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调查朝鲜族儿童情绪稳定状况,分析影响其情绪稳定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延吉市7所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结果 朝鲜族儿童总体情绪稳定差。情绪较稳定小学生为924名,占27.8%,情绪较不稳定小学生为1817名,占54.7%;情绪稳定分级在不同性别及是否留守上存在差异性(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情绪稳定与性别、是否留守负相关,与年级正相关。结论 家庭作为核心功能,对小学生情绪稳定占重要的一部分,关爱留守儿童,减少留守家庭是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朝鲜族 儿童 情绪稳定性
  • 简介:摘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药物稳定测试中的关键分析技术及其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药物的稳定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确保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是药物开发和质量保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液相色谱(HPLC)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这两种主要的分析技术,并讨论了它们在药物稳定测试中的应用。此外,本研究还概述了稳定测试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协议,强调了数据分析方法在确保测试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中的重要性。

  • 标签: 药物稳定性 分析技术 质量控制 液相色谱(HPLC)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影响药物分析中样品稳定问题的多方面因素,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针对样品的物理性质,分析其溶解度、晶体结构等参数,揭示了不同物理特征对稳定的影响机制,特别关注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对稳定的挑战,为制定防范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关注外部环境条件,探讨了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因素对样品稳定的潜在影响,从而为创造稳定的分析环境提供指导。分析了样品长时间存储、采样、制备等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对不同药物类别在分析中的稳定异同进行深入讨论,为制定差异化的分析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样品稳定性 药物分析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 简介:摘要:稳定是药品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药品的稳定研究能够评估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情况,从而确保药品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品的稳定研究主要包括对药物分解、降解和变质等因素的考察。因此,在药物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稳定研究必须与药品储存条件相结合,以确保药品在不同环境中保持其理化性质的稳定

  • 标签: 稳定性研究 药品质量控制 应用策略
  • 简介:摘要:药品稳定是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医药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药品稳定受许多因素影响,所以在药品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药品的稳定研究,避免药品外观发生改变、药效降低甚至出现毒性变化,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药品稳定的研究概念,最后从多方面阐述了稳定研究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 标签: 药品 稳定性研究 质量控制 应用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原料药作为药物生产的基础,其稳定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稳定试验是评估原料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模拟药物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条件,评估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质量变化,从而预测其有效期限。因此,制定规范的稳定试验操作规程、分析影响稳定的因素,对于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原料药稳定试验操作规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原料药稳定性 试验操作规范 影响因素 建议分析
  • 简介:摘要:药品的稳定不仅关系到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保持,还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应用效果。然而,在药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多种因素如日光、空气、湿度、温度和时间等都可能对药品的稳定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药品质量的下降或失效。对此,深入研究药品稳定试验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对于提高药品质量和延长药品的有效期至关重要。

  • 标签: 药品稳定性 影响因素 优化策略
  • 简介:【摘要】核心稳定是控制骨盆、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始于康复,却在体能训练领域独占鳌头。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应用出现偏差?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核心训练对改善躯干稳定姿态的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的康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核心稳定性 训练 稳定姿态
  • 简介:摘要药物制剂的稳定对于服用患者至关重要,如果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存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药物呈现出不稳定,就会直接影响患者在用药后的安全性和有用性。本文力求从化学和物理两个方面探析制约药物制剂稳定的要素及解决方法。

  • 标签: 药物制剂 稳定新 因素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心脏急症与稳定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患者 82 例作为样本,其中心脏急症 36 例、稳定冠心病 46 例。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治疗。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时间以及发作次数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抗病毒软胶囊中黄芩苷和绿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用此方法对抗病毒软胶囊进行稳定考察。方法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黄芩苷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2:58:0.2),色谱柱:ODS柱(200×4.6mm,5μm),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nm;绿原酸流动相:乙腈-0.4%磷酸(10:90),色谱柱:ODS柱(200×4.6mm,5μm),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7nm。稳定研究采用加速试验法。结果黄芩苷进样浓度在0.1188~0.7128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绿原酸进样浓度在10.08~50.4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1);黄芩苷的加样回收率为100.3%,RSD=0.68%,绿原酸的加样回收率为101.0%,RSD=1.57%。自制抗病毒软胶囊经过三个月加速实验,黄芩苷和绿原酸相对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HPLC法能很好地分离检测抗病毒软胶囊中的黄苓苷和绿原酸,可用于黄苓和金银花原料及制剂的含量测定;自制抗病毒软胶囊的稳定较好。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抗病毒软胶囊 稳定性 黄芩苷 绿原酸 含量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乌梅丸治疗冠心病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将7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乌梅丸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来评定乌梅丸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乌梅丸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丸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乌梅丸 稳定性 心绞痛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养心汤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心内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予冠心病基础西药口服,观察组加用养心汤,共治疗4w,复查心电图,并评价患者心绞痛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胸痛症状及心电图情况均明显好转,证明上述治疗都有效,其中,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更好,P<0.05。结论养心汤对不稳定心绞痛治疗效果确凿,适合临床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心稳定训练对产后腰背痛的疗效。 方法: 研究时段 :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09 月 ,研究对象:我院产后腰背痛患者 80 例 , 按治疗方式分类 :对照组 ( n= 40 ,常规腰背肌训练) ,观察组 (n= 40 ,核心稳定训练 ) , 对比 患者的疼痛度和腰背功能情况 。 结果 : 训练后观察组的 VAS 和 ODI 值均显著低于观察组 (P<0.05) 。 结论: 产后腰背痛女性开展核心稳定训练效果显著,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腰背功能恢复,该训练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行。

  • 标签: 产后腰背痛 核心稳定性训练 疼痛度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化药类药物稳定研究与质量控制策略。药物稳定研究的意义包括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性,关键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氧化和微生物污染。质量控制策略包括原料药质量控制、制剂生产质量控制、药品流通质量控制和药品使用质量控制。通过制定质量标准、选择供应商、控制生产过程、管理储存条件和运输过程以及提供使用指导,可以有效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标签: 化药类药物 稳定性研究 质量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支原体检测用培养基存放在15~25 ℃不同时间的质量稳定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支原体肉汤、支原体半流体、精氨酸支原体肉汤、精氨酸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灭菌后在15~25 ℃存放0、21、35、49、70 d,检测各时段4种培养基的外观、pH值和灵敏度,综合分析3个质量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引起变化的因素。结果4种支原体检测用培养基的3个质量指标相互作用,均随存放时间延长而变化;存放21 d内,支原体肉汤和半流体培养基内环境变化最剧烈,颜色变化明显,pH下降较快;存放35 d内,4种培养基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不同稀释度的对应支原体生长管数均达到接种管数的2/3或以上。结论4种支原体检测用培养基在15~25 ℃存放35 d,质量符合标准;存放过程中,分装容器的密封性决定溶于培养基的空气总量,进而影响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 标签: 支原体 培养基 质量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行腰椎融合手术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康复护理,训练组行术后核心稳定训练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训练组术后2、4、12、24周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术后第12、24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腰椎融合术后的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 标签: 康复护理 骨科康复 腰椎融合术 核心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黄花蒿花粉变应性小鼠鼻炎模型维持稳定的激发条件。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选用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质,于1 d、4 d、7 d对每只小鼠皮下注射0.1 ml的以Art a1计浓度为2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致敏结束后停息1周,用以Art a1计浓度为50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对小鼠进行首次滴鼻激发,每鼻孔10 μl。将模型组分为3组分别连续激发7 d、10 d、14 d,每隔4周再激发7 d,探索首次激发时间。空白对照组小鼠以生理盐水进行免疫和滴鼻激发。造模后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和鼻部病理学变化,检测致敏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变化。确定最佳首次滴鼻激发周期后,进一步比较不同激发频次对致敏效果的影响。结果抗原首次激发后,10 d组小鼠过敏症状明显高于7 d和14 d组,且10 d和14 d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明显高于7 d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二次激发后3个模型组小鼠组仍维持明显过敏症状;鼻部均有明显的上皮细胞增生、鼻甲肿大、炎细胞增多等病理变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均显著增高;抗原特异性IL-4和IL-6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其中10 d和14 d组高于7 d组。不同激发频次对过敏模型的稳定有较大影响,每隔2周激发一次的致敏小鼠过敏症状以及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每隔4周激发的小鼠。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首次抗原激发时间以及不同激发频次对黄花蒿致敏小鼠模型的影响,最终优化了过敏小鼠评价模型建立的参数,为脱敏治疗药物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变应原 鼻炎模型 激发周期 激发频次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