1例提示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为对象。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根据细菌培养鉴定深部真菌感染结果为阳性,219例),对照组(根据细菌培养鉴定深部真菌感染结果为阴性,242例)。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患者血清中(1-3)-β-D葡聚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中(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有利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便于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及科学用药。

  • 标签: 血清(1-3)-&beta -D葡聚糖检测(G试验) 深部真菌感染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检测待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待产孕妇组与100例身体健康女性为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待产孕妇组PT、FIB和D-二聚体浓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临产前,检测待产孕妇PT、FIB和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对于诊断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及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非常重要。

  • 标签: 孕妇 PT FIB D-二聚体 DI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治疗组113例。对照组按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低分子肝素以及华法林的用量,治疗组则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调整患者低分子肝素以及华法林用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D-二聚体、INR监测值,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上升情况来调整华法林药物的剂量和用药频率,可显著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且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对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评判。孕妇凝血功能表现为一种高凝状态,并保持动态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则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不同妊娠期可选择不同的单项检测指标观察体内高凝状态,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敏感度更高,更利于临床发现血栓形成,有助于病理妊娠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贝克曼ACL-ELITE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196例妊娠晚期孕妇(测定组)及126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并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D-Di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的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同妊娠期可选择不同的单项检测指标观察体内高凝状态,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敏感度更高,更利于临床发现血栓形成,并对DIC的发生和产后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妊娠 高凝状态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凝检查中D-二聚体及AT-Ⅲ对脂肪肝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本院体检B超检查为轻度脂肪肝患者100例为A组,中度脂肪肝患者100例为B组,重度脂肪肝患者100例为C组,以及同期体检无脂肪肝健康者100例为D组。比较四组血凝检查中D-二聚体和AT-Ⅲ。结果正常无脂肪肝的人血凝检查中D-二聚体和AT-Ⅲ结果在正常值内,脂肪肝患者两项指标均异常,并且随着脂肪肝程度不断增加,D-二聚体含量也越高,且AT-Ⅲ活性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AT-Ⅲ检测对评估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有辅助作用,可以通过凝血的状况来反映肝脏合成相关酶的能力是否受损,对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脂肪肝 D-二聚体 AT-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入路D10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的效果及手术体会。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善释D10补片行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462例成人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手术时间25~70分,术后6~24小时下床活动,术后6小时开始进流食,第二天进普食,3~7天出院。其中3例出现切口红、肿、痛,经抗炎治疗切口甲级愈合。11例出现脂肪液化,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阴囊积液,经几次穿刺抽液后自行吸收,无深部补片感染发生,回访1年至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是针对人体薄弱的解剖部位-耻骨肌孔这一腹股沟疝发生的解剖学基础的修补技术。在治疗一种疝的同时预防了另两种疝的发生,且术后异物感不明显,复发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膜前间隙 善释D10补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MP-9、D-D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水平变化。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确认为KD的1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血清MMP-9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血浆D-D水平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测定,qRT-PCR法检测MMP-9mRNA表达量;对比分析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浆D-D、血清MMP-9蛋白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MP-9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MP-9、D-D可作为KD,特别是不完全、不典型KD诊断的一项参考指标,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漏诊,使患者能及时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MMP-9 D-D
  • 简介:摘要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治中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观察和记录。旨在对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予以分析和探讨。发现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治中,血浆D-二聚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诊诊治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ACS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15例确诊的ACS患者,根据糖代谢状况分为三组,单纯ACS组,糖尿病(DM)+ACS组,IGT+ACS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DD水平。结果IGT+ACS组及DM+ACS组的血浆DD水平上升幅度低于单纯ACS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对ACS患者DD水平有影响。

  • 标签: 糖代谢异常 急性冠脉综合征 D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ischemicstroke,PI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的256例患者,其中PIS组75例和非PIS组181例。记录PIS相关危险因素、并检测Hcy、Hs-CRP、D-二聚体水平。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IS相关危险因素、Hcy、Hs-CRP、D-二聚体等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Hcy、Hs-CRP、D-二聚体对PIS的预测价值。结果(1)256例ACI患者中,有75例出现PIS,其发生率为29.30%;(2)单因素分析示,非PIS组与PIS组两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LDL-C、Hcy、Hs-CRP、D-二聚体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Hcy、Hs-CRP、D-二聚体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示,Hcy、Hs-CRP、D-二聚体预测PI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别为0.836、0.832、0.794。结论Hcy、Hs-CRP、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PIS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进展性脑梗死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检测用于筛查烧伤患者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28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螺旋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烧伤患者中并发血栓的为5例;烧伤患者D-二聚体检测水平要明显高于实验室的正常参考上限值;烧伤后一周到两周内,并发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并发血栓的患者的水平。结论D-二聚体检测更其他检查相比更加快速、方便、经济以及便于观察,可以初步将D-二聚体认为是烧伤一周后血栓筛查的一个比较好的指标,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用大量样本进行证实。

  • 标签: D-二聚体检测 烧伤患者 静脉血栓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