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过程中的护理方法使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皮下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的局部及全身反应。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疗效,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后,不会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病毒载量是否会对HIV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造成影响。方法:将本院关节科于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80股骨头坏死患者基于HIV病毒载量的差异性,分为观察(40例,≤30000copy/ml)、对照(40例,>30000copy/ml)两组,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比对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比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4项指标的分布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不同阶段,两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IV病毒载量的差异性并不会对HIV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中老年(46~71岁)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96例,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置换组4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置骨组48例行粗通道髓芯减压打压植骨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效果、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置换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置骨组(t=-13.180、-14.469,P<0.05)。治疗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置骨组、VAS评分低于置骨组(t=6.969、-19.319,P<0.05)。置换组治疗优良率为95.83%(46/48),高于置骨组的62.50%(30/48),χ2=7.957,P=0.005。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低于置骨组的12.50%(6/48),但χ2=2.182,P=0.140。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较好,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T1-mapping技术监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TNFi)治疗中轴型脊柱关节病(axial spondyloarthropathy,axSpA)疗效,以期对axSpA炎症活动性和疗效监测提供有效的量化指标。材料与方法纳入114例研究对象,对照组15例,病例组99例,病例组中20例患者经过系统的TNFi治疗为治疗组。病例组分为活动组和非活动组,活动组分为中度活动组、活动度提高组、活动度非常高组三个亚组,治疗组根据治疗的不同周期分为治疗前组、治疗3周组、治疗6周组和治疗12周组。所有对象均行T1-mapping序列检查,比较对照组、病例组以及病例组各亚组之间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的差异,运用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并根据治疗组不同治疗周期T1-mapping值下降率对疗效进行监测。结果(1)各组骶髂关节骶侧、髂侧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升,T1-mapping值的差异对活动度提高组和活动度非常高组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3)治疗组中不同治疗周期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的下降率能够有效监测疗效。结论T1-mapping技术可以量化评估axSpA炎症活动性,并有效监测疗效,有益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63髋)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25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组),36例(3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术后1、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或股骨侧骨溶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柄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髋臼磨损或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全髋关节置换,且疼痛及翻修率较高,因此对于该类老年患者推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4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A组,另外3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影像学变化特征等手术疗效指标。所有患者均随访3~4年。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A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随访X线检查结果显示,A组髋臼磨损或松动、股骨假体柄松动、假体骨溶解等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短期及长期疗效均较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Harris评分的康复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得分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进行护理后,观察组Harris评分平均为(91.32±4.1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0.54±5.24)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arris评分的康复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功能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本科于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晚期股骨头坏死14例(22髋)患者进行随访,并与同期16例(24髋)行金属对聚乙烯假体置换的患者进行对比,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影像学评估及检测血铬浓度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2~4.2年),金属对金属大头置换组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27±11.56)分提高至术后随访时平均(89.86±8.39)分(P<0.05),患者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55.55±15.34)°提高至术后平均(120.91±9.47)°,关节功能明显改善(P<0.05),金属对聚乙烯假体置换组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18~71分,平均(42.25±13.73)分提高至术后随访时的62~98分,平均(89.46±7.79)分(P<0.05),髋关节功能由术前平均(55.04±14.88)°提高至术后平均(96.00±8.30)°,关节功能明显改善(P<0.05),金属对金属大头置换组术后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金属对聚乙烯假体置换组(P<0.0...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63髋)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25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组),36例(3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术后1、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或股骨侧骨溶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柄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髋臼磨损或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全髋关节置换,且疼痛及翻修率较高,因此对于该类老年患者推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联合系统性功能训练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实施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选取9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联合系统性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髋关节功能和生存质量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优质护理并联合系统性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