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对护生教学查房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入科实习的护生40名,学生分别来自广西医科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右江医学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随机将护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查房,试验组予以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查房,两组均组织4次查房,每次查房参与学生5名,观察两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出科理论考核、护生对教学老师满意度和护生对本教学查房模式满意度。结果入科前两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量评价表评分、理论考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科时,两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量评价表评分、理论考核均高于入科时,而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教学老师满意度、本教学查房模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生教学查房采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论考核,提高对教学老师满意度、本教学查房模式满意度。
简介:【摘要】运用LDAP数据库对护士综合信息进行整合、挖掘与比对,参照路径节点规范标准,量化各项指标,并构建各护士的标准职业信息路径,规范我院护士层级认定,实施层级认定管理信息化,为护士晋级规划路径指明方向,根据客观数据不断更新层级评估标准,反向动态维护医院层级规范标准,提高内涵建设,促进医院护士的护理水平整体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法探索乳磨牙非金属冠制作的关键参数,为乳磨牙非金属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构建下颌第二乳磨牙三维模型;限定牙冠厚度为0.5 mm,设计无角肩台解剖式、无角肩台非解剖式、刃状边缘解剖式、刃状边缘非解剖式4种牙冠形态;对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设计0.50、0.75、1.00、1.25、1.50 mm 5种牙冠厚度,对牙冠分别赋予聚醚酮酮(polyetherketoneketone,PEKK)(PEKK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树脂(PMMA组)和树脂浸润陶瓷(树脂浸润陶瓷组)3种不同材料,模拟垂直及倾斜加载,对模型各组件进行应力及疲劳分析;将上述0.50、0.75、1.00、1.25、1.50 mm 5种厚度的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的材料赋予为PMMA树脂,模拟牙冠旋转脱位,对不同厚度的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进行非轴向固位分析。结果构建下颌第二乳磨牙有限元模型后,静力及疲劳分析显示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及粘接剂层的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小,安全系数最高。对比不同材料,树脂浸润陶瓷组在牙冠颊侧边缘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PEKK组粘接剂层出现应力集中。非轴向固位分析显示0.50、0.75、1.00、1.25、1.50 mm 5种厚度的牙冠在转动相同角度时需要的扭矩大小分别为4 856.1、4 038.1、3 497.3、3 256.3及3 074.3 N⋅m,各组粘接剂断裂面积大小:0.50 mm组<0.75 mm组<1.00 mm组<1.25 mm组<1.50 mm组。结论乳磨牙非金属冠的设计中,冠的边缘设计建议为无角肩台,内冠形态为非解剖式,面最小预备量为1.00 mm,制作材料建议采用与牙本质及粘接剂弹性模量接近且各项测评性能较稳定的PMMA树脂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应用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及意外伤害预防流程化工具包,指导护理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研发设计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及意外伤害预防流程化工具包。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49 6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12月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18 538),2021年1—12月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31 157),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使用该工具包进行IAPI预防干预。观察患者术后IAPI和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期IAPI发生率为0.02%(6/31 157),无2期以上IAPI发生,与对照组IAPI发生情况(0.10%,19/18 53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14,P<0.01)。观察组无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结论本研究设计的IAPI及意外伤害预防工具包,将IAPI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方案流程化、标准化,降低了手术患者IAPI发生率和意外伤害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医师主导下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制作用于治疗轻度复发病例,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牙齿移动精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简单牙列不齐的轻度复发病例10例,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正畸分析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通过测量隐形矫治后口扫模型与设计终末模型重叠对比的均方根值评价该数字化流程的有效性;将设计终末模型和治疗后口扫模型分别与初始口扫模型以腭皱襞(上颌)和未做移动设计的后牙区(下颌)为基准重叠,测量48颗设计移动的前牙特征点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的三维坐标变化量,将预测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该流程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齿控制的精确性。结果治疗后口内扫描模型与数字化设计终末模型重叠配准后表面距离的均方根值为(0.158±0.028) mm,小于设计步进移动量0.25 mm。配对t检验结果示设计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和整体的差值分别为[(0.06±0.24) mm,P=0.10],[(0.02±0.18) mm,P=0.36],[(-0.06±0.23) mm,P=0.06]和[(0.03±0.32) mm,P=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医师自行数字化排牙和3D打印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简单牙列不齐病例可以进行有效的矫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对14例拟行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患者,术中使用止血带控制下再灌注增强的红外热成像方法(TRATIM)定位穿支血管,计算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并记录检测时间。与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CDU)定位穿支血管所需时间及敏感度、阳性预测值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例供区仅留1条线形瘢痕,2例植皮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3个月,皮瓣的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未见明显臃肿。TRATIM和CDU定位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88.0%和92.0%,阳性预测值为93.6%和95.8%,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穿支用时TRATIM为(3.71±0.80)min,CDU为(16.21±4.97)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靠止血带控制再灌注增强的TRATIM,术者能简单、快速、准确的定位腓动脉皮穿支血管,并可辅助设计更为精准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从学生主动性学习行为的角度评价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效果,为进一步促进医学机能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选取参与课程学习的湘雅医学院五年制和八年制专业学生18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问卷法对自主实验设计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学习行为进行抽样调查。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自主实验设计中,有约85.0%(158/186)的学生认为开展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有必要且重要,72.6%(135/186)的学生在自主实验设计教学中尝试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97.8%(182/186)的学生能主动查阅文献,77.4%(144/186)的学生积极参与了答辩环节。主动性学习行为"尝试提出新的科学问题"与教学效果"提高科研思维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0.81。仅有42.5%(79/186)的学生认同需要由学生参与汇报后的总结。结论医学机能学自主实验设计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行为能否被充分调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自主实验设计教学中学生的领导力和领导意识的培养尚待加强。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实施以胸外按压比例(简称CCF)为核心指标的心脏骤停院前救治培训方案,观察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以心脏骤停临床路径为基础,设计一套以CCF为核心指标的心脏骤停院前救治培训方案,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对杭州市急救中心32组一线急救单元开展研究,记录、对比培训前后各项复苏培训考核数据,分析、评价培训前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结果记录培训前后两组人员的CCF值,开始按压、心电监护、首次除颤的平均时间以及分析心律、电击除颤、每次通气按压中断的平均时间,培训前分别是(63.25±7.08)%、(15.17±2.0)s、(83.1±4.48)s、(129.13±7.74)s、(5±0.36) s、(14.15±1.86)s、(7.85±1.48)s;培训后分别是(82.56±3.21)%、(14.78±1.45)s、(55.09±2.94)s、(75.23±7.75)s、(4.87±0.45)s、(8.64±1.07)s、(4.9±0.61)s。培训后CCF值明显提升,心电监护时间、首次除颤时间以及除颤按压中断、每次通气按压中断平均时间明显缩短,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因性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培训前分别是4.57%、1.71%;培训后分别是11.24%、5.62%,培训后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按压时间、分析心律中断按压平均时间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单元开展以CCF值为核心指标的心脏骤停院前救治强化培训,能明显的提升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昆明卫生职业学院2020级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n=100)为对照组,另外2个班学生(n=102)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研究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比较2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调查研究组学生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评价。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技能成绩分别为(85.06±6.42)分和(88.46±6.56)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6.56±5.26)分和(81.24±5.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超过90%的学生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结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及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使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修复治疗的100例患者展开探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腔修复,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进行修复,对两组患者修复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修复后取得的效果显然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0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00人(实验组)和201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21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待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评判性思维能力(CTDI-CV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种用于无肝素透析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的设计与应用;方法:一种用于无肝素透析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是在传统一次性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的基础上,在静脉壶及动脉壶的上方均设有第二静脉壶和第三静脉壶,且在第二和第三静脉壶前段设有止血夹,增设的两个静脉壶均有滤网,便于发生凝血时,紧急回血,当病人使用无肝素透析时,使用此管路,透析过程中,当病人发生体外循环凝血,首先判断凝血的部位,根据凝血的部位,进行开夹和夹紧活动,完成整个血液净化过程。结果:临床通过应用一种用于无肝素透析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30例,无1例发生管路凝血现象。结论:一种用于无肝素透析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方便简单,安全有效,该血路主要用于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静脉壶血块突然松动脱落堵塞静脉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0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00人(实验组)和201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21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待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评判性思维能力(CTDI-CV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口膝关节假体与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程度,探讨其对膝关节假体设计的影响及人类进化节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非膝关节疾病患者60例(120膝)、健康志愿者20名(40膝),其中男46例(92膝),女34例(68膝),年龄24~72岁、平均46.8岁。均行双侧膝关节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在高级图像工作站(GE ADW 4.3)上对三维重建的胫骨图像进行旋转、切割,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被试胫骨平台截骨面横径、前后径等线性参数的差异;采用5 mm容差范围法,分别评估按照白种人体质参数设计生产的Depuy-PFC sigma(假体A)、Link-Gemini MK-Ⅱ(假体B)、Zimmer-Nexgen(假体C)3种进口假体与成年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率,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测得80例160膝成年国人胫骨平台截面横径为(74.2±2.8)mm,其中男性为(76.2±2.7)mm,大于女性的(68.1±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8,P<0.001);前后径为(48.2±2.6)mm,其中男性为(50.5±2.5)mm,大于女性的(46.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01)。假体A、假体B、假体C与受试者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率分别为41.25%(66/160)、46.88%(75/160)和26.25%(42/160),假体C低于假体A和假体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14.67,P值均<0.05),而假体A与假体B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184)。结论基于白种人体质参数设计的进口膝关节假体与中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度普遍较低;国人正常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几何形态同白种人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国人膝关节假体设计时不能照搬白种人的体质参数。中国人的胫骨平台截面相对较圆,因而推测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中国人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可能较白种人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