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53例少年儿童TMJD患者的和咬合状况进行系统检查及确定,分析了各咬合干扰和早接触牙的牙位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对各种错与干扰之间作了相关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能因素对少年儿童TMJD的作用以及早期正畸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的联系,为RAU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门诊就诊的RAU患者80例为试验组,同时选择80名无重大系统性疾病及口腔黏膜疾病且年龄、性别等因素与试验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量表的填写来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版(EPQ-RSC)中的4个量表.结果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AS与SDS的标准分值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Q-RSC中N(神经质)量表的分值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分组,其中男性组EPQ-RSC中E(内外向)量表的分值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U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性格、心理状态存在密切的关系.
简介:目的:分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2007年刊载的文章及其引文,探讨其载文特点,为期刊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2003~2007年出版的5卷共24期《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的载文,对文章的类型、数量、基金论文比.第一作者的单位分布、技术职别、学历、作者的合作度.引文的数量、语种、引文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5年的总载文量为460篇,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378,合著论文占94.3%,平均论文合作度为4.38。作者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排名前10位的作者单位共发表论文409篇,占88.91%。发文数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有14位,共发表论文66篇,占14.35%。中级以上技术职别的第一作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0.87%,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总人数的80.65%。460篇论文的总引文量为5309条,引文率为98.91%,篇平均引文11.54条。外文引文(以英文为主)占73.50%,普赖斯指数为51.80%。结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术后重建板断裂或松脱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间因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进行下颌骨重建的129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其中78例患者采用骨移植修复,51例患者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10例患者术后1~30个月发生重建板断裂或松脱。其中,8例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另2例分别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瓣和髂骨肌瓣修复。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重建板断裂及松脱的发生率为7.75%,骨修复组和单纯重建板修复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应用重建板进行下颌骨重建。钛板发生断裂及松脱的可能性大于骨移植修复。同期行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或在局部和全身疾病控制后尽早进行二期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是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慢性牙周炎对种植牙存留率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6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病例对照研究被纳入,合计306例患者共476枚种植体,其中牙周炎组252枚,牙周健康组224枚。Meta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种植体存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2,95%CI(0.21,0.81),P=0.01]。骨吸收有统计学差异[MD=2.26,95%CI(0.54,3.98),P=0.01]。结论牙周炎患者对种植体存留率和骨吸收有明显影响,增加了远期失败的风险。鉴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太少且病例不多,时间太短,以及测量指标不全面等影响本Meta分析论证强度及全面性的因素存在,以上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颗,共植入108颗种植体。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11mm,提升幅度为2~6mm。平均随访56.8个月。35例患者(41颗种植体)于后期随访中行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观察种植体新骨形成量和种植体突出窦底高度,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植骨组7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87.7%;不植骨组3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94.1%。CBCT扫描显示,提升幅度为2~4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2.7±1.3)mm,不植骨组为(2.4±1.5)mm,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升幅度为4~6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3.5±1.3)mm,不植骨组为(1.3±0.4)mm,植骨组比不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显著增加。结论:在上颌后牙缺失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植骨材料对于促进新骨形成并非必须,然而提升幅度较大时,植骨能获得更多的骨量。
简介: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牙龈增生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12例因接受固定正畸治疗而出现牙龈增生的患者纳入牙龈增生组,对照组为12例牙龈健康者.分别于基线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牙周检查指标、龈下菌斑标本和龈沟液标本,采用实时PCR技术对龈下菌斑内的牙龈卟啉单孢菌(Pg)、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中间普氏菌(Pi)、齿密螺旋体(Td)和福赛氏类杆菌(Tf)进行定量检测,使用ELISA法测量龈沟液中白介素-1β的含量,比较牙龈增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牙龈增生组患者实施牙周基础治疗,并于4周后重新采样比较牙周治疗前后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基线时,牙龈增生组中龈下菌斑内五种牙周可疑微生物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龈沟液内白介素-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时,牙龈增生患者的各项牙周检查指标均明显下降,同时Pg、Aa和Td的检出率、细菌数量以及龈沟液内白介素-1β的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Pg、Aa和Td等牙周病原菌和白介素-1β与正畸治疗中牙龈增生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患者检出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和多重耐药菌的目标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颌面外科感染患者检出的菌株,对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各年份间耐药率的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89株,革兰阳性菌占31.8%(219/689),革兰阴性菌占68.2%(470/689)。检出总量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检出量分别为96、67和51株。3个年份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二代、三代的耐药率低于10%,对限制级抗菌药物美洛培南(χ2=2.675,P=0.229)、氨曲南(χ2=0.469,P=0.791)的耐药率低于8%。3个年份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0%、66.7%、95.2%,均高于60%(χ2=7.212,P=0.024)。2012、2013年所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四环素类、磺胺类、部分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超过20%。结论2012—2014年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数量最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应着重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控制,重点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诊断,旨在对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方法:复习2000-062011-06我院口腔科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中皮疹首发2例,28例以疼痛为首发,误诊12例,误诊率40.00%。疼痛后1-3天出现皮疹8例,4-6天16例,〉1周4例。被误诊的疼痛有三叉神经痛、头部肿瘤、牙髓炎、偏头痛等4种疼痛。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后一般于2周治愈,遗留神经痛3例。结论: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早期复杂、多样,正确的诊断,有赖于提高认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对于发生在颌面部单侧沿神经放射痛又缺乏阳性体征者,应想到带状疱疹的可能。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人牙折的状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措施。材料与方法:对230例老年人牙折的病例进行临床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各类方法修复。结果:本组病例各种类型冠折207例,根折23例。冠折包括部分冠折裂、全冠折断。全冠折多为横形自牙颈部折断,而部分冠折以斜形、纵形发生较多。采用同定修复65例,其中冠修复53例,桩核恢复后冠修复12例,凋磨改未修复30例。在部分活动义齿上加牙86例。制成各种类型的覆盖义齿28例。拔除11例,其中半切术7例。制备洞形补7例。嵌体修复3例。老年牙折的原因:1.龋齿,继发龋、猛性龋,主要是根面和牙颈部的龋坏;2.磨损不均匀,形成过高的牙尖;3.咬合创伤;4.深的楔状缺损。结论:老年人牙折有较高的发病率,应针对引起牙折的病因早期采取防治措施。
简介:目的评价上中切牙正畸治疗后根吸收状况,探讨影响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从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名资深医生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所完成的正畸病例中,随机选择233例(男85例,女148例)。分为成人组90例,平均年龄(21.73±3.68)岁;青少年组143例,平均年龄(13.37±1.81)岁。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观察上中切牙牙根形态与长度变化,评价上中切牙根吸收状况。结果233例患者中的13例上中切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根吸收,根吸收发生率为5.58%。成人女性拔牙矫治组的上中切牙根吸收程度高于青少年女性拔牙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中,女性拔牙矫治患者的根吸收程度较男性拔牙矫治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是否拔牙,其上中切牙根吸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后的上中切牙根吸收发生率较高。正畸根吸收原因复杂,治疗前应详细分析各种根吸收易发因素,以减小正畸根吸收的发生和程度,维持正畸牙齿的健康。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的发病率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5月—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择期全麻下行口腔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115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术前1d、术后7d行神经心理测试,判定患者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根据术后7d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分为POCD组及非POCD组,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围术期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C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口腔肿瘤术后7d天,POCD发病人数为37例(32.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1,95%CI1.003~1.142,P〈0.05)、高血压(OR=0.267,95%CI0.105~0.676,P〈0.01)、麻醉时间(OR=1.003,95%CI1.000~1.006,P〈0.05)、及术后住院天数(OR=1.071,95%CI1.008~1.138,P〈0.05)可增加口腔肿瘤老年患者POCD发病的风险。结论:高龄、高血压、麻醉时间延长及术后住院天数是口腔肿瘤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