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距今1万年左右便发明了陶器,距今约4000年左右出现了原始瓷器。至宋代,制瓷业迅速发展,官窑、民窑争奇斗艳,青瓷、白瓷等异彩纷呈。宋代洛阳虽然失去了国都地位,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数千年古文化的积累,又一次成为中国文...

  • 标签: 瓷器造型 洛阳 当阳峪窑 影青瓷 天目瓷 磁州窑
  • 简介:<正>文物工作者有时在现场发掘出一些罕见的、较完整的、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的铁质文物,但有时常发生鳞片脱落、断裂、酥粉等现象,器形发生较大的改变,影响发掘报告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尚未移交给保管部前就已失去原有的价值。为此,发掘人员提出希望在发掘到整理资料这一过程中能设法暂时保持铁质文物的原来形状、色泽和强度。要求提供的方法简便易于掌握,设备和材料易于搞到,最好价值不要太贵。

  • 标签: 铁质文物 文物工作者 历史价值 整理资料 现场保护 发掘报告
  • 简介:本刊2001年第4期发表了赵君平同志《唐杨元卿墓志拓本跋》,对洛阳新出土墓志作了介绍,偏重于书法的研究。这方墓志记载的唐后期平定淮西藩镇割据的重要史实,引起历史学界的格外关注。赵振华等同志以墓志为纲,参稽文献,对裴度撰志作了客观详实的考证,丰富了两《唐书·杨元卿传》的记载。

  • 标签: 杨元卿 墓志 书法研究 淮西平叛 唐朝
  • 简介:本文分析了现存的北魏墓志材料,考虑到北魏时期存在三种不同尺度的状况,对北魏墓志的大小类别采取了较宽松的标准,从而揭示出北魏墓志中存在的等级制度,并对个别不符合这一制度的墓志材料作了合理的解释.说明在北魏时期,随着正方形墓志成为主要的墓志形制,结合礼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墓志外形尺寸以及雕饰的正式等级规定.隋代以后的墓志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这一规定,或在其基础上加以调整.

  • 标签: 墓志 北魏时期 形制 礼制 等级制度 隋代
  • 简介:因爱好书法,获得金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吴定安先生所赠宋、明墓志铭拓本两方,为该县所收墓志中的上品。今征得同意,标为整理如后,以飨同好。

  • 标签: 墓志铭 宋明 考释 文物管理所 金溪县
  • 简介:小时候,就常听父亲和长辈们谈论于右任老先生,他的书法直追二王,闻名遐迩。其为人也,爱国爱家,热心公益,虽为国民党元老,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俭朴淡泊等等,给我印象很深。1934年冬,我20岁那年,学校放寒假,在父亲安排下,要母亲带我和弟弟们从北平去西安,到陕西灾区体验一下那里的灾民与儿童的苦难生活,接受感性教育。到了西安,一天,父亲带我们去拜望于老先生,行前关照说,

  • 标签: 墓志铭 于右任 父亲 感性教育 陕西省 国民党
  • 简介:契丹小字(以下简称)1996年9月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山的耶律祺家族墓地二号墓.墓志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志盖,正面的斜面刻十二生肖像,中央台面没有刻字(图一).背面刻契丹小字27行(图二).志石刻契丹小字21行(图三).二石共刻契丹小字51行.出土情况已有报导1.现对墓志作一考释.如有不妥之处,尚希诸家博雅不吝赐教.

  • 标签: 契丹小字 部署 墓志铭 考释 CHARACTERS 内蒙古自治区
  • 简介:汉代对官员加封不同质地及颜色的印绶,通过其腰带绶的颜色能判断出其人地位等级,特定色彩的绶是尊贵的象徵,贱人不得佩戴。如《全汉文》卷三九引“《御览》六百八十二”:“昌邑王取侯王二千石墨绶黄绶,与左右佩之。龚遂谏曰:‘高皇帝造花绶五等,陛下取之而与贱人。臣以为不可,愿陛下收之。’”

  • 标签: 墓志 《全汉文》 颜色 汉代
  • 简介:缪宇墓志,是1980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县西北青龙山南麓的束汉墓志。碑文记载为元嘉元年(151)。《文物》1984年第8期发表了尤振尧、陈永清、周晓陆的《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介绍了墓葬的出土情况,并认定缪宇是官秩二千石的彭城相。随后,宋治民发表《缪字不是彭城相》(《文物》1985年第2期)一文,以墓志中记载:“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认为缪宇是代理彭城相长史的吕县县长,其职位与秩级都低于王国相长史,因此称“行长史事”。

  • 标签: 墓志 彭城 青龙山 徐州市 江苏省 出土
  • 简介:唐代部分比丘尼并非像佛教教义宣传的那样真正出家,而是与其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参加家庭成员的丧葬事宜,为家庭成员的亡灵造像祈福,死后回归本家坟茔等;家庭成员也同样参加比丘尼的丧事、为其修建灰身塔并撰写铭文等。可见,唐代部分比丘尼与家人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她们一方面皈依佛教,另一方面又遵从儒家伦理,是唐代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 标签: 唐代 比丘尼 家人 墓志 关系
  • 简介:甘肃省庄浪县水洛城出土的明代《李天禄墓志》和《李萃墓志》,为庄浪县首次发现明代墓志。它们的出土,为研究古代丧葬文化以及真切地认识墓志铭这种专用文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同时,对于研究庄浪明代历史以及丧俗礼仪等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 标签: 庄浪县 水洛城 明代墓志
  • 简介:辽《驸马萧公平原公主墓志》全称为《故威武军节度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尉兼侍中驸马都尉萧公平原公主墓志铭》(以下简称《主志》),2010年10月出土于辽宁省阜新县八家子乡乌兰木图山南麓的辽代后族萧氏墓地中。

  • 标签: 墓志铭 公主 平原 驸马 考释 节度使
  • 简介:唐高瀚及夫人崔缜墓志是洛阳20世纪初出土、1993年从老城一居民家中征集的。崔缜墓志反映了唐代三个宰相:崔玄日韦、崔涣、崔损。高瀚志志主父亲高钱史书“失其何所人”。此志可补史阙,并证实唐代后期科举制度的浮薄。

  • 标签: 高瀚 崔缜 墓志 宰相 唐代 科举制度
  • 简介:1996年春,武安迂城乡东万善村村东砖瓦窑出土唐代墓志一合,村民送交邯郸市博物馆收藏.该墓志为青石质,盖呈盝顶形,边长47.5、厚18厘米;顶上部边长28厘米,正中篆书2行4字'刘公墓志'(拓片一);四刹每面按左、右、上、下方位阴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拓片二),四侧面饰忍冬纹.

  • 标签: 墓志 县令 公墓 出土 小考 玄武
  • 简介:2010年,南宁市邕宁区和合村莲花坡出土了一块明万历十五年的墓志铭。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为兴安守备、南宁卫镇抚朱麒之父,是南宁卫一名"带俸官",仅领俸而不任职事。而从墓主家族谱系看,朱氏家族因军功而享世袭武职,并通过与南宁卫其它世袭武官家族通婚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同时又通过参与科举、与地方科举士子群体结交和联姻,以期进一步稳固家族社会地位。

  • 标签: 明代 南宁卫卫尉 朱公 墓志
  • 简介:唐昭靖太子墓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位唐朝中期代宗皇帝李豫之子的家族世系及对其封赠情况和他经历的短暂一生,可以补充《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昭靖太子记载的不足。

  • 标签: 昭靖太子 代宗 唐朝 墓志
  • 简介: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卷)收录有《陈善墓志》,上册存其拓片,下册附释文,可参照阅读。但因原石蚀泐等原因,释文多处误读或未能识读,这严重影响研究者对此出土材料的正确使用。依照拓片对释文进行校勘,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拓片记录内容的原貌。

  • 标签: 河北 出土墓志 释文 校正
  • 简介:1992年8月在平泉县柳溪乡马架子村出土辽代墓志一合,因残缺墓主不明。经考证,为辽御使大夫、上柱国、兰陵郡开国公萧福延之墓志,可补史之缺。

  • 标签: 承德 平泉 辽代 墓志
  • 简介:唐贞观十四年八月,侯君集统帅的唐朝军队以破竹之势攻下今吐鲁番地区的氏小王国,一百三十八年的割据政权至此灰飞烟灭。随后,太宗毅然否决“抚其民而立其子”的主张,设立西州,采取与中原一体化的州县制度。相对独立的小王国一旦成了大帝国的边境行政区,以往那种行之有效的多边外交政策自然宣告结束,现实的状况是:几乎孤悬于外的边疆行政州要承担大唐帝国在该地区的全部压力,侯君集攻高昌时,“分兵掠地,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

  • 标签: 侯君集 大唐帝国 唐贞观 州县制 高昌国 多边外交
  • 简介:史善应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志描述了一位在历史上几乎湮没的东突厥王族人物的真实人生,同时为深入了解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突厥的关系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史善应作为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孙子,其墓志对突厥世系的记载补正了文献中的许多讹误。史善应生长在中原,前后参加了隋炀帝出征高丽、流亡江都、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等事件,成为初唐政治史上重要的胡族人物。其墓志中对中国历史上族际流动乃至族群凝聚和国家认同的描写值得注意,志文体现出对英雄祖先和华夏认同既统一又相背离的印记,这种民族血统和文化授受上的矛盾性,构成了墓志在历史记忆和情节诠释上的特色。只有把握个人在家国转折中的命运,才能理解在墓志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片段,从而真正进入墓志书写的世界。

  • 标签: 唐代 东突厥王族史善应墓志胡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