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β-hCG、P预测早期不明位置妊娠患者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提升诊断准确程度。方法:按照手术病理结果,采集2022年1月到2024年6月符合异位妊娠症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宫内妊娠者相同人数,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对于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联合检测约登指数为0.9,高于单一检测,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hCG、P预测联合检测,在发现早期不明位置妊娠患者异位妊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联合检测避免单纯检测敏感度不足、特异性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两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并寻求有效的临床治疗预后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30例残余头晕患者,在进行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后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选用药物治疗)以及观察组15例(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操锻炼治疗)两组,比对两组不同治疗方式下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年龄与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与复位后残余头晕有着密切关联,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1(7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5(100%),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以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操锻炼进行残余头晕的预后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症状况,且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05 月收治的 96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一般护理措施 +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完成;就组间眩晕护理总有效率以及 HAMA 评分展开对比。 结果: 最终发现,护理前,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HAMA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 >0.05 );护理后,实验组 HAMA 评分低于比照组明显( P <0.05 )。 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临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利于眩晕护理效果提升以及 HAMA 评分降低,最终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疾病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2,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与研究组(n=42,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手法复位),对比治疗有效率、症状变化及平衡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研究组VSI评分较低,Berg评分较高,P<0.05。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运用手法复位可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平衡能力,加快病情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面部不对称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面部不对称患者42例,根据双侧升支高度的差异,分为升支相似组20例,升支不对称组22例;以2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采用三维测量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升支不对称组患者的对侧髁突直径明显大于偏斜侧[内外径:对侧(18.44±2.04) mm,偏斜侧(16.18±2.18) mm,P=0.015;前后径:对侧(7.70±1.08) mm,偏斜侧(6.73±1.81) mm,P=0.029]。对侧髁突前间隙[(2.68±0.68) mm]明显小于偏斜侧[(3.68±0.56) mm],P=0.002。升支不对称组的髁突内外径、高度以及前间隙的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升支相似组[髁突内外径差:不对称组(2.26±1.32) mm,对照组(0.16±0.22) mm,相似组(0.10±0.85) mm,P=0.003;髁突高度差:不对称组(3.41±2.94) mm,对照组(0.04±0.57) mm,相似组(-0.41±1.47) mm,P=0.017;前间隙差:不对称组(-1.00±0.61) mm,对照组(0.00±0.33) mm,相似组(-0.04±1.07) mm,P=0.020],升支相似组髁突中心到正中面距离的差异[(-2.60±1.60) mm]明显大于对照组[(-0.10±0.40) mm]和升支不对称组[(0.41±1.35) mm],P=0.004。结论不同类型的不对称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具有不同的特征,双侧关节窝与髁突位置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场对质子束传输和剂量分布的影响,探索垂直磁场条件下Bragg峰(BP)偏移的校正方法,为MR引导质子治疗的剂量计算和束流传输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蒙特卡洛(MC)模拟研究磁场下质子束在水模体的剂量分布。通过"角度校正+能量校正"的方法对BP位置偏移进行校正,并基于模拟数据通过解析公式计算校正参数。结果磁场引起质子剂量的畸变,造成BP位置偏移,偏移程度随磁场强度和初始能量增大而增大。与MC模拟相比,解析法计算空气中质子束偏移的误差<0.2%。基于模拟数据和计算公式,借助MATLAB编程可以在1 s内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校正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存在磁场的空气层、等中心深度、照射方向对校正参数都有不同程度影响,经过校正后BP位置与预期位置基本吻合(偏移≤0.2 mm)。结论"角度校正+能量校正"的方法能有效地校正垂直磁场下的BP位置偏移,基于模拟数据的解析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校正参数。
简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外周疾病,其特点是头动引起的强烈的位置性眩晕。本文介绍了1例在地面发生HC--BPPV的海军飞行员病例,并对有关的航空医学评估与鉴定进行了讨论。
简介: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不同部位时是否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符合CRT植入指征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药物优化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CRT植入术,根据术中左前斜X线冠状静脉逆行造影结果将左心室侧壁电极位置分为前侧壁(n=20)、侧壁(n=45)、后侧壁(n=24)3组,分析术后1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参数改变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和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病死率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侧壁与后侧壁组△LVEF、△LVESD、△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优于前侧壁组(均P〈0.05);侧壁及后侧壁组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明显低于前侧壁组(均P〈0.05)。结论:CRT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及后侧壁临床疗效优于前侧壁,提示左心室电极位置影响CRT反应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程过程中B超诊断胎头位置异常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推广意义。方法对926例单胎头位初产妇在产程中行B超检查,检出68例胎头位置异常,指导妇产医生立即做出无损害干预纠正异常的胎头位置,或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分娩。结果通过产程中行持续地B超检查,及早发现胎头位置异常现象68例,立即行人工无损害干预后,成功阻止24例枕前位发展成持续性枕后位(24/27,88.9%),19例枕前位发展成持续性枕后位(19/24,79.2%),另外果断对3例高直位、3例面先露胎儿行剖宫产终止分娩减轻母儿损伤。结论产程中利用B超对胎儿状态、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可以有效减少胎头位置异常引发的头位难产,提高生产安全行,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应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间接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 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 11—1 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 的为 A组,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 的为 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情况。结果 B 组 患者术后 3d 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80.00% , 术后 1 月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94.00% ,明显高于 A 组的 56.00% 和 82.00% ;术后 7d 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1.12±0.55 ),术后 1 月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0.76±0.49 ),明显低于 A 组的( 1.39±0.55 )和( 1.17±0.52 ); 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 手术切口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能够有效促进术后视力恢复,降低对 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脑积水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侧脑室穿刺位置实施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我院收治的60例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8月—2018年8月,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取侧脑室枕角穿刺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侧脑室额角穿刺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积水患者采取侧脑室额角穿刺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值得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中是否存在无眩晕、头晕症状患者及其在BPPV患者中的比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总医院眩晕诊疗中心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78例与BPPV相关病例,其中221例以"眩晕、头晕"为主诉,57例以"头昏沉"而并无"眩晕、头晕"主诉患者经器械前庭变位试验检查和复位治疗被证实为与BPPV相关。结果日常状态下,"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或头晕"BPPV患者221例;日常状态下,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无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或头晕,仅表现为"头昏沉感"BPPV相关患者57例。结论在BPPV相关诊断中,表现为"眩晕、头晕"症状者比率为79.5%(221/278),仅表现为"头昏沉感"患者占比20.5%(57/278)。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及实施效果。 方法: 研究分析了 2017 年 1 月 - 2020 年 5 月期间的 30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情况,依据患者意愿将其分成两组,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和系统性干预(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 93.33% ( 14 例),对照组为 86.67% ( 13 例),组间差异性不显著, P > 0.05 ;观察组干预后 VSI 评分为( 26.33±4.23 )分, BBS 评分为( 51.27±3.18 )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是( 126.48±3.84 )分,数据较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虽然不能够直接改善治疗结局,但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十分明显,建议在临床推广该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