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小型猪牙齿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移动情况。方法:选用6只实验用小型猪(8-10个月龄),在一侧前磨牙近中造成直径为15mm,高为10mm圆柱状的骨缺损区。获取小型猪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并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将小型猪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生物复合体(60%羟基磷灰石+40%磷酸三钙)复合后,种植到骨缺损区。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术后14W用60g力牵引双侧第一前磨牙近中移动。于12W后测量双侧前磨牙的移动距离。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6只小型猪两侧第一前磨牙近中移动平均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细胞支架构建方式,可修复小型猪的上颌骨缺损,修复后不会对牙齿移动产生不良影响。
简介:目的观察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内成骨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Osx与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骨改建的关系.方法选用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加力1、2、4、8、12h和1、3、5、7、14d组.采用拉簧加力法于上颌右侧第一磨牙建立实验性牙齿移动动物模型,制备牙周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方法半定量分析Osx在牙周膜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对照组,Osx呈弱阳性均匀表达.加力后,Osx着色强度和分布发生一定改变.时间上,加力4h后张力区和压力区牙周膜Osx表达即明显增强(P<0.01),并逐渐增高至加力5d,双侧Osx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后逐渐降低.分布上,在张力区靠近牙骨质和牙槽骨表面及压力区靠近牙骨质表面的牙周膜逐渐呈现强阳性表达,而在发生明显骨吸收的牙槽骨侧无明显着色;自加力3d起,张力区阳性强度明显高于压力区.结论机械力作用下,Osx表达变化具有一定时空规律性,与牙周组织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相一致.Osx可能参与了体内正畸牙周组织的骨改建过程,发挥其成骨调控作用.
简介:摆形磨牙远中移动矫治器(Pendulum矫治器)是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用于Ⅱ类错不拔牙治疗的矫治器。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摆形磨牙远中移动矫治器的构造、制作以及临床应用和适应症,并报告了典型病例。
简介:目的:观察Mini-SG附着体义齿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患者,应用Mini-SG附着体义齿进行修复。结果:经过6个月-5年的临床随访,Mini-SG附着体义齿稳定性能好,患者满意,基牙牙周组织健康。结论:Mini-SG附着体义齿是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较好方法,有利于基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简介:目的观察正畸对牙周膜机械感受器的影响,探讨正畸牙移动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左上第一磨牙(ULM1)为对照,右上第一磨牙(URM1)施加0.49N近中向的拉力,分别在加力3、21天时,以及去除加力后7、14、21、28天时处死大鼠;取含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组织块,常规固定、脱钙、PGP9.5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压力侧牙周膜机械感受器形态的改变,并测量形态肿胀、模糊的机械感受器的面积百分比。结果加力后大部分牙周机械感受器均出现膨大和模糊的外形,在加力21天时形态肿胀、模糊的机械感受器比加力3天时明显增多(P〈0.05)。去除加力后,这种类型的机械感受器逐渐减少,但21天后尚未恢复到加力前水平(P〈0.05),均未见炎性细胞。结论正畸加力中牙周膜神经出现类似损伤性改变的应激反应。这种神经改变在去除正畸力后需要较长时间修复。
简介:目的研究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病例后,上、下颌前牙及磨牙向拔牙间隙各自的牙移动量以及移动类型。方法收集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使用HX直丝弓矫治器,因轻度双颌前突求治而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病例26例,在头颅侧位片上,以治疗后猞平面、腭平面和下颌平面为参考平面,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切牙和磨牙向拔牙间隙移动量和移动类型。结果上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50.4±11.5)%,磨牙前移占(49.6±11.5)%;下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46.2--+10.7)%,磨牙前移占(53.8±10.7)%;上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上中切牙根尖点根方-4.28~11.96mm的范围内(5.00±5.27mm),下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下中切牙根尖点根方0.85-25.25mm的范围内(14.16±9.27mm);磨牙均为整体近中移动。结论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能较好地维持前牙的唇舌向倾斜度和前后向位置,并能较好地保持面部美观、微笑丰满度和后牙直立度,达到良好的美观效果。
简介:目的研究牙周模牵张成骨速移动牙齿时牙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情况。方法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选用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2只。以单根的第一前磨牙作为移动牙,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分别在加力2(A1组)、4(A2组)周及各自加力后保持1(B1、B2组)、2(C1、C2组)、4(D1、D2、E组,其中E组为对照组,不加力)周时,取出牙髓组织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牙髓组织中TNF-α含量。结果TNF-α含量在牵张加力2、4周后明显升高,停止牵张加力后第1、2周TNF-α含量明显降低,第3、4周TNF-α含量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其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牙槽骨牵张2周及4周快速移动牙齿时,牙髓内TNF-α含量均可在牵张后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而牵张后7~14d则为其转变的关键时期。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牙移动中P2X3受体在牙周膜的表达变化,初步了解P2X3受体与正畸牙移动疼痛信息传递的关系.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对照组(14只)和实验组(35只).选择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作为观察对象,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不同时间点牙周膜组织切片.结果正畸牙移动加力后,牙周膜压力侧和张力侧P2X3受体免疫阳性表达增加,呈短时上调规律,两侧相同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牙移动疼痛信息传递过程中P2X3受体在牙周膜压力侧与张力侧呈一过性上调规律,推测P2X3受体与牙移动伤害表达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起作用,其中前列腺素E2(PGE2)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13例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正畸患者,用PaulGjessing设计的上颌尖牙后移簧(PGCRS)远中移动尖牙,在严格控制口腔卫生的条件下,以滤纸条法取受力前、受力后1小时、24小时及168小时一侧尖牙远中的龈沟液(GCF)。用放射免疫法(RIA)测GCF—PGE2的含量。结果显示受力前即可检出GCF-PGE2,平均为46.739pg/ml。受力后1小时、24小时及168小时分别为126.609、208.878和121.728pg/ml。均较受力前显著增加(P<0.05)。表明牙受力初期GCF-PGE2含量增加,且在24小时达到峰值,提示GCF-PGE2含量增加与牙齿的受力移动有关。GCF-PGE2提供了一种研究人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生化指标变化的活体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