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诊断细菌性感染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患者4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设为研究组,另抽选45例非细菌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测定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观察两组的阳性率差异。结果研究组的WBC、CRP及PCT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的WBC、PCT阳性率分别为93.3%、95.6%,比较于对照组的17.8%、24.4%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的CRP阳性率为100.0%比较于对照组的91.1%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菌性感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此三项可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有目的地治疗以及争取良好预后提供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择取某院就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时间在2016年9月-2017年10月,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基础性护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联合干预,对比2组生活质量评分、依从性评分、SAS、SDS评分。结果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为(79.69±9.54)分、睡眠质量评分为(9.99±2.54)分、生理功能评分为(82.69±9.87)分、自我管理评分为(69.77±5.87)分、病情知晓评分为(62.56±9.99)分、服药依从性评分为(52.69±9.98)、遵医行为评分为(66.78±9.58)分、生活管理评分为(56.84±9.87)分、SAS评分为(26.78±2.22)分、SDS评分为(29.99±1.25)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效果,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传统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对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将传统的开腹手术用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用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中。将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差异显著,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大大降低了术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患者可以尽快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该临床研究所选的眼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治时间即2016年5月-2017年4月,总共80例患儿,依据调研规定设定两组,即阿奇霉素组(n=40)和红霉素组(n=40)。阿奇霉素组和红霉素组患儿分别给予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进行治疗。结果阿奇霉素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红霉素组的72.5%,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阿奇霉素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高热消退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短于红霉素组患儿,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阿奇霉素组患儿相应的恶心、腹胀、关节生成疼痛、食欲减弱一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即14.4%,低于红霉素组患儿的27.5%,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红霉素,不仅其临床治疗效果更高,且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安络化纤丸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3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安络化纤丸,两组患者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功能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替比夫定能够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以及肝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关节造影(MRA)与常规磁共振平扫(MRI)在肩袖撕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肩袖撕裂患者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应用常规MRI及MRA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MRA的敏感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8%、88.5%,均显著高于MRI检查的70.8%、65.4%(P<0.05),两组特异度均为100.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MRI及MRA检查对于肩袖撕裂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A检查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更高,但属于有创检查,可先实施常规MRI平扫并配合MRA进行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4例,将其充当实验组,而后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人员34例,将其充当参照组,利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PCT含量检测,最后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对和总结。结果两组受检人员经检测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水平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实验组患者中,C反应蛋白阳性占比为86.7%,降钙素原阳性占比为60.0%,D-二聚体水平阳性占比为66.7%。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检测,可以将患者机体感染和纤溶系统充分体现,从而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进入研究28d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42例患者,死亡组18例患者。入选的6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经临床诊断明确为脓毒血症后24h之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其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并采集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及降钙素原阳性率、D-二聚体阳性率、乳酸阳性率。并分析患者早期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阳性率与28d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存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的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28d死亡率如下入组早期3项指标均为阴性的患者10例,均存活,死亡率0.00%;1项指标为阳性的患者25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8.00%;2项指标为阳性的患者18例,死亡10例,死亡率55.56%;3项指标均为阳性的患者7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85.71%。这一结果提示,脓毒血症患者降钙素原、D-二聚体及乳酸3项指标的阳性数量越多,患者28d死亡率越高。结论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乳酸水平均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死亡有较好的预测意义,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的敏感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标准预测住院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并评价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测定189例住院TIA患者的ABCD2评分值、基本临床特征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用SPSS13.0分析不同评分的TIA患者的脑梗死率差别,并分析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及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预测TIA进展脑梗死的价值。结果①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35例,发生脑梗死者2例(6%);②评分4或5分的患者总共98例,发生脑梗死者21例(21%);③评分≥6分的患者总共56例,脑梗死者21例(37%)。TIA患者的不同ABCD2评分值的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两组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联合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667~0.896)和0.772(0.621~0.818)。结论TIA患者不同的ABCD2评分值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简单的方法。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为TIA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BCD2联合纤维蛋白原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鉴别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并作分析。方法选取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50例(研究A组)、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50例(研究B组)、自愿者50例(对照组)纳入研究,均接受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检测。结果三组RBC、PLT无差异(P<0.05),对照组的WBC、N低于另外两组,L则高于另外两组(P<0.05);研究A组、研究B组的血细胞检测结果均无差异(P<0.05);对照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另外两组(P<0.05);研究A组、研究B组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均无差异(P>0.05),而研究B组的白细胞介素-6低于研究A组(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无差异,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低于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在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71例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中的后伸受限、前伸受限、剧烈活动肩部不适、肩关节恢复正常等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在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中都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不同的是,康复治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关节恢复,而手术治疗可以更快的恢复关节功能。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分对缩宫素痛经模型的影响,并与临床上同类药月月舒对比,探讨其配伍的合理性及比较优势。方法通过ip缩宫素诱发大鼠痛经模型,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成成分延胡索浸膏、白芷浸膏对扭体反应潜伏期及次数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与疼痛相关血浆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b-内啡肽(b-EP)、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脑组织中多巴胺(DA)水平;金氏概率相加法计算Q值,根据Q值是否大于1判断元胡止痛滴丸的效果是否优于组分单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延胡索浸膏和白芷浸膏能够显著减少扭体次数、延长扭体反应的潜伏期(P〈0.05、0.01、0.001),Q值均大于1;与月月舒比较,元胡止痛滴丸作用显著增强(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和延胡索浸膏可显著升高β-EP、PGE2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5-HT、NA、DA、PGF2α水平及PGF2α/PGE2比值(P〈0.05、0.01、0.001);白芷浸膏可显著降低5-HT、DA水平(P〈0.05、0.01);β-EP、NA、DA和PGE2的Q值均大于1;与月月舒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可显著升高β-EP、PGE2水平,显著降低5-HT、PGF2α水平及PGF2α/PGE2比值(P〈0.05、0.01)。结论元胡止痛滴丸对痛经模型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作用强度优于组分单用,配伍具有合理性,与月月舒比较具有起效早、作用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