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前在医疗机构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十分广泛,赋予医学信息数字化特征;再加之大量应用电子病案或病历及数字化医疗仪器与设备等,致使医院数据库信息数量庞大且容量不断膨胀。对上述海量信息资源予以利用,可促使疾病诊治基于科学决策上开展,将类型多样的医治方案疗效总结,便于医院开展教学、科研、决策管理等工作。此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临床十分关注如何自动处理与提升医疗数据,使其更好发挥保健与诊断功能,促使医院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基于此,数据挖掘应运而生。应用该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医院信息管理水平提升,便于疾病诊治与远程医疗。现具体探讨在医疗管理领域中数据挖掘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老年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长期透析治疗的40例老年患者实施全程护理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常规护理的40例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嘱执行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医嘱依从性分别为97.5%与77.5%,两组间医嘱执行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与35.0%,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透析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医嘱执行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分析仪是一种从凝血、血小板聚集、纤溶等动态监测凝血全过程的监测仪,1948年由Harter[1]发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应用于临床,首先用于肝移植手术,指导术中输血,效果良好。现已成为肝脏移植、心脏搭桥等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改良TEG(mTEG)可以排除肝素的影响,并增加了敏感性和重复性,使其应用更加广泛。由于mTEG能动态评估血小板与凝血级联反应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细胞成分(WBC、RBC等)对血浆因子活动的影响,从而全面地分析血液凝固及溶解的全过程,目前在冠心病抗栓治疗、评估血小板活性和抗血小板效果、以及筛查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甚至分析介入术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原因等方面有着新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肿瘤患者PICC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常规宣教模式)和观察组(优质护理理念模式),每组均分为30例,观察及比较两组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肿瘤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自理能力评分(89.4±4.8)分,较护理干预前有所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差异显著,(t=4.776,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肿瘤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总护理满意度为29(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21(70.00)%,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肿瘤患者,实施PICC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护理中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100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在肿瘤护理中应用常规置管,研究组应用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8.00%(49例),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2.00%(41例),研究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总发生率为4.00%(2例),对照组总发生率为24.00%(12例),研究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护理过程中应用PICC置管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不仅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且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