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权威考古学刊物《考古》杂志和8个国家级文物考古机构,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文物考古机构,11所重点大学的考古文博院、系共同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显示,河南省作为文物大省,共有17项考古大发现入选,名列全国第一,安阳殷墟以最高票名列百项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评选范围为1901年~2000年间中国(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在内)的重大考古发现。要求一是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二是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三是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中国20世纪 河南省 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发现 河南陕县 文化遗址
  • 简介: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军事机关主要长官、幕僚及有关人员逐日在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官邸举行会报,并由何主持,从七月十一日至八月十二日,共进行三十三次。其所形成的记录,对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的和战方略、军事部署等均有反映,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特先将第一第十五次会报会议记录,公布于后。出席会议人员,除何应钦外,有参谋总长程潜、训练总监唐生智、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军委会秘书长张群、资源委员会副秘书长钱昌照、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交通部部长俞飞鹏、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军政部次长陈诚、军政部次长曹浩森、参谋本部次长熊斌、军政部军需署署长周骏彦、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军政部总务厅厅长项雄霄、参谋本部第一厅厅长龚浩、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徐祖贻、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吴思豫、刘光、军委会铨叙厅厅长林蔚、军政部军务司司长王文宣、军政部机械司代司长陈东生、军政部交通司司长王景录、军政部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军政部兵役司司长朱为鉁、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军委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钧、宪兵司令谷正伦、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航空学校校长黄镇球,军委会侍从室参谋李崑岗、军政部会计处会计长陈良、军政部参事佘念慈、参谋本部第二厅处长尹呈辅、军政部科长罗泽闿、谭道平等。在阅读时请对照,不另加注解于文后。

  • 标签: 副主任 部长 军委 参谋 警备部队 参事
  • 简介:<正>2002年9月19日上午,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联合在市政协二楼会议室举办了《贵州大学堂建立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议由市政协杜云峰副主席主持。省史学会会长龙志毅、近现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廖海波、会长章德华、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何子明,市政协常务副主席施建超、秘书长沈昭碧,部分市政协委员及省、市史学界人士共7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 标签: 《贵州大学堂建立100周年》 贵阳市 历史研究 高等教育 贵州大学堂
  • 简介:<正>阁下,女士们,先生们:首先请允许我以个人和我的国家的名义感谢各位光临这一在戴高乐将军诞辰日举行的纪念活动。我们今天相聚在此,一起回忆尼克松总统心悦诚服地称之为“人中豪杰”的人物。戴高乐将军人品出众,但又极富人情味。他的生命起止两个十一月之间,即生于一八九

  • 标签: 戴高乐 将军 诞辰 法国 纪念 讲话
  • 简介:今年是中共“一大”的唯一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同志被害70周年,诞辰100周年,我拟就恩铭同志的一生作简要介绍以兹纪念。邓恩铭又名邓恩明、邓尧钦、邓建勋、黄伯云,字仲光,乳名邓老乖。于1901年元月5日,即光绪庚子年冬月十五日出生在贵州荔波县城北大街(今向阳路21号)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他有同胞兄弟姐妹6人,排行第二,自幼聪

  • 标签: 中共“一大” 邓恩铭 诞辰100周年 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 反帝反封建
  • 简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模式间客观存在互动机制,土地利用模式是交通模式形成的基础,交通模式的选择将会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因此土地利用模式特征是影响城市持续交通模式选择的至关因素.本文在全面分析广州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特征基础上,综合考虑汽车产业政策、能源及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了广州持续交通模式: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自行车适度发展,交通方式合理分工的高效化、节能化和环保化绿色交通模式.

  • 标签: 城市土地得用模式 可持续交通模式 广州
  • 简介:2005年4月27日,上海市青浦区召开“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创新地方志工作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出席座谈会并作了讲话。他说,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 标签: 诞辰100周年 工作座谈会 青浦区 上海市 朱佳木 地方志工作
  • 简介:“华衣衬美人,佳瓶盛芳醇。”我省的茅台酒瓶,独具一格,最富地方特色,备受顾客的称誉。酿造茅台酒之初,并无酒瓶,由沽酒者自备盛器。清咸丰以后,才有茅台村附近的中华村烧制的口小肚大的陶质坛形酒瓶盛酒出售,有能装一斤、二斤、三斤不等的三种型号。但这种酒瓶体积大,质量差,既不便携带,且易破损,后又改为长方形微扁的陶质酒瓶,每瓶盛酒三斤。直到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物品展览会上获奖后,名驰中外,销量日增,为适应外运需要,成义荣和两烧坊几经研究,试制成与现在形状相同的圆柱形小口短颈的黄色陶质酒瓶,此种定型的茅台酒瓶,一直沿用到解放以后。1958年,为使装璜美观,曾改为形状相同的白色细瓷瓶,因其漏酒,又改为乳白色的玻璃酒瓶,形状不变。这种酒瓶通入电光后,晶莹璀璨,颇为绚丽,深为人们喜爱,一直沿用至今。它开初由桂林制造,因运费高昂,后为贵州清镇烧制。为降低成本,继建成茅台玻璃厂制成现在的茅台酒瓶。

  • 标签: 中华村 陶质 衣衬 沽酒 地方特色 玻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