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拔罐疗法应用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湿体质调理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8—11月在南宁市北湖南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5个社区选取120例社区痰湿质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予社区常规中医体质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拔罐疗法干预,评价2组干预前和干预1、2、3个月后中医痰湿体质量表得分、中医痰湿体质总分减分率、中医痰湿体质转化率、血压、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变化。结果干预组51例,对照组57例完成研究。2组中医痰湿体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除腹部肥大外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450~94.995,P<0.05);干预组中医痰湿体质总分减分率0.17 ± 0.10,高于对照组的0.12 ± 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73,P<0.05);中医痰湿体质转化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中医痰湿体质转化率为47.1%(24/51),高于对照组的33.3%(19/57)。收缩压在干预2个月后,干预组为(135.10 ± 2.64)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38.88 ± 2.4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586,P<0.05);舒张压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为(80.75 ± 3.03) mmHg,低于对照组的(78.14 ± 3.43)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758,P<0.05)。结论在社区常规中医体质护理基础上增加拔罐疗法干预对降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湿体质得分,促进痰湿体质转化,降低血压水平的效果优于单纯社区中医体质护理,值得社区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拔罐疗法应用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湿体质调理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8—11月在南宁市北湖南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5个社区选取120例社区痰湿质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予社区常规中医体质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拔罐疗法干预,评价2组干预前和干预1、2、3个月后中医痰湿体质量表得分、中医痰湿体质总分减分率、中医痰湿体质转化率、血压、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变化。结果干预组51例,对照组57例完成研究。2组中医痰湿体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除腹部肥大外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450~94.995,P<0.05);干预组中医痰湿体质总分减分率0.17 ± 0.10,高于对照组的0.12 ± 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73,P<0.05);中医痰湿体质转化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中医痰湿体质转化率为47.1%(24/51),高于对照组的33.3%(19/57)。收缩压在干预2个月后,干预组为(135.10 ± 2.64)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38.88 ± 2.4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586,P<0.05);舒张压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为(80.75 ± 3.03) mmHg,低于对照组的(78.14 ± 3.43)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758,P<0.05)。结论在社区常规中医体质护理基础上增加拔罐疗法干预对降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湿体质得分,促进痰湿体质转化,降低血压水平的效果优于单纯社区中医体质护理,值得社区推广。
简介: 摘要:我国是一个设施农业大国,其中设施蔬菜规模最大。设施栽培农业在我国蔬菜和其它重要经济作物栽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利用从次生盐渍化土壤筛选的功能菌株研制土壤修复菌剂,并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其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筛选的两个功能菌株鉴定为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分别对两株菌做了功效评价,发现两株菌都能分泌氮素同化过程所需的关键酶,并通过数据说明菌株在次生盐渍化土壤中转化硝酸盐的途径为同化作用途径。同时,两株功能菌也能分泌胞外多糖,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根据盆栽试验结果说明土壤修复菌剂不仅在土壤硝酸盐转化方面具有良好的转化作用,也能改善作物根际环境,降低作物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作物品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在一代测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简易的肠道病病毒共感染鉴定方法。方法制备共感染的模拟样本,对其进行一代测序。使用Perl语言编写脚本对测序图谱进行分析,获得主峰和次峰序列。采用blastn与本地构建的肠道病毒数据库进行局部比对,同时采用stretcher进行全局比对,对主要和次要序列进行肠道病毒分型比较。结果编写了一个能够自动识别并分析一代测序色谱图结果中共感染状态并获得两个肠道病毒核苷酸序列的脚本。对于次要病毒DNA含量大于等于65ng的混合样本,只要次要病毒在混合样本中占比适中(如大于等于12.5%并小于等于25.0%)均能够顺利识别并准确分型。分型时,采用局部比对与采用全局比对的结果相当,但在1:1混合样本的分型时,局部比对的效果更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肠道病毒共感染的简易鉴定方法可用于肠道病毒共感染的病毒识别与分型。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简介:摘要心肌损伤是脓毒症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脓毒症已被证明通过多个分子途径介导心肌损伤。随着16SrRNA和鸟枪测序等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理解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肠道菌群和脓毒症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不仅是脓毒症改变了肠道菌群分布,肠道菌群也广泛影响着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一些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也被认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肠道微生态已被大量研究证明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然而,目前对脓毒症介导的心肌损伤中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的机制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该文综述了脓毒症、肠道菌群和心肌损伤相互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加深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认识和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对患者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分,并分析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为72.15%(114/158),BBPS评分为(5.86±1.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便秘史、服药后是否主动运动、运动习惯、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服药后排便次数、是否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最后一次粪便形状、检查前1 d饮食摄入均对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有影响[χ2(t)=5.572、12.326、17.135、7.646、(15.107)、(6.826)、11.114、12.294、11.063、17.625,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长、服药后排便次数少、未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长、最后一次粪便形状为残渣或黄水、检查前1 d高纤维饮食均是导致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17、2.091、8.527、3.184、10.111、2.134,均P<0.05)。结论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不高,BBPS评分较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会影响患者肠道准备质量,降低其肠道准备合格率,应对此类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其肠道准备质量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ADC图的直方图分析在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间质瘤患者,其中极低危及低危组12例,中危组9例,高危组23例,分别在3组肿瘤轴面ADC图像上用3D Slicer软件勾画ROI并进行灰度直方图分析。通过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在不同危险级别的GIST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通过灰度直方图分析得到的11个参数中,最小值和第10百分位数在3组肿瘤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9个参数:偏度、均匀度、中位数、变异度及第90百分位数、平均值、峰度、全距、最大值在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低危及低危组与中危组之间最小值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58.33%,曲线下面积为0.750,最佳临界值为0;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第10百分位数的敏感度为91.30%,特异度为44.44%,曲线下面积为0.638,最佳临界值为1021;极低危及低危组与高危组之间第10百分位数的敏感度为91.30%,特异度为66.67%,曲线下面积为0.786,最佳临界值为1021。结论基于肿瘤感兴趣区的ADC信号强度直方图可以为不同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其中最小值及第10百分位数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也愈加凸显,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肠病,尚无明确的防治策略。目前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以革兰阴性菌异常增殖为特征的肠道菌群紊乱诱发异常肠道黏膜免疫反应,造成炎症及肠道损伤。益生菌制剂和利福昔明能显著缓解非甾体类抗炎药造成的肠道损伤。现就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肠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诊治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能够借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到人体的大脑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称为脑肠轴。人体的脑-肠轴相当于一个调节器,对大脑和肠道作出各种调节,而肠道菌群就是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参与者。中枢升级系统的运行也有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脑功能也受其影响,像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的发作都有肠道微生物群的参与。癫痫是一种以具有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而在这其中发挥很大作用的就是免疫机制。免疫性癫痫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癫痫发作,病人普遍伴有神经系统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对中枢系统疾病、神经心理疾病多发性硬化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癫痫的发病过程有明显的参与。大量的研究证实,免疫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在比较难治的癫痫患者中,其免疫机制对癫痫的发病有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免疫性癫痫患者。肠道菌群重建以及免疫疗法,在未来可能是医治癫痫以及自身免疫性癫痫的理想选择。本文首先对肠道菌群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免疫性癫痫,接着对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研究分析了免疫调节和微生态治疗,从这四个方面对肠道菌群组成与癫痫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川崎病肠道受累(intestinal involvement in Kawasaki disease,IIKD)与腹型紫癜(abdominal type allergic purpura,ATAP)的超声图像,提高对IIKD的认识。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经临床诊断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且腹部超声有阳性发现的21例KD患儿(IIKD组)及24例经临床诊断为ATAP患儿(ATAP组)的超声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IIKD组与ATAP组在肠壁非分层增厚、浆膜和相邻肠系膜回声减低(形态不规则)、周围脂肪组织增厚及相邻淋巴结形态异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浆膜和相邻肠系膜回声减低(形态不规则)为IIKD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0.819~1.000,P<0.001),其诊断IIK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87.5%。结论IIKD和ATAP的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浆膜和相邻肠系膜回声减低(形态不规则)可有效鉴别二者。