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功能消化不良采用临床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78 例消化不良患儿,抽签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 39 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 39 例,行临床护理干预),将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观察组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恶心、腹胀、嗳气、早饱、食欲下降)低于对照组,观察组 SDS 和 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 对消化功能不良的患儿采用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更好的改善患儿的各项指标,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以电针治疗手段对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本次实验中患者为2016年09月份开始到2017年09月份截,在我院消化内科当中接受治疗的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患者,共有120名患者参与了本次的观察探究,在开展探究后将120名消化不良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两组,分为探究小组以及对照小组,每个小组当中的患者人数均为60。探究小组中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方式以电针治疗模式为主,对照组治疗当中以指定饮食的治疗方式为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全面的记录下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进展,并结合相应标准进行论证分析。结果在以电针作为消化不良病症治疗方式的探究组当中,在去除2例因脱落而排除的患者外,在其余的58例患者当中,治愈6名,治疗效果明显10名,治疗有效共计30名,治疗无效患者为12名,疾病治疗有效为79%。在以指定饮食为治疗方式的对照当中,治疗效果明显2名,治疗有效患者数为14名,未达到治疗目标的患者数为44名,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27名。结论采用电针类型的治疗手段对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其临床治疗效果突出,是值得推广临床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中药消食药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2013年5月~2015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吗丁啉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药消食药健脾行气消痞汤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消食药治疗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且不会对患者造成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安全,故值得在消化性不良的临床治疗当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及药物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的影响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收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患者84例作为研究样本,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单独用药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四联用药治疗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24%,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85.71%,提升趋势显著(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患者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及药物治疗方式实施救治,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加快患者病症的康复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表现。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小儿消化不良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多番立酮(Domperidone,吗丁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CompoundAzimtamideEnteric-coatedTablets)进行治疗。将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观察两组患儿在临床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番立酮和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主要方法,对我国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广西百色市西林县人民医院533500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治疗一直都是困扰医学界的临床难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点是慢性或复发性上消化道症状引起包括餐后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和早期的饱腹感,同时相关检查没有发现可以解释病症的全身器质性疾病。国内外流行病学显示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已经估计有20-40%,大多数这些病人被认为FD。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神经因素、胃动力减低、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相关。正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往往也是多个方面的,PPI类制酸剂(奥美拉唑)、胃动力药物(西沙比利)、抗抑郁药物(曲美布丁、帕罗西丁)、消化酶类甚至经验性的抗幽门螺杆菌抗生素往往是本病治疗的首选。本文将就学术界近年来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流行病学、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发病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胃肠运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神经精神因素等方面。西医治疗至今无重大突破,主要是对症用药。本文主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疗效观察。
简介:【 摘要】 目的:探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 2015 年 6 月至 2017 年 1 月期间 收治的 46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予以分组研究 ,按照随机数表 法 均 分为两组,即 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 23 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西沙必利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5.7% ,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1.3% ,两组比较不具明显差异( P > 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3%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26.1% , 两组 对比具有明显 差异( P< 0.05) 。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中,针灸治疗效果与西沙必利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