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鉴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因脑血管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诊治的117例患者的139个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的比例将139个斑块分为训练集(97个斑块)和验证集(42个斑块)。根据MR图像和临床症状将斑块分为69个责任斑块和70个非责任斑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对责任斑块及非责任斑块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训练集斑块在平扫3D HRMR-VWI、增强3D HRMR-VWI、平扫+增强3D HRMR-VWI上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模型。最后联合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及平扫+增强3D HRMR-VWI特征构建融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效能,以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的差异。结果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的斑块内出血、狭窄处管腔面积、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斑块负荷、强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斑块内出血是预测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7.045,95%CI 1.402~35.397,P=0.018)。验证集中,平扫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低于增强3D HRMR-VWI模型(Z=-2.01,P=0.044,),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增强3D HRMR-V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P=0.427),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效能最好,AUC为0.939,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24%、76.19%、85.71%。结论基于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对识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责任斑块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脏二尖瓣口组织多普勒E/A、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50-59岁一期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另选10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人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心脏二尖瓣口组织多普勒Ea/Aa值、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值、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值。采用x2检验。结果高血压患者心脏超声检查二尖瓣口组织多普勒Ea/Aa值、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值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结论通过这些检测方法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病变,做到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探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为50%~9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其临床功能预后之间的潜在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0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基于CFD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壁切应力比(wall shear stress ratio,WSSR)、压力比(pressure ratio,PR)、血流流速比(velocity ratio,VR)、横截面积比(area ratio,AR)、质量流比(mass flow ratio,MFR),基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预后良好组2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较预后良好组高血压患者(81.82% vs. 50%,P=0.020)、糖尿病患者(59.09% vs. 28.57%,P=0.030)和高脂血症患者均更多(54.55% vs. 25%,P=0.033),入院NIHSS评分(8.82±4.69 vs. 5.96±3.42;P=0.038)及24 h NIHSS评分(8.00±5.38 vs. 4.39±3.43;P=0.027)均更高,WSSR (3.04±1.56 vs. 8.68±9.67,P=0.002)、VR (2.02±0.59 vs. 3.65±2.16,P=0.000)、AR (1.30±0.13 vs. 1.62±0.34,P=0.000)及MFR (1.42±0.31 vs. 1.94±0.84,P=0.008)均更低,PR (0.99±0.01 vs. 0.97±0.04,P=0.011)更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r=0.334,P=0.018)、糖尿病(r=0.295,P=0.037)、入院NIHSS评分(r=0.425,P=0.002)、24 h NIHSS评分(r=0.472,P=0.001)、WSSR (r=-0.299,P=0.035)、VR (r=-0.384,P=0.006)和AR (r=-0.472,P=0.00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WSSR、VR、AR、MFR及高PR更易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且WSSR、VR和A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呈负相关。
简介:课题名称: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的疗效评价及对GOS评分、大脑中动脉相关血流数据的影响课题编号:wsjkkj040【摘要】目的:针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的疗效及对GOS评分、大脑中动脉相关血流数据的影响展开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d时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ca)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lasgow 预后量表(GO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mc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循环,避免脑血管痉挛而出现脑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的疗效及对GOS评分、大脑中动脉相关血流数据的影响展开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d时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ca)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lasgow 预后量表(GO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mc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循环,避免脑血管痉挛而出现脑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接受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 HR-VWI)检查的MCA狭窄患者。测量MCA斑块最狭窄层面的管腔及血管直径和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及斑块强化率等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3例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年龄(53.5±9.7)岁,男性28例(52.8%)。卒中组28例,非卒中组25例;动脉-动脉栓塞13例,非动脉-动脉栓塞15例;轻度狭窄39例,中重度狭窄14例。与非卒中组比较,卒中组MCA中重度狭窄更多见(P=0.010),斑块负荷更大(P=0.006),重构指数更低(P=0.01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构指数是MCA粥样硬化狭窄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002,95%可信区间0.000~0.952;P=0.048)。与非动脉-动脉栓塞组比较,动脉-动脉栓塞组MCA的血管壁平均厚度更大(P=0.037)。与轻度狭窄组相比,MCA中重度狭窄组斑块负荷(P=0.001)更大,斑块强化率(P=0.004)更高,而重构指数更低(P<0.001)。结论MCA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患者的中重度狭窄更多见,斑块负荷更大,重构指数更低。重构指数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MCA中重度狭窄患者的斑块强化率更高且重构指数更低,提示管壁炎症反应更显著且出现失代偿。HR-VWI有望用于评估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病机制。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动脉瘤夹闭并瘤体切除,2例行动脉瘤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4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6月~10年,12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11例行瘤颈夹闭者DSA或CTA检查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2例仍有不全象限性偏离,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结论对于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注意保护神经及穿支血管,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瘤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瘤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瘤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MT治疗且FLAIR显示存在FVH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本临床信息。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7例患者,年龄(67.16±9.63)岁,男性51例(66.2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4.16±7.49)分。40例(51.95%)转归良好,37例(48.05%)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FVH-DWI不匹配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0.00%对29.73%;χ2=7.103,P=0.008),而基线NIHSS评分[(11.60±4.44)分对(16.92±9.05)分;t=-3.312,P=0.001]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65.00%对86.49%;χ2=4.774,P=0.029)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VH-DWI不匹配与转归良好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0.345,95%置信区间0.121~0.984;P=0.047),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133,95%置信区间1.036~1.239;P=0.006)。结论FVH-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简介:目的:将攻击行为与运动训练结合起来,探讨运动干预对攻击行为大鼠大脑中抑制性神经递质5-HT的影响。方法:选用三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五组:安静对照组8只、攻击模型组10只、跑台训练组8只、跑台模型组10只、入侵组4只;实验周期九周。每天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及运动表现;实验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冰盘上剥离出大脑在液氮中冻存,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大脑中5-HT浓度变化。结果:各组大鼠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跑台模型组大鼠速度耐力增强;各组大鼠大脑中5-HT浓度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脑组织中5-HT浓度显著降低;跑台对照组大鼠大脑中5-HT浓度显著升高,跑台模型组大鼠大脑组织中5-HT浓度不具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跑台模型组大脑组织5-HT浓度显著增高;与跑台对照组相比,跑台模型组大脑中5-HT浓度显著降低。结论:长期跑台运动促进攻击行为大鼠大脑中5-HT浓度水平升高,大鼠的攻击行为降低;同等负荷条件下,攻击行为大鼠速度耐力较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时间推迟。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1段宽颈动脉瘤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瘤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瘤,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简介: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7%,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左右。病因多为先天畸形,其次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等。发病的高峰年龄多在50-55岁,女性发病率要比男性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