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而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抽取在我院出生并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介入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对共纳入的98例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进行分组,纳入4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为对照组与纳入49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所得数值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有疗效及护理满意度为较对照组所得结果更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脾止泻汤治疗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不同的方式治疗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观察进行对比治疗结果,其中设置40例观察组使用健脾止泻汤治疗,设置40例对照组使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然后进行治疗效果观察。结果经过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得到不同的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中予以健脾止泻汤,能够将疗效提升,足以将其普及与推广在临床上加以应用。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DCE-MRI)增强定量参数用于测评克罗恩病(CD)的活动度。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5例CD患者,均采用MRI、DCE-MRI 扫描及检测容积转运常数(Ktans)值,采集入选患者的CD内镜评分(CDEIS)及弥散系数(ADC)等资料,参照CDEIS评分将患者分为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分别30例、37例、23例,比较3组患者ADC、Ktans检出值,解读活动期与慢性期CD患者MRI特征性表现及MRI、ADC、Ktans值的关系。结果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ADC 依次为(2.83±0.43)×10-3、(1.45±0.22)×10-3、(1.16±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13,P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 CT特征性表现特点及 CT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 本科室 2009 年 1 月到 2017 年 12 月间 30 例前纵膈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实施 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总结 CT检查的 诊断结果及图像特征。 结果: 病理检查 结果 良性病 变 24 例,包括良性畸胎瘤 10 例,良性胸腺瘤 1 4 例;恶性病 变 6 例,包括恶性畸胎瘤 2 例,恶性纵膈淋巴瘤 1 例,恶性胸腺瘤 3 例。 CT 检查 结果 良性病 变 25 例,包括良性畸胎瘤 9 例,良性胸腺瘤 16 例;恶性病 变 5 例,包括恶性畸胎瘤 2 例,纵膈淋巴瘤 1 例,恶性胸腺瘤 2 例。 CT 检查良性病 变 中 23 例 诊断结果 与病理检查 结果 相同,恶性病 变诊断结果 均与病理检查相同, CT 诊断敏感性为 81.7% ( 5/6 ),特异性为 95.8% ( 23/24 ),诊断准确率为 93.3% ( 28/30 ) 。结论:实施 CT诊断前纵隔病变 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E64层宝石能谱CT750-HD混合能量和单能量成像对肝血管瘤检出比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行CT能谱成像三期扫描,获得140kvp和70kev图像。一、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二、测量血管瘤-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CNR).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记录血管瘤在不同条件的检出,采用百分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上质量评分分别为(4.54±0.57)和(3.794±0.60)分;CNR分别为5.93和3.68,单能量图像均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能谱CT70kev单能量图像通过改善图像质量并增加病灶与肝实质的对比,有利于病病灶的检出,对检出小病灶更敏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所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64排螺旋CT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中均达到90%以上。结论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率,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对比CT与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0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普通CT扫描,观察组行增强CT扫描。之后,由2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将所有阅片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内容包括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最小检出种植灶大小、平均长宽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经观察组患者的最小种植灶及其长度与宽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临床诊断中,增强CT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CT诊断,定性更为准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023年2月-2023年10月,选择我院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甲组患者接受螺旋CT进行诊断,乙组患者接受能谱CT进行诊断,丙组患者接受MRI进行诊断。比较并分析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该诊断方法的效果。结果:与甲组和乙组相比,丙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丙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甲组和乙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MRI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诊断效率,让患者不用再接受其他检查,尽早让患者接受治疗,以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综合治疗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30例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分析,研究时间起始点范围:2022.01-2022.12,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15例患者)、观察组(综合治疗、15例患者),统计两组各项指标(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结果:在治疗有效率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实施后实际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在症状消失时间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实施后实际数据低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实施后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治疗期间通过予以综合治疗方式具有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水平,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 要 ] 总结 60 例巨结肠术后患儿门诊给予小肠结肠炎护理及家庭康复护理指导的经验。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型号的扩肛器循序渐进地进行扩肛护理,改进结肠回流灌洗方法,促进患儿肠腔积气积便的排出,并给予患儿药物保留灌肠;建立家庭康复指导的病历档案,培训并考核家长扩肛、结肠回流灌洗等操作,并通过现代通讯方法与家长保持沟通,使患儿的康复护理得以延续。 本组患儿干预 1~ 2 d 腹部胀气、打呃明显好转的有 50 例,占 83%; 2 d 内肛门开始排气的 46 例,占 77%; 4 d 内 45 例小肠结肠炎患儿症状迅速缓解和控制,占 75%,大便次数减少到 3~ 4 次 /d,减少了肛周溢液对肛周皮肤的刺激,使肛周糜烂结痂、好转,患儿舒适。 [关键词 ] 巨结肠术后; 小肠结肠炎; 患儿 ; 门诊防治; 家庭康复护理
简介: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小鼠小肠集合淋巴结(Peyerpatches,PP结)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烫伤后12、24、72h组,每组10只。各致伤组小鼠背部造成20%TBSAⅢ度烫伤后,按时相点处死并留取全部PP结。对照组小鼠处死后亦留取相同标本。分别行HE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标记PP结细胞作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结果HE染色见烫伤小鼠PP结生发中心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烫伤组各时相点有“梯形”条带。FCM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烫伤各组PP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2.1)%、(26.7±3.1)%、(21.6±4.0)%、(12.8±2.0)%,伤后12h为峰值。结论严重烫伤小鼠PP结淋巴细胞早期凋亡为细胞的主要死亡模式,在严重烫伤后早期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损伤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